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红英 《科技信息》2012,(13):229-229,173
划定汉语双宾结构不能只依据外在的语言序列形式,要从句法的角度分析得出典型双宾语句的特点。然后遵照"一致化"原则,将与之有共同句法特点的NP1-V-NP2-NP3的语言序列归入双宾结构。通过研究发现,真正的汉语双宾结构客体的转移方向也是右向的,这就与英语双宾结构具有了共同的语法意义,体现出了汉英双宾结构的语言共性。  相似文献   

2.
按照所涉及的动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嘉鱼方言双宾句可分为单过程双宾句和双过程双宾句。本文从配价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这两种双宾句的形成机制以及某些相关语法特点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六甲话中具有显著特点的词、句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以探讨六甲话的特殊语序,并以双宾句、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疑问句为典型例证,分析了六甲话的句式特点。  相似文献   

4.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已经从佶倔质朴进入了文情并茂的境界,因此,《左传》就成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特别是《左传》的虚词,可谓集当时虚词之大成。这里仅就“者”字在《左传》中的运用及“者”字结构的一些问题,略申管见。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在提到单句的结构时,把单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主谓句;另一种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这种对句子结构特点进行的分类,比之以前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把单句分为单部句和双部句较为恰当。《暂拟》中的双部句包括主谓句和省略句,单部句包括无主句和独词句。我国传统的语法学家认为,典型的句子形式必定包括主语和谓语两项。一个句子必须有主谓两项,否则不成为句子。黎锦熙先生的  相似文献   

8.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一处疑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写道:“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前一句纠正了春秋经的一处失误,应予肯定,后一句却存在疑义。  相似文献   

9.
《左传》既是历史著作 ,又是文学著作 ,具有双重性质和双重功能。文章从历史写作和叙事文学存在着部分交叠关系入手 ,就写作材料、材料的加工方式、作品成就、社会功能等方面 ,对《左传》叙事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作了深入剖析 ,高度肯定了《左传》在叙事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历来多有争辨,今人多以为《左传》为《春秋》之传。本文认为,《左传》与《春秋》各为自成体系的史书,并对各派观点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历来多有争辩 ,今人多以为《左传》为《春秋》之传 ,本文认为 ,《左传》与《春秋》各为自成体系的史书 ,并对各派观点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12.
陈占胜 《科技资讯》2011,(31):249-249,256
《左传》虽成书于战国早期,然细绎其内容,我们发现《左传》中记录的文学批评思想,其产生却早于孔子生活的时代,从《论语》中所见孔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来看,它们往往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本文试图采用"左孔互证"的方法,从中和之美、文质并重、诗言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左传》中的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文论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3017页有例句,是引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义字.照录如下:“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郑天诞主编史学名著《左传选·没之战火这几句的标点是;”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两书均以“弗可赦也已”为句.这是据《十三经注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标点.这样标点.似有不当,应为:“弗可,赦也已.”为便于理解,今引证有关上下文如下:“(位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来公代郑,干鱼日:‘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代末以…  相似文献   

14.
《春秋左传》学是两汉经学的重要部分和命题,这不仅因为春秋学在两汉,尤其是西汉政治文化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也由于《左传》文本本身所包含的经学、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层次的学术意义.在重视经典,尤其是经学经典学以致用的汉代学术、政治语境中,文本层级的多元性,必然导致两汉《左传》学展现形态的多层次性.这些形态及层次中,最为重要的是政治学实践、经学体系建构和史学认同三个方面,它们分别表现于诏令奏议征引、章句义理阐发和主流学术话语之外对于《左传》一书史学特质的认同与运用.准确认识两汉《左传》学的理论形态及接受层次,对于深入地认识《左传》乃至整个汉代经学的理论形态,以及经学对汉代学术的整体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句法研究中,"以·宾"结构句内部、外部及一些相关句法形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变换关系。这些变换关系,正是"以"字宾语在语义层面是否具有同一语义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笔记     
一、登轼而望《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下视其辙”句,旧读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新版《左传》标点同。近人王泗源提出异议,其《古语文随笔》云: 轼是车前边的横木,用来扶手的,只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面且更高处再没有可以把手的东西,即使‘登轼’,也得腾跃而上,即使上了,脚站不稳,身子又四面无依傍,所以实在不可登,登,一定会摔下来。……所以那样读法是讲不通的。这句应读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三期)  相似文献   

17.
李艳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2-1094
并列连词"与"在先秦时期使用较为普遍。通过对《左传》中出现的并列连词"与"进行穷尽性的语料搜集,分析其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总结归纳先秦时期并列连词的使用及特征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因为备课的需要,浏览了一些报刊。每每发现一些不合规范的语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今择其可商榷者略加分类,提出修改意见。例句只标文章题目和报刊期数,意在斟酌字句,共同商讨语法。 一、成分残缺 例句: 1.他的革命生涯和壮烈牺牲,对青年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以深刻的影响。 《反清抗俄的革命志士蒋卫平》(《人物》1982年第6期) 这里的“对”是介词,同后面的“革命志士”构成一个介宾短语,故全句缺乏谓语。如果改“以”为“有”,使“有”充当全句的谓语,句子就成了。当然,如果改“对”为“给”,和后面的“以”构成“给……以……”的句式,全句也通畅。  相似文献   

19.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20.
《左传》之"君子曰"是作者评价人事的重要方式,而其中的"引诗"也折射出了《左传》作者对《诗经》的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左传》作者认可并彰显了《诗经》的神圣性,同时也极其重视《诗经》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另外在用诗的时候存在着"断章取义"之嫌,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