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梁遇春的散文深受英国小品文的影响,特别是兰姆的小品文的影响,在创作中,他接受了兰姆的散文创作观点,吸收了兰姆的散文创作方法,同时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六朝文风的影响,使他的散文出现闲、随、奇的特点,纵观梁遇春的创作成果,确实真正实现了中西合璧。  相似文献   

2.
梁遇春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早年曾翻译《小品文选》和《英国诗歌选》等外国文学作品。1926年冬开始在《语丝》、《新日》等新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到1932年夏天他二十七岁逝世这不满六年的时间内,写了近四十篇“闪耀着智慧光芒,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谈到梁遇春的散文创作时,他的好友刘国平曾颇有见地地指出:“他耽于书卷比谁都厉害一点,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这确是最能得古人精髓的人应有的本色。”梁遇春这位“口含烟斗的白面教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呈现出某种现代意味的"美的自律",他采用幽默与想象性、象征等笔法,既增进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在与传统笔法的继承与突破中表现了审美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小品文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在数百年中形成了以真、趣、活、畅、小为特征的传统。在五四时期,这一传统被否定,小品文将向何种方向发展?于是周作人提出美文说,之后又有鲁迅的Essay说、胡梦华的Familiaressay说、梁遇春的小品文说、周作人的性灵小品文说、林语堂的幽获小品文说等,他们所作的全部努力聚焦于一点,那就是使小品文回归传统并具有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小品文史上,郁达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吸取了晚明小品抒写性灵的精髓,又得力于西方随笔的影响,既有理论的建树,又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个人话语.其山水小品既是自然的清丽的画卷,也是自己的人格史、心灵史.他的创作风格对其后山水小品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散文,主要特点是随物赋形,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的散文,大体上分为议论文和记叙文.议论文有深刻独到的见解,雄辩的特色,能摆脱传统说法,自出新意,而又切合实际.记叙文不拘一格,情文并茂,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游记散文,开拓了表现范围.带来了文体的新变化.他的小品文是明代小品文的前驱.他的<赤壁赋>是新体散文赋的佳作,标志着散文赋的成熟.他的传记散文能绘形传神,刻画人物的个性.苏轼还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苏轼散文的成功,得益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广博的文化知识,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运用实证法,从韩英小品文的创作活动与作品中概括了他的艺术追求的多样化:艺术精神上的理想主义,小文章在大时代中的文学回声,向周围的艺术空间潜入。同时也指出了他创作小品文的一种忽略——载道重于言志。  相似文献   

8.
林事堂标举幽默闲适小品文,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论语派”。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三个支点,他企图通过幽默来改变中国现实,继而改变中国人的苦闷人生;他提倡性灵就是主张在文学上发挥个性,表现真思想,真情感。“论语派”的小品文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非常明显。较之于五四以来的散文所具有的感伤、浪漫、矫情、教化色彩,“论语派”的小品文便显得从容睿智,轻松自然,它对于现代散文审美领域的开拓是人类所共见的。其最大的局限性是有意超离现实,缺乏当时的主流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一位有着高度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把小说创作的文体创新意识带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余华将叙述引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精微的细部描写。余华的散文文体创新为当代散文的革新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 梁衡对散文创作理论的探讨,与他的散文创作几乎是同步的。他的散文新颖别致,一篇《晋祠》曾感动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怀。他的散文创作理论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梁衡反对虚构的散文,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他一再强调散文必须真实,但并不认为散文应该等同于现实生活,像镜子一样再现生活,刻板模形,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差异。他在强调散文应该表现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的同时,也多次谈到散文是艺术品,创作散文应该像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一方面需要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完满人格的投入和参与,需要创作者的精雕细刻。散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原态,其中,渗透了创作者对生活的选择、浓缩和再创造。用一个老掉牙的比喻,创作散文就如同酿酒,创作者将“生活之米”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酝酿,奉献给读者的,是比“生活之米”更浓郁、更芳香的“美酒佳酿”。梁衡虽然并未直接界定散文是“再现”或是“表现”,但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服膺“表现”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