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它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麦琪和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的题目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的选择都染上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沃克对黑人女性的集体认同,即她们都处于无奈的"放逐"状态.  相似文献   

2.
旅行状态下的人生是<周渔的喊叫>的另一种意味.本文就其文本指向、小说内在叙事模式、道具分割的空间世界来分析它的另一种意味.即非仅限于爱情的故事及内涵;而倾向于小说人物的生命与心灵的寻求和就此构成的旅行状态下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中塑造了很多"败家子"形象,例如世家子弟谭绍闻、盛希侨、夏逢若、管贻安,商贾贩卒子弟巴庚、钱可仰、王豆腐儿子,等.但最终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的只有两个人:谭绍闻和盛希侨.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虽然是三百年前的小说人物,其命运变化过程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均有极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人物家族--"狂人"家族.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特别是命运都有相同之点,即不满现状,要求改变现实,他们都有一颗不安的心灵.这个"狂人"家族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初期的生活图景,成为历史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5.
张旻小说的"性"叙事受到了很多批评,而这些批评没有说明张旻小说的意义与存在价值,本文认为张旻小说实现的是对人物心灵的想象性游走,它发掘了人物似真亦幻的心灵世界,实现了文学对人物心灵干涉的又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结合其对复调小说中人物对话所展现的自主性的阐述,整理了说书人套语在"三言二拍"中的应用,进一步分析了话本在沿用前代说书人套语时生成的"虚拟说话情境".在"虚拟说话情境"中,"说话的"与"看官"之间的互动对话反向解构了叙事者的权威,使文本产生了叙事缝隙,故事人物获得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可以说,"...  相似文献   

8.
"酒旗"作为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俗事象,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被人们所喜爱,以至乐于传承.而<水浒传>中的"酒旗"描写则为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映衬了人物形象.如果<水浒传>中没有那么多的"酒旗"描写,一些人物形象也将会逊色.  相似文献   

9.
凯瑟琳·安·波特小说中的“另类”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安.波特在小说中通常把人物置于一种人力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来体现人物的生存困境。本文借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功能性人物与心理性人物两个概念来解读波特小说中的两类"另类"人物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黄妍妮 《海峡科学》2006,(9):86-87,89
"心理性"人物观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从这点看,高阳的历史小说的价值就是对人物的尊重.具体表现在在塑造人物的原则上,高阳讲究塑造浑圆人物,将隐匿于人内心深处最活生生的人性揭示出来.在处理次要人物时,即使是次要人物也有自己的地位,组成了立体的人物群像.最后,还常采用变换小说写作视角,使人物跳出作者的束缚,成为真正富有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11.
"灶神"故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谭恩美的小说<灶神之妻>中, "灶神"故事与小说中雯妮与文福的故事的完美契合不仅说明了谭恩美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独特阐释,也体现了"灶神"故事对建构整部小说的作用.其新颖的立意、二元性叙事结构和对小说的情节预设功能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2.
<城市白皮书>作为李佩甫整个小说创作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其潜在意义远值得深刻的挖掘,其叙事策略的独异性也值得合理有效的阐释."病孩"明明作为小说的视点人物,使小说批判城市的主题得到了更为恰切有效的表达."病孩"在叙述功能中显现出来的矛盾性与深刻性,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墨白以颍河镇为背景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失语者"的形象,他们在物质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是其"失语"的根源.物质的"失语"与文化的"失语"形成了共生与互动的内在机制.对"失语者"的塑造使墨白的小说具有锐利的批判精神,也使小说主体意识具有愤怒、压抑、无奈、反抗、逃离的复杂色彩.  相似文献   

14.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6,(5):14-19
小说并不是彻底虚构的,它以历史叙述的方式传达出特别的力量。莫言的小说《蛙》以共和国六十年的生育状况为背景,人物命运沉浮的背后,是国家生育政策的衍变、商品经济的物化逻辑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伦理等原因。莫言在小说中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问题的反思,而且也对当下社会的生育问题进行了呈现和思考。本文运用相关的文献史料和严谨的历史学分析方法,梳理小说所表现的人物命运与时代政治、商品经济和封建传统文化之间的多重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存在的诗性思考是昆德拉赋予小说的使命;存在可能性的勘探又是他希望小说家承担的历史责任。他用自己的小说文本实践着自己的小说理论,通过设定人物作为“自我”的存在,使人物以“绽出”形式建构“自我”之在,而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存在可能性的种种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复调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打破文体界限,在小说中大胆融入论文、随笔;放弃传统小说"单线构成"的结构方式,提倡由若干享有同等地位的线索结构作品;突破人物的主次之分,让人物处于平等地位,彼此互相照射;挣脱小说叙事对线性时间的依赖,将不同历史时间杂糅并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综交融.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思想和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同时也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力作。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引来了无数批评家的目光。从小说的结构设置、叙述视角、人物命运和主题表现梦四个层面,探讨和挖掘《了不起的盖茨比》“二元主角”的现象,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面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