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关于团簇研究之我见ViewsontheResearchofClusters¥//王震遐(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教授上海201800)面对一种重要的物理学定律的形成,或者是一个新学科的提出,首先从认识论高度来思量一下,颇有必要。此举不但可以衡量其...  相似文献   

2.
原子团簇 P6 和 P8 同分异构的从头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分子图形学方法设计出14种P6和24种P8可能的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分子力学、PM3半经验量子化学和Gaussian98从头算优化和频率计算。在磷原子团簇模型设计中,原子采用一、二、三或四配位。从各异构体的比较可得知,最稳定的P6是由正四面体P4派生出的结构,楔状结构P8总能量最低。四面体P4和楔状结构P8是设计磷原子团簇模型的重要的侯选子结构。磷原子团簇可使用单原子加和的方式逐步形成原子数目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近年来在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原子操纵与原子搬迁技术,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电子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摩擦学,微米/纳米技术,原子团簇科学和纳米磁性功能材料等。  相似文献   

4.
陈向炜 《河南科学》1995,13(3):213-217
将Huckel-Hubbard方法推广应用于研究只有一个s价电子元素(用字母A标记这类元素)的团簇。计算了结构为团簇的最稳定结构。最后计算了该类团簇线性结构的s价电子体系能量E_n,两相邻团簇的s价电子体系的能量差ΔE=|E_n-E_(n-1)|与原子数n的关系显示出与实验相符合的奇偶性质。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了由nm级和μ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近红外激光和中红外激光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的红外吸收特性估于石墨和炭黑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6.
原子团簇P12结构的从头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分子图形学方法设计出20种P12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子力学、PM3半经验量子化学和Gaussian98优化,在P12模型设计中,磷原子采用二、三或四配位成键方式。为了保证得到全局最小点,足够数量的模型设计是必要的,从模型优化后的能量比较可得知,由2个楔状P8共享4个原子的D3d结构最稳定,大多数P12采用全部原子均以全三配位的成键方式,而含有二配位结构总能量较高,大量的P12结构中含有楔状P8的子结构,许多磷原子团簇由四面体P4和楔状P8演变生成的,它们是构造大分子磷原子团簇的重要的结构基元,磷原子团簇中的平面五员环子结构较平面六员环子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7.
使用紧束缚(TB)多体势和遗传算法(GA),计算了Fen(m=2~20)团簇的基态结构.从优化结构出发,使用自洽的紧束缚3d、4s、4p模型哈密顿,计算了每原子平均磁矩风和向上与向下自旋电子态密度DOS.对小(n≤6)的团簇,Fen的平衡结构非常类似于惰性气体团簇,与硬球堆积相一致.7~12个原子团簇的结构由二十面体的骨架——五角环组成.14~19个原子团簇形成六角环形结构.所计算的所有团簇的风都大于块体值,并随着团簇增大缓慢地非单调性地减小.平均配位数、团簇中局域配位数的分布和spd杂化都是影响电子和磁学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nm级和μ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红外光辐射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红外辐射具有较好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选取偶势描述团簇体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偶势参数不同时的原子团簇的稳定结构,并提出此范围内原子排布的普遍规则。  相似文献   

10.
铁原子团簇红外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nm级和μ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族和红外光辐射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对外辐射具有较好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1.
黄瑜 《广西科学》1995,2(3):28-33
介绍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从原始图结构中通过一种具有例外性的簇化(AggregationClusteringwithExcePtions)手段,获得高层次的关系。这种方法使用的是一个基于已扩展的kernigher-line算法的直接探索法。  相似文献   

12.
以小麦杂24-2(Triticum aestivum,cv.24-2)花药来源的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作受体;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幼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经220μW/cm^2紫外线照射30s作供体,作PEG法诱导融合,最后获得再生愈伤组织。以融合再生的4个最先长大的细胞系进行染色体,同工酶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系均为体细胞杂种,RAPD技术可作为小麦体细胞杂种  相似文献   

13.
对任意的维数向量z,引进了三角层化bocs的表示簇以及作用于其上的代数群着重讨论了tame簇的一些几何性质,并给出一个三角层化bocs是tame表示型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将不具有物理意义的Gauss指数a拟合成具有物理意义的Slater指数ξ,并引入大块固体的自由电子修正,对构造“金属态”收缩Gauss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以Ni-CO簇为例,建立了金属态Ni-CO簇模型,并将金属态Ni-CO簇与分子态Ni-CO簇及NiCO分子、CO/Ni化学吸附体系之间的性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假定原子面为球形的情况下,采用切割投影矩阵得出准晶Cd-Yb三维空间的原子团簇,并与其近似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了第一层(无序)外,其余三层原子团簇均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发展了一个距离相关的紧密结合分子动力学模型来系统地研究钠原子团簇Nan的结构、热力学和碰撞动力学性质,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符合从头计算法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这种有限数目团簇随温度升高可能发生的从类固相到类液相的相变和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双团簇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娴若 《创新科技》2012,(2):36-37
<正>2011年12月9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教授王广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因在"原子团簇"领域的贡献而增选。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原子团簇"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团簇是比纳米还要小的物质。20世纪70年代,原子团簇的发现、研究和发  相似文献   

18.
开发了一个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原型-CLUSTERS,通过引入两级并发体制,提供了一种称为簇程(cluster)的大颗粒度并发单元,初步的实践表明,簇程很好地适应了分布式系统对并发机制的独特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寻找合成宏量原子团簇的新方法,以脉冲激光溅射多相反应体系,变换固体靶和气相、液相反应物的不同组成,合成得到不同产物。合成得到了全氯化多环芳烃和硅倍半氧烷。结果表明将激光溅射这一物理手段与与化学合成的反应条件相结合,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种类的原子团簇,是合成宏量团簇物质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及其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是近十余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而又一直无法求解的难题。虽然有关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可能的机理,但是至今没有一种得到实验结果的证实。本研究组就此作了积极的探索和较深入的研究,创新和发展了多种形式和研究碳原子团簇的方法,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明确了氯原子存在下碳簇的生长过程,发现了氯原子等自由基对富勒烯形成的催化作用,总结了碳等原子团簇形成的统计分布规律,表征了C60的聚合和南方坍塌过程,在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