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4,(3):13-14
对于全世界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人来说,2003年7月8日,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就在这一天,一只名叫“祥祥”的大熊猫被送到野外放养场,它的离去拉开了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工作的序幕。 放归过程 举世瞩目 大熊猫“祥祥”的放归过程牵动了全世界所有大熊猫保护工作者以及众多大熊猫爱好者的心。7月  相似文献   

2.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是我国野生大熊猫重要研究基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熊猫研究工作者在保护区内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大熊猫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对区内大熊猫的长期跟踪观测,更使他们获得了许多有关大熊猫的鲜为人知的生存和繁衍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世界珍贵动物,其中85%以上分布在四川境内。大熊猫繁殖能力低,加之栖息环境的逐渐缩小及环境地间的隔离,使遗传交流中断;以及人类的干扰等因素,导致大熊猫在自然界已濒临绝灭境地。为了拯救大熊猫物种,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联合四川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工作者,十年来围绕大熊猫的诃养,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者们将研究论文及研究简报汇编成册,以翔实而丰富的内容,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大熊猫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是我国的珍贵动物,但是生育力不强。如何做好大熊猫的繁殖工作,是一个应该关心的问题。《大熊猫发情期中NAG的特异表现与排卵的关系》一文介绍了雌性大熊猫在性行为高潮期间尿中排出的NAG有特导性的增大,并与性交时间密切吻合,可据以快速而准确地判断雌性大熊猫的排卵时间。我国科学工作者的这一成果为大熊猫的人工授精提供了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5.
和磊 《科学之友》2005,(21):35-36
中国保护大熊猫行动正在探索新的途径,中国正在通过模拟大熊猫的野生环境,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使大熊猫最终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精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熊猫走向衰亡的原因。学者们有多种看法,而繁殖力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大熊猫雌配子—卵子,发现大熊猫卵巢长满数百只卵泡,就象青蛙的卵泡一样,说明大熊猫还保留着两栖动物的特征。美国纽约动物协会保护部主任乔治·夏勒博士最近撰文指出:“这一最新发现在大熊猫的活化石的三大特征之外又增加了一大特征。”既然,大熊猫的雌性配子如此,而雄性配子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大熊猫的精子外部形态进行了研究。此材料可为大熊猫生殖生理、繁殖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1) 大熊猫精子来自成都市动物园。(2) 方法:1) 取回的精液放入尖底离心管,以1000rpm离心8分钟;2) 去上清液后,用0.1M磷酸缓冲液(PBS,PH7.2)洗一次;3) 将精子混悬于适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从早期囊胚中提取DNA以进行核内和核外DNA分析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从异种克隆大熊猫重构重构胚中提取总DNA,以大熊猫特异的微卫星DNA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微卫星座位g^010,PCR产物双向测序表明,2个重构胚与大熊猫供体对照序列完全一致。结果证明该异种大熊猫重构胚的核的确来自大熊猫供体细胞核。  相似文献   

8.
闻香识偶     
大熊猫是对物种资源保护工作者极具挑战性的物种之一。人工喂养的大熊猫酣态可鞠讨人喜爱,但这种圈养的做法却有着潜在的危险。10年前,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圈养个体又难以雌雄配对,繁衍后代屡告失败。1996年,两只大熊猫从中国送到了美国。此后,受卧龙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和美国圣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护大熊猫行动正在探索新的途径,中国正在通过模拟大熊猫的野生环境,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使大熊猫最终回归自然。这种转变的开天之作就是全球最大的熊猫基地———碧峰峡大熊猫基地的创建,该基地于2005年8月底竣工。9月,世界最“排场”的大熊猫“迁徙”从卧龙中国保  相似文献   

10.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基本建成大熊猫细胞库,可为大熊猫克隆工程提供技术及资源支持,对大熊猫资源保护具有拯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稀有动物。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深得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心和喜爱。目前,有关大熊猫的研究,多集中于大熊猫繁殖方面,这说明大熊猫种群繁衍及大熊猫未来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熊猫的未来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和磊 《科学之友》2005,(11):35-36
中国保护大熊猫行动正在探索新的途径,中国正在通过模拟大熊猫的野生环境,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使大熊猫最终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3.
自法国传教士兼生物学家阿曼德·戴维1869年3月1日在四川宝兴县发现大熊猫以来,迄今132年间,无论是国内外动物园圈养的,或人们通常见到的,还是中国政府作为重礼、国礼,赠送给诸多友好国家的大熊猫,皆为黑白两色。人们从未想到大自然中竟栖息着其他色别诸如棕白色、金棕色、纯白色的大熊猫。近年来,白色大熊猫在全国大熊猫三大分布区之一的陕西省佛坪县,奇迹般地出现,井以此打破了的大熊猫研究史上"单一性"的学说。2000年11月21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梁虎成同佛坪县武警中队两名战士,前往其辖区三管庙保护站途中,在大熊猫集中分布区的岳坝乡火地坝上端海拔1800米的竹林间隔空地,目睹1号浑身毛色为纯白色略带淡黄的成体大熊猫。这是人们近30年间的第4次重大发现。人们通常见到的黑白相间的大熊猫,除眼圈、耳朵、四肢、肩胛等部位为白色外,其余部位皆是黑色,而这次发现的白色大熊猫的共同特  相似文献   

