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娄锦标 《科技信息》2007,(6):15-15,69
曹禺的《雷雨》在我国话剧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在舞台性这个戏剧文学最显著的特点的制约下,曹禺以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使得其戏剧的剧场性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2.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理论分支,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理论近年来受到了重视.文章尝试应用该理论分析曹禺戏剧<日出>中的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人物间的冲突,提供了理解、阐释戏剧的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原野》是曹禺先生的四大名剧之一,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对西方戏剧经典的高妙化用与汲取养分后的全新再创造。《原野》的创作深受《麦克白》的影响,两者在“炼金诗学”“隐性艺术家设置”以及对人物“潜意识”的开掘与表现层面都存在着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4.
今天,面对曹禺为我们留下的一系列文本,我们应如何看待和阐释曹禺的意义和价值?曹禺戏剧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今天我们解读曹禺戏剧的关键切入点是什么?应如何从曹禺个体存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去观照和把握曹禺的艺术世界?应如何进行当代性的思考并重新审视曹禺精神成果的创造性转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唯其如此,才能把曹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并带来丰富性启示。  相似文献   

5.
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塑艺术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展现思想和主题。 曹禺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精于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各种形式的矛盾冲突,精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物关系中具有戏剧性的因素;而他更善于通过精彩的戏剧语言使它们获得直观的体现。他的代表作《雷雨》,之所  相似文献   

6.
在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制约下,曹禺后期戏剧的艺术建构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矛盾冲突类型由家庭转向社会,主题取代人物成为戏剧创作的最高目的,艺术风格与技巧也由沉郁丰赡转向明朗简淡。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曹禺后期戏剧的艺术魅力消退。  相似文献   

7.
“空间”是一个与戏剧的本质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戏剧的特质极其相关,且可以兼顾具体作品的形式与内涵的美学范畴,笔者提议用“空间”一词建构现代戏剧批评理论。从戏剧的剧场空间、外部文化空间、内在结构空间三个层面,可建构三种批评策略的方法和前景。首先,从剧场的角度出发进行戏剧的空间批评,关注剧场空间实验的成效及其可能的拓展范围,必然为戏剧阐释带来一种有效的解读视角。其次,有鉴于文化空间理论的蓬勃发展,戏剧批评亦应努力突破传统的空间概念,结合现代文化地理学等空间批评理论,多多关注戏剧作品中地理、历史、权力关系、民族身份等文化空间问题。最后,现代戏剧创作出于体类自觉,发生了空间化叙事转向,针对这一现象的理论关注与阐述,便是直指戏剧作品本体内在之基本结构的“元空间批评”。“元空间批评”通过内部形式分析,解读作品中因空间结构错置而产生的隐喻,进而关切本原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借助空间结构样式的分类为戏剧史研究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8.
戏剧原型论     
原型,作为一种颇为丰富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研究中.文学性与剧场性是戏剧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均蕴涵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原型.戏剧起源于神话与仪式,其文学性和剧场性便不可避免地分别带有了神话与仪式的意蕴.因而,戏剧原型不仅是一种以戏剧文本创作为理念的审美方式,还是一种以受众为本位的审美方式.20世纪后,戏剧的重心开始由文学性向剧场性转变,并以还原人类精神,回归仪式的本质为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向诤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6):87-88
《北京人》是曹禺"生命三部曲"后的转型之作,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类似契可夫式的戏剧风格,即"生活化的戏剧"。被称为"灵魂的探险者"的曹禺,在《北京人》中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现,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善恶美丑,表现出最亲密人之间"咫尺天涯"的灵魂沟通状态。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12.
曹禺和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备受瞩目,所运用的方法、理论和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方法对曹禺和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这一课题和研究如何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话剧《雷雨》表现了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曹禺在同王朝闻的一次谈话中说:“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曹禺谈<雷雨>》,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原因之一就是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十分复杂和丰富,以至于令读者和评论家们也感到难于把握。特别是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想结合几年来教学实践中的感触和体会,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点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以来的戏剧,即使最优秀的都只能是短小的独幕剧。大多数剧作家只能运用独幕剧的形式和改编西洋剧,缺少驾驭深刻反映广阔的生活、人物众多、冲突复杂、结构宏大的多幕话剧的文学样式的功力;而曹禺高度的戏剧文学成就为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1934年《雷雨》发表以来,半个多世纪常演不衰,保持了长久的魅力,探其根由,高度的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探讨《雷雨》的艺术成就,我们不妨从构成话剧文学样式的主要因素——人物、冲突、结构、语言四个方面着手。曹禺的《雷雨》就是高度满足的这些要求,并以其完美结合和独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话剧文学的一个高峰,从而定了这个五四以来新兴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同时代的萨特和曹禺进行相同文学体裁的比较,凭借于程式-结构模式,主题以及人物色色,试图辨别中西戏剧观的鸿沟以及程式的辅就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戏剧代表作《雷雨》,既充满圣经文化的外在表现,又因人物关系、事件冲突,充分展现了强烈的原罪意识和救赎心态,从而成为了圣经文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话剧《雷雨》表现了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尤晓洁 《科技信息》2009,(15):203-203
戏剧独白是勃朗宁诗歌的一大重要特色。戏剧独白赋予了诗歌戏剧性,使诗歌具备了戏剧的某些特性,例如:戏剧场景、戏剧冲突等。所以本文以《我的已故公爵夫人》为探讨对象,研究戏剧冲突对诗歌人物关系发展和人物个性展露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这样的稿子,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在家里写。我们要跟采访对象约时间见面,问问题,记录对方的话,然后整理,这样才能完成一篇较好的人物通讯,让读者透过文字了解这个人。一、熟悉采访对象的性格、兴趣、经历、成就等,这点尤其重要。已故戏剧大师曹禺曾谈到,他有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接受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