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基于广义GFI的指数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扩展的Johan恒等式及广义费雪指数分解(GFI)方法,建立了1995~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产出四个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对比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姑模型具有更好的因素分解特性,能够消除分解的残差项,使得分解结果更加准确。实证结果显示: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我国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该阶段总贡献比例为42.84%;产业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微弱的拉动效应,贡献比例分别为21.99%和21.24%;而产业能源强度对我国的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抑制效应,贡献比例为13.94%,并且产业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个人碳交易是一种直接针对个体消费者的碳减排市场机制,旨在通过引导、管制和鼓励等方式改变消费者高碳能源消费模式,形成低碳能源消费模式,以实现碳减排目的.本文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了个人碳交易体系下消费者能源消费效用优化模型和福利变化测度模型,并运用中国电力消费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与初始碳排放权、能源价格呈显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与交易成本呈负向相关关系;初始碳排放权正向影响高排放者和低排放者的能源消费量;交易成本正向影响低排放者能源消费量、负向影响高排放者能源消费量;由于缓冲效应的存在,能源价格对消费者能源消费量的影响不显著;个人碳交易体系下,高排放者是福利的受损方,而低排放者是福利的获益方,实现了高污染者向低污染者的补贴,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该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个人碳交易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175,自引:0,他引:175
协整性分析和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但迄今为止,尚没有文献报道关于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协整性和因果关系的研究工作。本文开展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整性和因果关系的研究,结论是: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在制订能源政策时既要考虑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冲击,同时也要充分估计能源供应压力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居民最终消费商品和服务情况,估算出2000~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分析了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动的态特征,并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分解出中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间接碳排放量多于直接碳排放,城镇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均超过农村,且差距越来越大;食品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以及文教娱乐用品服务类是居民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居住类增长最快;居民消费总量是生活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居民消费结构和城乡消费比例;技术提升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碳排放效应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建立的投入产出多目标优化模型,借助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详细测算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思路与算法均不同于因素分解或回归分析模式.得出结论:在保证经济增长与就业水平稳定的前提条件下,合理压缩工业、适度扩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结构性调整仍能比较显著地减少碳排放量,但目前既定的技术水平、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低碳效应的充分发挥;为了充分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需要优化行业内部结构、产品结构与能耗结构,改进生产技术,创新开发与应用节能技术、新能源等方面相互配合、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8.
基于能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型的消费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有可再生能源投入的经济模型中消费路径的变化,讨论了效用贴现率、能源再生率和技术水平对消费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贴现率越小、能源再生率越大或技术水平越高,消费峰值越大,达到峰值的时间越长,消费路径越平缓.并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取1955~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和人均GDP数据,建立了基于三次方关系的中国能源消费与人均GDP的EKC模型,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线性回归系数和二次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之间存在N型EKC曲线,且不存在拐点;能源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N型EKC曲线,但存在拐点。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和熵权评价法表明:人均GDP增加是能源消费增加的驱动力,能源强度的降低能抑制能源消费的增加;能源强度的扩展模型和最佳子集回归表明:对能源强度影响最大的是工业能源强度,其次是工业结构,然后是第三产业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0.
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黄河流域低碳建设和区域协同减排背景下的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包含知识产出的内生增长Romer模型,构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理论模型;进而通过选取2000-2017年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发展驱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展开... 相似文献
11.
12.
能源消费量模拟分析和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我国1978~1994年间能源消费量的实际数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影响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然后,采用相关因素预测法和组合预测法预测了能源消费量。经实际样本检验表明:组合预测法的预测精度较高。最后,应用组合预测法预测了我国1995~2000年的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方法应用于研究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影响,在模型中增加资源税模块,构建了测算中国煤炭资源税改革影响的40个部门的动态递归CGE模型,其中包含6个化石能源生产部门和4个电力生产部门.基于2007年的社会核算矩阵,应用该模型模拟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后,在不同改革情景下,从2014年到2020年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但是,会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国减排承诺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煤气消耗预测是钢铁企业中能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炼钢过程煤气消耗为研究对象,将灰色理论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进行组合,建立了基于灰色RBF神经网络的炼钢煤气消耗预测模型,利用灰色理论累加求和特性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减小了数据的随机性,增强了数据变化的规律;利用RBF神经网络逼近这种数据变化的规律,通过预测误差,动态调整RBF神经网络的结构,使得预测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仿真表明,提出的模型预测精度较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高,均方差为2.02%, 相似文献
15.
组合预测模型在我国能源消费系统中的建构及应用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组合预测理论及建模技术对于信息不完备的复杂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鉴于能源消费系统的复杂性及非线性的特征 ,文章首先利用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历史数据 ,分别采用灰色预测、神经网络及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我国能源消费系统的单项预测模型 .并对各单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其次 ,采用标准差法进行权重分配 ,建立了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量的组合预测模型 .最后 ,应用该模型对我国未来 2 0年的能源消费量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以作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量预测的有效工具 . 相似文献
16.
17.
当前中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迅速凸显,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促进工业绿色转型、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Super-SBM及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工业各行业之间绿色转型存在的异质性差异,并引入创新效应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能源强度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中国的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较低,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且行业异质性显著,在转型期间表现出比较显著的波动趋势。值得说明的是,能源强度对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存在明显的创新效应异质门槛作用;较低水平的创新效应并不利于降低能源强度驱动工业绿色转型。而随着创新效应水平的提高并突破“临界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了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中间品贸易带来的复杂国际分工特征,本文构建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了1996-2009年各国最终需求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量和诱发系数,并对整体诱发量变化区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五类影响因素变动进行了分时段分国别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最终需求通过中间品贸易渠道而间接诱发的中国碳排放越来越大,且欧美和东亚国家最终需求有不同特征的诱发效应.期间,可反映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间品贸易隐含碳的经济技术效应和国外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整个诱发量变动的最大推手.分国别看欧盟和美国的贡献最大,分阶段看入世后各效应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PHEV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汽车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对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arallel Hybrid ElectricVehicle,简称PHEV)的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MS)进行了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PHEV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算法,并将该算法嵌入到Advisor软件的PHEV中进行仿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原电辅助控制策略相比,采用所设计的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在有效降低每100千米汽车的燃油消耗的同时,HC、CO、NOX等废气排放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