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建军  关丽 《创新科技》2022,22(4):31-42
利用2011—2019年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地理集中度系数和面板回归法深入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空间集聚结构较差,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变化不大,并按集聚度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划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水平4种类...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20周年。2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原先的莽原碱滩到现在的工业新城。从原先的农田菜地到现在的外资云集,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中开放,在开放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有力印证了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精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产生了显著的推动力,但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即贸易开放对东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拉动力较强,而对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还显示,技术人力资本是拉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所在,R&D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分别是拉低中部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敏 《安徽科技》2011,(8):31-31
本刊讯 今年1—6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合芜蚌试验区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集聚,战略陛新兴产业相关领域陕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理论视角下的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和基地建设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空间结构标志,也是经济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的空间结构形式.近年来,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增长48.3%.建设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是大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大连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建设步伐;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两区一带”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5、2009和2013年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区县尺度上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解高新技术产业空间溢出效应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由以...  相似文献   

7.
一、产业集群概念及其类型 国际上,对产业集群的兴趣最早来自“第三意大利”(包括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的7个省)的经验.意大利学者别卡提尼(G.Becattini)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产业区概念.抓住了这些区域小企业集聚成功的特征。美国波特教授(M.E.Porter)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爱雄 《山西科技》2008,(2):101-103
在剖析了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的特征,文章构建了以定量指标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试图为分析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的扩散效果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雪松  荣梅 《科技信息》2012,(36):4+6-4,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巩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武器。本文主要运用区位熵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趋同等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重点对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我国经济林产业当前集聚的关联性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导向政策,提升经济林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经济林产业乃至整个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根据产业集聚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我国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分析经济林产业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结果】2014—2018年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状态;各省份的经济林产业集聚类型变化不大;苏、皖、浙、沪、闽、赣、湘表现出显著性的高值集聚,冀、宁基本呈现显著性高-低集聚,而甘、青、新地区表现出显著性低值集聚;从事经济林产业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林业产业总产值、经济林加工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旅游与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林业法人单位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提升经济林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较大,而人均主要经济林产品产量、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乡村林场个数与经济林产业集聚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推进经济林产业链的延伸,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挖掘经济林文旅康养等功能,以提升产业集聚内涵;加强技术要素渗透力度,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依据各省林业建设优势,积极调动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管理研究》2017,(5):64-66
产业共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稳定的单调递增关系。在E-G简化指数测算产业共同集聚水平基础上,采用2010~2015年山东省面板数据,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共同集聚分布不均衡;无关多样化产业共同集聚能够缓解区域经济波动;相关多样化产业共同集聚对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受宏观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区位商指标分析2001—2010年内蒙古制造业的集聚变动趋势,构建引入地理集聚的C-D函数,实证考察了产业集聚对产业成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度较高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的集中程度不高,专业化优势尚不明显;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有助于内蒙古制造业产业成长。因此,政府要充分考虑各行业的自身特性和资源禀赋分布,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政策,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5.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韶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战略以来,韶关各地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招商引资缺乏统筹协调、融资方式单一、用地缺乏规划、对口转移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加强全市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协调;创新园区建设融资方式;提高园区规划的科学性;打造内源性产业集群和加强产业转移对口地区交流与合作相结合来,为实现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就是“要素西进”的过程,其前提是要素首先必须迁移出产业集群。东部产业集群具有的强大集聚效应使东部对各类要素的“极化效应”增强,该效应存在极强的路径依赖和正向强化作用。产业集群的内在竞争性促使集群内企业就地升级,加上西部的地缘劣势和恶劣的投资环境,东部已形成的产业集聚群阻碍着要素西进,西部必须挖掘自身潜在竞争优势,围绕西进要素培育产业集聚区,促使要素西进。  相似文献   

17.
周运源  谷雨 《广东科技》2010,19(23):27-29
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是粤港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在粤港科技合作以往的研究工作中,我们立足广东来探讨粤港科技合作的政策,少有对香港视角的观察。本文向读者介绍粤港科技合作中香港的观点与政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如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一重要话题,从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新兴产业成长的路径,产业集聚通过创新和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创新,降低成本和不确定性,进而强化产业集聚和竞争优势,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在测度新兴产业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成长的关系,验证了产业集聚对新兴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特色小镇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管理研究》2017,(6):61-64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首先,从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出发进行阐述;其次,从顶层设计、项目建设、科技服务、体制机制这4个方面探讨了特色小镇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最后,结合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我国特色小镇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聚久必分,制造业集聚尽管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受企业战略和集聚区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集聚企业开始迁移。本文基于"广东双转移"背景下,以佛山南庄陶瓷产业转移及清远源潭陶瓷产业承接为案例对比,探讨制造业集聚转移中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博弈,以及产业集群式转移后对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珠三角传统的制造业集聚区通过产业有序转移,达到"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优化目的,从制造业中心转变为先进服务业中心。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从农业外围演变为制造业中心,而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转移则是转移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