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字唐以前无“朝代”义,现代也不表“朝代”,抽检唐至清季的用例同样没有此种用法,各工具书所举的例子都不成立,因此,“世”字不可训为“朝代”。  相似文献   

2.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4.
达州市的四川话属西南官话成渝片。在市区方言中,有许多用“哈”字来记录的实词和虚词。这个“哈”字有多种读音,可以用作动词、名词、量词、语气词等。基于此,对“哈”字在达州方言中的不同用法做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以张平小说《姐姐》中“了”字的用法为发射点,由此及彼,除了描述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了”字的用法外,还同时提出其未涉及的“了”的另外三种用法,并从其他现代文学作品中获取语料,说明这三种情况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6.
“却”字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用法较之现代汉语丰富得多,但是每个时期的用法又不尽相同,通过梳理这些用法,我们归纳出“却”在各个时期的用法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能够对不确定的文献进行年代确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对于《诗经》中“北风其凉”之类的“其”字.学术界的看法颇为分歧.立说繁多而论证单薄。笔者认为这类“其”字其实相当于“极”、“甚”的用法,是一个副词,从而否定了“其”是“词头”或“衬字”、“助词”等说法。  相似文献   

8.
“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字形演变轨迹比较清晰,词义用法不断被扩大,并且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9.
“因”是一个常用汉语词。在先秦文献里,“因”处于虚化过程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看似十分复杂,但如果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像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则该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与“做”的用法问题早在50年代就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主张区别使用这两个字。可是又有人主张遇到没有把握从用法上区别的时候,宁可写“作”,不写“做”。理由是,把该写“做”的写成“作”只不过人家说这样写法有点“古气”。因为:“作”与“做”本来是一个字,最初只有“作”字,是个人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字,可是读书音还是人声,就有人造出个“做”字来代替说话的去声字音。这是当时“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11.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送礼时,总是在礼品包装纸上写上“粗品”二字以表示客气,这已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商店经常备有印着“粗品”字样的包装纸,以供人们送礼之用。在应酬上,“粗”字还有许多用法,例如主人设宴招待客人时,常常说些寒暄的话:“舍下简陋,粗茶、粗酒、粗菜,真是抱歉之至。”用的多有“粗”  相似文献   

13.
陈保忠 《科技信息》2011,(17):157-157,187
汉语普通话的命令标记“给我”因语法化而发生语音缩合成为一个词。在具体的方言天长话中,由于命令标记的“给我”的语音缩合,频繁使用,类推到所有的“给我”的组合上,使得各种意义的“给我”都发生了缩合而成为一个词.同时也类推到天长方言中表示给予义的“把我”上,“把我”也发生了同样的语音缩合。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方言中有“把”字的句子使用得相当普遍。从其时的角度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贵阳活中有“把”字的句子,同普通话比较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研究,又发现贵阳活“把”字使用的情况,同近代汉语有相似之处。本文的宗旨就是从动态语言、静态语言多方面研究“把”字,了解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以及“把”字演变到贵阳话和普通话的速度差异,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做些工作。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比较“把”字。同普通话相比较,“把”在贵阳方言中有4种较特殊的用法:l、“把”作介词,不引出主动者;乙“把’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相似文献   

15.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场”的词义经历了由表示“祭祀用的平地”和“收打、翻晒粮食的平坦场地”到泛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处所”,再到泛指“某种领域的演变过程”。由于佛教的兴盛,“场”被用于表示进行法事的处所,唐时,出现了借名词“场”来计量法事活动的次数的用法。之后,“场”词义继续虚化,出现了“计事”和“计时”两种用法,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周进撞号板,最动人心魄处在于其“哭”,原因有三:受“老友”的奚落;受“举人”的凌辱;被炒鱿鱼后的功名无望。范进中举最精彩处在于一“闹”字,除了范进发疯自闹外,众乡邻闹;胡屠户闹;张乡绅闹。他们饱尝了科举蹭蹬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后,最终都仕途顺利,屡屡上“调”。他们辛酸而又富于戏剧性的人生遭际,是对毒害士子心灵的八股取士制度最有力的暴露和批判。作者借“二进”这两个人物形象寄寓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0·1 在及物动词前加“被”字“见”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被动表示法。对于这种用法的“被”字和“见”字的词性,《马氏文通》只说它们是加于外动前之字,后来的语法虚词著作及古代汉语教材有的避而不谈,有些谈了,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选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列表如下: ⅠⅡⅢⅣⅤⅥ“被”动词助动词介词介词助词介词“见”副词助动词词头介词副词助动词 0·2 面对这种分歧局面,我们考虑,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得"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20.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