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袁帆 《科技资讯》2006,(4):41-42
本文着重论述了电压内环对错位控制无环流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了电压环抑制动态环流的机理,并指出其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错位无环流系统——双环错位无环流系统;导出了研究其可靠性的数学模型,用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进行了计算;并领导两届毕业生(自控专业)在两台实际设备上作了反复的试验,还进行了双,三环系统在各种参数下的对比,证明了在大多数生产实际条件下双环错位系统是可靠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应用范围的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面向系统传递函数结构图的错位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很常见,而面向系统电气原理结构图的错位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仿真未见,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Simulink和Power System 工具箱、面向系统电气原理结构图的错位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计算机仿真的新方法,实现了转速、电流和电压三闭环控制的错位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别给出了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和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了仿真算法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在WMZ—100型机减压钻进控制系统应用单板机控制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并与原设计的可控硅错位选触无环流可逆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可用于可控硅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新型移相触发控制器。这种控制器集成度高,结构简单,调整方便,功耗小,可用于逻辑无环流和错位选触无环流的可逆或不可逆系统中,还可用于双反星形可控整流电路、十二相整流电路等电路中  相似文献   

6.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耦合来实现电能以无接触的方式进行传输的技术。在系统中,由于开关管在谐振电容电压非零点切换会导致环流的出现。环流使谐振电容电压波形发生畸变,EMI增强,开关管损耗增大,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6]。通过分析指出谐振频率变化是环流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开关管在谐振电压过零点之前和过零点之后切换时环流的特点以及开关频率与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通过实时检测环流方向,动态调节开关频率与谐振频率一致,以保证开关管在谐振电容电压过零点切换,从而抑制环流。给出了以FPGA芯片为载体的环流抑制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搭建硬件电路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MMC-HVDC)系统包含外环控制器和内环控制器,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环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 PI)控制器的参数固定,没有自适应能力,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较差;同时传统的内环控制器是在dq旋转坐标系下的解耦控制系统,其结构复杂,容易出现超调。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PI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的MMC-HVDC控制方法,以简化系统结构,增强动态响应性能,进而使用准比例谐振(proportional resonance, PR)环流抑制控制器来替换传统环流抑制控制器,消除静差值。在Power Systems Computer Aided Design(PSCAD)仿真平台搭建MMC-HVDC系统模型,分别对比了改进前后内外环控制器的性能和环流抑制控制器的环流抑制效果,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可控硅错位选触无环流可逆系统应用于WMZ—100型帷幕钻机探制系统作了介绍.系统是根据帷幕法凿井工艺要求设计的.文内对系统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对系统内钻压测量与钻压闭环环节的运行情况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给出试验结果.运行实践表明:系统可靠,造孔精度高,倾斜率小于3‰,满足了凿井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在环流控制运行方式下可控硅整流装置的数学模型,并导出了环流控制环的参数计算方法,为环流可控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鲍乐平  李腾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5):14543-14547
本文针对一类具有连续分布时滞的切换分布参数系统的反馈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构造切换Lyapunov-Krasovskii函数,利用Poincare不等式、Jensen不等式,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得到了该闭环系统渐近稳定的条件并设计了状态反馈控制器以及切换规则。和已有具有连续分布时滞的分布参数系统的结果比较,本文充分考虑了该类具有连续分布时滞的分布参数切换系统中Laplace算子系数对系统的影响。本文结果是已有具有连续分布时滞的分布参数系统反馈控制结论的改进和推广。最后,给出了数值例子说明所给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多存储函数方法研究了一类非线性切换系统的拟无源、反馈拟无源问题.首先,提出了该类非线性切换系统的拟无源性概念.并设计了一个状态依赖切换律使切换非线性系统具有拟无源性.其次,通过状态依赖切换率和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实现非线性切换系统的拟无源化.最后,通过一个数值例子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行环流交交变频装置的环流电抗器国内国外资料都很缺乏的情况,本文从有环流交交变频装置的优缺点出发,提出了对环流电抗器的要求,进而阐述了环流电抗器的类型,性能特点,结构特点,非线性环流电抗器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并阐明了利用错位的方法进行选组的原理、影响环流的因素及选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无源性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重要性质,增长无源性是无源性的一种推广形式。受时滞系统无源性和非时滞系统的增长无源性的启发,提出一类切换时滞系统的增长无源性定义。基于多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设计依赖于状态的切换规则,Wirtinger积分不等式与Finsler引理相结合用于处理系统中的时滞项,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切换时滞系统具有增长无源性的充分条件。特别地,当参数取特殊值时,讨论了切换时滞系统具有输入增长无源性和输出增长无源性的充分条件。作为詹森积分不等式的拓广形式,在处理时滞项时选取Wirtinger积分不等式有助于降低所得结果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载导航系统中的转位系统所存在的干扰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设计了双闭环控制系统. 内环采用参数自调整模糊-PI复合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的仿人控制思维,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引入的PI调节器保证了系统的稳定精度,弥补了模糊控制的不足,系统的鲁棒性和稳态精度都有所提高;在进行控制器切换时,依据控制量的大小调整PI控制器的参数. 外环使用PI控制,保证了位置控制精度. 仿真数据表明,在外界干扰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双环控制,转位控制系统具有运行平稳、抗干扰能力强且定位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采用Cromemco System Ⅲ(Z-80)微型计算机软件代替可逆可控硅逻辑无环流控制系统中的模拟速度调节器(ST),和模拟电流调节器(LT)及四象限逻辑切换运算器;对可逆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进行直接数字控制(DDC)的原理、方法,并给出简单程序框图和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和波形拍照说明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直流电动机可逆调速系统是可行的,而且是可靠的,达到了予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MTBE生产装置醚化反应过程由于催化剂活性逐渐降低,催化剂更换频率高,因此醚化反应器一般设置备用反应器,用于催化剂的更换.在进行反应器切换时,为实现反应器的无扰动切换,本文对MTBE装置反应器切换过程中操作参数以及产品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反应器无扰动切换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了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软切换和系统容量之间关系,介绍了CDMA系统软切换的过程以及软切换所涉及的关键参数,通过CDMA系统容量的计算方法分析得到软切换对系统容量的增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仿真工具CE4仿真得到在软切换状态下移动台发射功率和基站接收功率以及不同移动台的切换控制比例对于基站接收功率的影响,从而得出软切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系统容量的结论,对实际系统参数的设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博  庄波 《科技信息》2014,(10):125-126,130
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移动2G/3G切换成功率的因素,通过对2G基站"系统间入切换开关"参数的设置,提高2G、3G间切换成功率,提升客户感知。  相似文献   

19.
一类分布参数脉冲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布参数脉冲切换系统的建模和稳定性问题,运用算子半群理论建立了一般分布参数脉冲切换系统的模型.分析了由相同和不同类型子系统组成的分布参数脉冲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得出了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和切换律.对文中的模型和结论设计了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逆变器控制策略对交流电压信号跟踪存在静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比例谐振控制器的电容电压外环和电感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了在这种双闭环结构下,系统具有对交流信号实现无静差跟踪和抗负载电流扰动的能力。进一步,本文采用根轨迹理论,结合系统稳定性判据分析了比例谐振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极点的影响,并设计极点位置,选择合适控制器参数,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和参数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