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应用X射线衍射K值法对荧光体微波辐射合成产物相Y2O2S∶Eu3+进行定量相分析研究,参考物相采用α-Al2O3.结果表明:在测定范围内最大相对偏差约2.4%.此法快速、简便、实用,对优选微波合成工艺技术参数和研究微波合成过程化学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稀释剂Al_2O_3对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4Al+3TiO_2=3Ti+2Al_2O_3的绝热温度及反应模式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稀释剂Al_2O_3对该SHS反应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合成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剂Al_2O_3含量增加,SHS反应所必需的预热温度提高,燃烧速率降低,且燃烧不稳定;制备的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致密度下降,但产生裂纹的倾向减少.  相似文献   

3.
研究BaO-PbO-Bi2O3-Nd2O3-TiO2五元系统在800~1200℃烧结中物相变化和电性能.XRD测试数据:1000℃时BaTiO3消失,主晶相为BaTi4O9、Bi4Ti3O12和Nd2Ti2O7,BaNd2Ti5O14开始出现,1100℃到1150℃,Bi4Ti3O12在XRD图上消失,BaTi4O9和Nd2Ti2O7含量逐渐减少,BaNd2TiO14逐渐增加;1200℃时,XRD图谱全部为BaNd2Ti5O14,证明该系统的主晶相BaNd2Ti5O14是由Nd2O3、TiO2对具有微波特性的BaTi4O9改性而得:铅含量增加,主晶相的a、b二晶轴缩短.调整各组分及玻璃的含量,获得ε=90±5、损耗tgδ≤3×10-4、绝缘电阻ρv≥1012Ωcm、电容量温度系数αc=0±15×10-6/℃、中温(1150℃)烧结的NPOMLC瓷料.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研究了Ba改性Al2O3在1150℃焙烧5h后的高温热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用BET方法、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粉末X光衍射表征了拟薄水铝石的凝胶处理、高温热处理气氛以及Ba的量对氧化铝的表面积、孔结构和晶相的影响,结果表明,BaO的存在抑制了Al2O3晶粒的生长和a相变,并与Al2O3高温固相作用生成BaO.6Al2O3,随x(BaO):x(Al2O3)的增加,BaO的高温稳定作用加强,当zx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Sb固溶限以下BaO-SnO2-Sb2O3系统中的固相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形成BaSnO3相之前Sb先行进入SnO2晶格形成固溶体,高温下BaSnO3相的生成速度取决于BaCO3的分解速度,BaSnO3的相生成量取决于合成温度。  相似文献   

6.
Bi(OR)3作前驱体合成Bi2O3微粉(R:CH2CH2OCH3.CMe2Et)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道了醇盐化合物Bi(OR)3(R:CH2CH2OCH3,CMe2Et)作前驱体,SolGel法合成Bi2O3多晶粉末的过程,探讨了Bi(OR)3性质及合成条件对产物物相的影响,并考察了Bi2O3微粉的颗粒性质,结果表明,Bi(OR)3的水解,聚合速度越快或在富氧气氛下煅烧干凝胶利于β-Bi2O3的生成,而乏氧气氛煅烧干凝胶或较小的升温温度则利于α-Bi2O3的生成,最后得到的Bi2O3微粉颗粒近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合成Li2Si2O5—La2O3及其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2Si2O5-XLa2O3(X=0~9%)复合电解质,与传统的固相合成方法相比,发现该法可使样品的合成温度降低,其离子导电性得到提高,并研究了分散第二相La2O3对Li2Si2O5离子导电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发现掺有碱土金属组份的ZrO2样品形成AZrO3相,其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显示出相当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其中A=Ca,Sr,Ba,尤以Ba为佳).大量BaCO3相的存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对于90mol%Ba-ZrO2催化剂在750℃,60000ml·g-1·h-1,CH4:O2:N2=3.8:1.0:9.0(摩尔比)的条件下,C2烃选择性为56.9%,C2烃得率达17.2%.讨论了BaCO3对几种催化剂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自制Zr(OC3H7)4和Y(CH3COO)3为原料,应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YSZ(ZrO2-9mol%Y2O3)凝胶和超细粉末.研究了Sol-Gel形成机理以及pH值对胶凝时间和凝胶结构的影响.通过TG-DTA、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从干凝胶到YSZ超细粉末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实验证明: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钇稳定立方相ZrO2的合成温度在47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热合成法首先制备立方相BaTiO3过滤除杂后,再采用微波辐射法将立方相BaTiO3转变成高含量四方相BaTiO3。通过对XRD谱图及XRD2θ=45°附近的精细衍射谱图分析,证实了该方法不仅可以完成由立方相到高含量四方相的转变,同时也达到了两种合成方法优势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TiO2作为原料与载带氯化钛的氢气高温合成单相Ti2O3.研究了氢气的一,载带物的种类,载带物量,固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产物物相的影响,产物经XRD谱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单相Ti2O3的较好实验条件是:氢气流量90mL/min,载带物为TiCl4(25℃),反应时间4h.  相似文献   

