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度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设定条件下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容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并提出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度量方法,在评判生态可持续发展、地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通过对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的分析,构建人口容量的计算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金华市的人口容量分析中,以期为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川省西昌市土地利用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西昌市人均生态足迹为0.695541,按12%生物多样性扣除后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628,人均生态赤字为0.08491;西昌市人均资源利用水平远低于中国人均资源利用率。从生态足迹的组分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建筑用地、草地、林地;西昌市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消耗自然资源存量为主。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咸阳市2007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引用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来判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结果表明,2007年咸阳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9 236 hm2,其中交通生态足迹最大,占到86.24%;其次是餐饮,为8.12%.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17 hm2,生态安全度为0.11,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参照旅游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咸阳市旅游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和分析了都安县1997、2001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多样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结果显示,近5年来都安县人均生态足迹大大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出现了生态赤字.整个县域呈现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较低、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不强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过高的特点,这表明当前都安县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很低,县域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可持续状态.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大伟 《科技信息》2013,(36):107-109
本文生态足迹理论,对南阳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南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821981 h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9316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228812 hm,说明南阳市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本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服务功能的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山西省生态经济发展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山西省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571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210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6387 hm2,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8.
采用考虑环境污染的生态足迹分析修正方法对生态环境现状研究表明:广州市2002—2007年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赤字逐年上升;78.8%的生态足迹由化石燃料用地构成,经济高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对能源的需求剧增;广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广州市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生态不可持续状态加剧恶化的势头.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武汉市1978-2004年城市人均生态足迹、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揭示出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总人口数与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呈显著相关.通过建立GS-SVR,PSO-SVR,GA-SVR三种模型,对随机选取的武汉市5年人均生态足迹进行模拟预测和相应的精度分析,并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的模拟拟合功能强于SVR模型,而GA-SVR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是预测生态足迹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上的缺陷,从能值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该模型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基于物质的投入产出和人的能动性,融入了实体产品产出的生态承载力和虚拟产品供给的生态承载力;在生态足迹的计算中,考虑了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将废弃物的生态足迹纳入生态占用之中.最后,应用该模型从生...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数学模型,计算了成都市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成都市生态承载力远小于生态足迹,导致生态赤字巨大,其中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成都市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并对成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足迹分析中,区分消费型生态足迹和生产型生态足迹,生产型生态足迹又区分区域实际使用的和用于外部消费的生态足迹,提出区分总生态承载力和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等小范围地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框架.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应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其已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生态承载力与区内实际生产型生态足迹,目前保护区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林、农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产业层次较低,对经济、社会、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指数的概念,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利用该方法对大连市1996-2007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大连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421hm^2增加到2007年的2.711hm^2,可更新资源生态足迹由1.481hm^2增加到1.796hm^2,人均总生态足迹由2.700hm^2增加到4.507hm^2,生态压力指数由1996年的2.15增加到2007年的2.71hm^2;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近11年内,变化幅度在-1.71~-1.12之间,表明大连市的生态安全始终处于一个极不安全状态,并且有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相似文献   

16.
吴楠楠  王素娜  高磊  张玫  岳伟明 《河南科学》2014,32(7):1355-1359
借助生态足迹法模型,选取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平顶山市为研究区域,对其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平顶山市2010年人口容量约为486万人,实际约为490万人;预测平顶山市2020年人口容量约为506万人.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关键的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依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贵州省2001—2012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数平滑法对贵州省2013—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001—2012年间贵州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贵州省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2013—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下降,水资源仍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生态盈余量有所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考虑贵州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促进贵州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工具,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计算得到该地区2002年的生态赤字达-1.2256hm^2.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将国际上逐渐引起重视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生态足迹运用于扬中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通过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分析,明确生态盈余度,并据此提出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控制生态赤字、引导和调控生态盈余、提高生态承载力等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策略.通过对生态足迹评估概念、计算方法、主要实践应用等系统的介绍,为解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量化不足、生态建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成分法对苏州科技学院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通过盈亏分析,揭示苏州科技学院的生态水平,提出了苏州科技学院的降低生态足迹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