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到今天的城市时代 ,从农业带动、工业带动到今天的城市带动现代化 ,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 ,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自90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由于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的机制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 ,必将对全流域的经济社会和5亿多人民的生存聚居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此项中科院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深深感到 :从纵向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整个流域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关键 ;从横向看…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必将对全国经济社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与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波动大、水平低,因此城市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符合“国情”的城市化必将增强综合实力;反之,则有可能贻害子孙后代。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  相似文献   

3.
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大气、海水、生物与岩石相互搭界共同作用的场所,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巨大挑战,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主要行动方案领域之一。中国拥有约300万km2的海洋国土,在陆地资源越来越匮乏、生存空间愈来愈小的情况下,海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然而,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加剧。捕捞过度、富营养化、物理环境改变、外来种侵入等因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4.
5.
21世纪技术创新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推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校与科研单位要积极面向社会,进入市场,服务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企业如何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提升本企业核心技术的水平,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是当前面临且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实施技术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建立“官产学研”联合机制,加强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之一,也是高校推进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地理学是研究干旱区地理环境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本简要回顾我国最近20年干旱区地理研究的最新成就,科研教育改革的最新进展,并就我国干旱区地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广义城市化角度出发,经反复对比和论证,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城市人口己达2.72亿人。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将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和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这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试论21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丽娟 《太原科技》2002,(3):41-41,43
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方向、教材和教师队伍等方面论述了21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我国跨国公司的产生、发展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在21世纪中国作为WTO成员,如何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防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海地区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重要区域 ,但地势低平 ,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 ,是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而区域性地面沉降更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并引发一系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区域性地面沉降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大、中城市云集在沿海地区。我国有长达18000km的海岸线 ,沿海地区有广阔的滨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 ,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我国约65 %的工业…  相似文献   

11.
评述21世纪初中国若干关键LCS建设项目的RMS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管理出发,列出了许多中国21世纪初的重要大型复杂系统建设项目,并对其中的若干关键项目进行了评述。这些关键项目是:民用喷气飞机,长寿命高可靠性通信卫星,百万千瓦核电站,准高速和高速铁路,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最后,给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从公元前2221年到公元1998年的中国历史地震灾害信息5649条,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库,利用数字地图技术,编制了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分震级、分时段、分月图谱,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分日次数比例检索表.研究表明:中国历史强震形成新疆北部、西南—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华北以及台湾3个带状分布中心,并且西强东弱格局明显;8月份发生地震总次数和各个震级地震次数都出现高值,是防震抗灾的重点月份。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借助统计软件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西北不同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空气污染类型,通过比较得出中度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的结论;通过EVIEWS软件建立了适合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空气质量之间的Panel模型,发现短期内环境变化与城市发展之间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4.
着重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的地域结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城市化过程中应汲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9.7%,城镇化进程正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平稳增长期,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但山东省城镇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滞后、小城镇综合实力差,以及长期以来粗放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笔者着重研究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体育旅游概念、类型、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21世纪初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而得出中国体育旅游开发是必要的、迫切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水平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旨在揭示现阶段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提供的数据分析后认为,1989—2006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城镇居民比重均为1(2)单整非平稳时间序列,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比重是一阶协整关系,我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水平足正相关.但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第二二产业的发展不显著地影响城镇居民比重的增长,城镇居民比重的增长也不显著地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结果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是滞后的.指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偏差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研究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人均GDP工业化、非农化、就业结构4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偏差度,并从制度、经济、社会3个层面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泥炭资源蕴藏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泥炭资源报告附表”基础上,通过修正和重新统计预测的泥炭资源量,分析了中国泥炭资源在省际、不同地貌类型之间和不同气候带之间的蕴藏差异,省际泥炭蕴藏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对不同地貌类型而言,一级地势阶梯泥炭蕴藏量丰富;高原泥炭今是大,多集中分布,且以负地貌单元为泥炭的主要分布区。六大气候带中,青藏高寒带泥炭蕴藏最丰富,热带和暖温带泥炭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和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结合中国实际分析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发展,是研究城市化和城镇体系的新内容。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城镇体系的基本发展史,然后对与城市化有关的增长极理论、中国地学说、灰色区域概念、耗散结构理论等作概括性的介绍,从而探讨我国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