12.
利用激光烧结工艺合成了Al2O3-WO3系列NTC热敏陶瓷材料.研究发现,这种陶瓷材料在一定的组分范围和工艺条件下,在较宽的温区内,其阻温特性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X-ray衍射分析表明,经激光烧结的NTC热敏材料中含有Al2O3,Al2(WO4)3和AlxWO3相,且此材料中的导电相为钨青铜结构的AlxWO3.AlxWO3相是在Al2O3-WO3二元系平衡相图中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醇盐化合物Bi(OR)3(R∶CH2CH2OCH3,CMe2Et)作前驱体,Sol-Gel法合成Bi2O3多晶粉末的过程,探讨了Bi(OR)3性质及合成条件对产物物相的影响,并考察了Bi2O3微粉的颗粒性质.结果表明,Bi(OR)3的水解、聚合速度越快或在富氧气氛下煅烧干凝胶利于β-Bi2O3的生成,而乏氧气氛煅烧干凝胶或较小的升温速度则利于α-Bi2O3的生成,最后得到的Bi2O3微粉颗粒近似为球形,粒度范围为60~120nm.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 凝胶法合成出了Al2O3-SiO2∶Ln3+ (Ln= Eu,Tb)发光陶瓷粉末.利用XRD、TG-DTA和IR等实验技术,研究了发光陶瓷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发光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工艺对SrTiO3—MgTiO3—Bi2O3·nTiO2系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SrTiO3-MgTiO3-Bi2O3nTiO2系陶瓷的初始原料及合成工艺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初始原料和合成工艺制成的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差别很大.以SrTiO3、碱式碳酸镁、TiO2为初始原料以及经过预先合成烧块的工艺,有利于Mg2+和Bi3+在SrTiO3晶格中发生电价补偿置换,促进Bi2O3nTiO2在SrTiO3中的固溶,并可获得充分烧结的、电性能优异的高介低损耗瓷料  相似文献   

16.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Y_2O_3: Eu~(3+)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金属醇盐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均匀的、体心立方结构的Y2O3Eu3+超细粉末.借助TG-DTA、IR、XRD和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凝胶的转变过程和粉末的结构,观察了粉末的形貌和粒径.结果表明:在423℃煅烧已有Y2O3Eu3+相生成,经850℃煅烧即得单-Y2O3Eu3+相超微粉,平均晶粒尺寸为53nm;煅烧温度进一步升高,Y2O3Eu3+晶粒长大  相似文献   

17.
烧结法制备Li2O—Al2O3—SiO2系统低膨胀微晶玻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以Li2O-Al2O3-SiO2系统玻璃为基础,添加Li2O/Al2O3=1:1混合物,用烧结法制备膨胀微晶玻璃。通过DTA.X-射线衍射等鉴定了各样品中析出的主晶相,对各种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亦作了测定。对烧结过程中固相反应的机理,化学组合与晶相组成对热膨胀性能的影响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掺杂聚苯胺电磁损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浓H2SO4掺杂PAn以及FeCl3掺杂浓H2SO4-PAn这两种材料的电磁损耗发现:浓H2SO4掺杂PAn的电损耗较小,磁损耗较大,但不利于微波吸收;FeCl3掺杂浓H2SO4-PAn合成出的材料有较高的磁损耗,有利于微波吸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Na2S2O3·5H2O用作储热材料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解决Na2S2O3·5H2O在储热时存在的相分离及过冷两大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加入添加剂后的Na2S2O3·5H2O是一种较好的储热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PbO—Bi2O3—B2O3玻璃中引入少量Cr2O3对玻璃的颜色及析晶性能的影响。在PbO—Bi2O3—B2O3玻璃的配合料引入0.01—2(wt%)的Cr2O3随着Cr2O3含量的变化,玻璃颜色从橙黄、橙红到深红变化,直至析晶、失透。当Cr2O3引入量在0.25~0.5(wt%)时,适当控制热处理条件,可得到含有粗大晶体的红色玻璃,EDS测试表明,析出矿物的化学组成为Al和K,其原子比为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