14.
成都动物园大熊猫的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能猫是四川特产的珍贵稀有动物,由于生育能力高度特化,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适应能力减退,数量日渐减少,分布范围缩小,濒于绝种边缘。本文根据成都动物园近30年工人饲养和繁殖大熊猫,特别对繁殖幼兽成活率高的成功经验,作了比较详细的报导,作者并根据国内外人工繁殖大熊猫的一些问题,从各个方面,尤其从大熊猫发情期卵巢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拯救大熊猫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5.
张欣 《科学之友》2005,(11):38-38
1870年,第一个见到大熊猫的西方人大卫神甫在他的见闻笔记里这样写道:“大熊猫似乎以植物为食,但有机会吃到肉食的时候,也绝不会拒绝。我甚至认为在冬季里肉食是它的主食……”不过,尽管早在19世纪已经有人知道“大熊猫吃肉”这个秘密,但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熊猫调查队在卧龙听到当地农民反映,在野生大熊猫的胃里发现大型啮齿动物的残渣,还有人看见大熊猫捕获一只竹鼠,卧龙地区的研究者也发现熊猫的粪便中有金丝猴的毛。王郎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粪便中则发现林麝的毛、骨、蹄和肉。卧…  相似文献   

16.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家庭网络: 当代基因流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粪便材料、寡核苷酸指纹技术以及SRY基因的性别判定技术, 构建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家庭网络图, 同时对当代基因流(个体迁移)进行了评估. 从124份粪便样品中, 鉴定出37只大熊猫(22只雌性和15只雄性). 通过分析这些个体的家庭关系, 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ⅰ) 一级亲戚间的遗传相似性为50%~90%, 无关个体间的相似性高达77%, 说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整体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 (ⅱ) 鉴定了15对已繁殖过的大熊猫, 发现其中5对是高度近亲繁殖, 提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近亲繁殖现象较为严重; (ⅲ) 发现4对繁殖大熊猫和5个子代呈远距离迁移, 表明保护区内的栖息地是整体相连的; (ⅳ) 有4对全胞兄妹(均为雌雄对)的扩散距离很近, 且彼此交配繁殖了高度近交的子代, 反映了长距离迁移对于避免近亲繁殖是非常重要的; (ⅴ) 共有17只成年大熊猫为短或中等距离扩散, 并在景观上被分为3个群组, 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栖息地的质量调查, 查明保护区内是否存在着某种因素, 阻碍了大熊猫的远距离迁移扩散, 从而导致近亲繁殖, 威胁大熊猫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对于精子的形态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生殖生物学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虽然国内外对精子的研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对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熊猫的精子的研究,尤其是超微结构的研究,报导极少。由于大熊猫机能特化,繁殖力下降,数量越来越少。研究大熊猫的精子对于大熊猫的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了用超薄切片及冰冻蚀刻技术对大熊猫精子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一、材料和方法用人工方法取大熊猫精液,在冰瓶中用冰块冷冻送至实验室。用磷酸缓冲液配制的2.5%的戊二醛固定液,4℃固定2小时,4000转离心10分钟,去精浆,再用固定液换洗一次,离心,收集精子。  相似文献   

18.
童光来 《科学之友》2005,(21):39-40
"大熊猫爱吃肉,尤其爱吃羊肉……" "大熊猫力气大,遇到金钱豹也不怕,交起手来,一般大熊猫会赢……" 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被研究者很平常地传递着.在这个位于中国西南的省份里,屡屡传出让全世界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葛志浩 《科学之友》2005,(11):32-32
据了解,目前全国建立了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实施了“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使大熊猫栖息地得到较好保护,种群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共从野外抢救大熊猫224只,人工繁育成活70只左右。  相似文献   

20.
<正>放归圈养大熊猫以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一直是大熊猫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心愿。本刊特约“熊猫爸爸”张和民教授和熊猫保护专家谢浩高级工程师,以他们的亲历,给我们讲述大熊猫野放的故事……在长江上游,秦岭、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密林之中,生存着最后的大熊猫野生种群。800万年以来,大熊猫历经气候和环境的剧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