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的两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  相似文献   

2.
杨永春  郭杰 《甘肃科技》2010,26(20):10-13
制造业的集中分散过程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利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成都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数量"、"质量"水平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集聚程度在人口、地域景观、经济密度、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紧凑度几个方面对成都城市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带动城市空间扩张的多样化。其中资源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散集聚过程对现代城市空间重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研究还发现,伴随城市新产业空间的兴起,各类产业园区成为城市生长新的"增长极",对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空间重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发展城市群十分重要。营造具有多种功能的区域城市中心,同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相对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目前广东的城镇化的进程仍然是滞后的。因此,广东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发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改善,对最低温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南昌、太原1956-2010年长序列最低温度资料,研究其变化规律,探讨了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改善对最低温度的影响程度。1990年前的30多年里,两地下半年最低温度变化趋势倾向率十分小,最低温度变化缓慢,说明城市工业发展规膜的适度控制可以防止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倡导绿色消费,以延缓城市最低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5.
四川城市化建设应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 ,以形成不同能级的城市系统 ,集约发展。通过强化区域城市功能 ,吸纳农村转移人口 ,增强向腹地的经济辐射渗透能力 ,使其成为带动区域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6.
石瑾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7-7,85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地区更因其低城市化率而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近20多年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西北地区如何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合理、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化,提升城市化水平,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建设与图书馆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城市化不仅是要发展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同样必须重视文化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体现、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图书馆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并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城市转型的典型现象。这种城市化由于没有真正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变迁,“城中村”现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症,再不施救,城市的发展将无以为继。面对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城中村”现象,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人居现状以及实现其合理城市化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城市化属经济同步型。交通,科技和城市产业结构垢适时转变时其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城市化道路是多元化,多模式的,与美国城市化运动相比较,我国城市化起始晚,工农业,交通的状况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当前,大城市超先增长不可避免,我们应用以经济带动城市化以及多元化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地质灾害是地壳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由于人口和财富相对集中,一旦受灾损失巨大。因此,城市地质灾害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人口增长和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城市发展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2.
邵祁峰  朱喜钢 《河南科学》2009,27(8):1006-1010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山地城市的空间扩展因受用地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外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面临转型.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在分析山地城市空间发展转型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借鉴山地城市组团结构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城镇更新型”城市组团模式作为山地城市空间转型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云南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应该是以昆明为重心,优先发展大中城市,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和促进小城市、县城镇和中心城镇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城市布局的新格局:“三沿五线”。所谓“三沿”是指沿江、沿主干公路铁路线、沿边境。所谓“五线”是指胜(境关)瑞(丽)高速公路线、昆(明)磨(憨)高速公路线、宣(威)河(口)快速公路线、罗(村口)斗(阁)高速公路线及南(宁)昆(明)铁路线。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 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 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适应集中,提高质量——论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型城市激增,约占90%。小城市的兴起,转移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了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但小城市比起大城市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差。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应进入一个调整功能 、适度集中的新阶段,更多地强调环境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并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剖析浙江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得出浙江省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关联性最大的结论。为此,首先要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质量,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合理地测度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因子-聚类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山西省省域空间上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呈中部凸起的空间分异格局;②山西省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可以采取"片区发展,整体推进"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2009年~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评价.建立空间统计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岛、济南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表现出区域间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城镇化规模集聚性优于质量,山东半岛城镇化规模集聚性强.3)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整体协调性较高,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且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生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协调二者的关系,走生态城市之路,是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武汉市具体情况,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的综合指数及协调度指数.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武汉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生态和环境综合质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总体来看,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新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转变,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基础。而当代我国城市道路化应跳出旧有模式,结合我国区域差异大的特性,坚持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