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春暖花开的日子来了,伴随着气温回升,人们特别容易犯困,睡觉睡不醒,工作也无精打采,这种"春天疲劳症"的现象通常被称作"春困"。其实,"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  相似文献   

2.
睡与醒     
<正>4月,天气越来越暖和。不知为什么,下午小土豆和不少同学都忍不住打瞌睡。恰巧身为医生的韩叔叔周末来小土豆家做客,就给他解答了问题。韩叔叔说大家很可能是春困,春困是季节交替给人带来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怎么调节?教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保持光线充足;下课后,大家多活动,到室外看看蓝天和白云、听听歌、用冷水洗脸、闻清凉油和花露水等。不过,有些人"春困"是患病  相似文献   

3.
食疗百科     
《科技潮》2008,(4)
巧用饮食解"春困"暮春时节,由于气温变化等原因,人体会感到疲乏,即所谓"春困",但你如能在饮食上加以调理,同样也能解除"春困",使你精力充沛。  相似文献   

4.
食疗百科     
《科技潮》2007,(5):52-52
科学饮食帮你解“春困”春天来临,由于气温变化等原因,人体会感到疲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如果能在饮食上加以调理,同样也能解除“春困”,让人精力充沛。以下的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相似文献   

5.
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人在这美好的时光中反而会感到疲倦、昏昏欲睡,尤其是早晨不易睡醒,即使醒了也睡意朦胧。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那么,怎样才能消除春困现象呢? 视觉刺激设法使房间明亮起来,或走出门外,投身于大自然,到郊外、湖畔、泉边、海滨、山巅、举目远眺。良好的视觉刺激,有利于消除春困。听觉刺激选听一些曲调变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似乎人在一年四季就没有精神的时候。其中,“春困”发生在“一年之计”之时,可谓人们在健康问题上的一大劲敌。 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暖洋洋的天气,本应使人精神抖擞,可现实却是,一入春就常使人感到懒洋洋.即使晚上有充足的睡眠.白天仍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困”。  相似文献   

7.
从五次IPCC的报告中,人们逐渐了解了"气候变化"这个概念,且多数人相信"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温室气体CO_2等的排放)造成的。然而在科学界,一直以来,IPCC的气候模型并没有被完全证实;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了气候变暖并无确定结论,CO_2的增加是否导致全球变暖仍有异议。既然气候变化是不确定的,那么举证责任应该落在坚持人类导致了气候变暖的这些危言耸听者身上。NIPCC的几个报告对IPCC报告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了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根据IPCC和NIPCC的报告,我们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包括气候是否在变化,是否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为什么人们相信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及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应对。我们更支持N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自然的趋势;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预测;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但并未证实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气候的自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过敏季节,空气污染伴有气候变化是一对影响人们打喷嚏、鼻塞和哮喘的主因。该研究发现,气体、二氧化氮和地面级的臭氧在一定的过敏源中引起某些化学变化,增加了这种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相结合,可以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过敏越来越流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乌尔里希博士说:"科学家一致怀疑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导致了全世界范围过敏患病率的增加。但这一现象背后的化学过程难以被证明。我们开始着手研究在过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后人类的密封式生活"展28日在德国汉堡博物馆正式拉开序幕。这场展览紧扣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方式为主题,向参观者展示了人们可能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这场大灾难:未来的人们可能会生活在密封式城市或者其他人造的设备齐全的密闭生活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正>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是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政治经济学帕特尔讲席教授、葛拉汉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院院长,他还是英国社会科学院主席、皇家学会会员,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多年来,斯特恩勋爵在气候变化与经济的联系领域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有"气候变化经济学之父"美誉。2007年前,他曾任英国政府气候变化顾问,其主持撰写的《斯特恩报告》详述了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代价、温室气体减排所需  相似文献   

11.
外刊要论     
不准确的科学信息比没有信息更糟,因为它带来了紧张和恐惧。关于气候变化的所谓"科学信息"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诸如飓风、海啸、洪水之类的灾害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低碳"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汇。"低碳生活"为人们所向往,"低碳经济"更是有识之士推崇的发展模式。低碳,通俗地说,就是降低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变暖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全球为什么会变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二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7日透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即将制定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国角"举行的一场边会上,解振华说,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迈入新的阶段。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他介绍说,这些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气候变化"为基础,提出与"碳排放"相关联的一系列议题,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争执。"气候变化"的确切概念是"全球气候变暖",认为过去一些年来全球气候在变暖,引起更多的水患、干旱和风暴;气候之所以变化,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加而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尤  相似文献   

15.
要闻点击     
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开幕4月24日上午,"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国家的政府代表、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论坛为期两天,除全体大会外,还进行了"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重大技术及国际科技合作""资金与市场机制"5个分论坛,以及"碳平衡与绿色奥运"主题会议。  相似文献   

16.
进入秋季以来,北京凉意渐浓,然而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则日渐"火热"。以气候变化为主要议题的重大国际会议议程之密集、规格之高空前,令人目不暇接:9月8日~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次将气候变化列入会议议程,并且将其作为首要议题。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的《悉尼宣言》;9月中旬,来自19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回顾了议定书签订20年来的进展,并审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9月18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开幕,气候变化问题贯穿整个联大会议的始终:首先举行气候变化问题高级别会议,然后进行联大一般性辩论,其主题即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9月28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第6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作了题为《共谋合作,共建和谐》的发言,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此外,在今年11月即将举行的东盟领导人峰会上,环保和气候变化问题也将成为会谈重点,会议主题确定为"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更为令人关注和期待的是即将于今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是一次开始启动有关替代《京都议定书》全球谈判的关键性会议,有人称之为"后京都进程"。因为1997年制定的、旨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  相似文献   

17.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低碳能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在哥本哈根大家都很关注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实际上全球气候变化的会议,这已经是第15次了。这本来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因为它可能影响到经济和民生,并且进一步对政治起作用,因此这次炒得最"热"。  相似文献   

18.
《创新科技》2012,(8):31
<正>日前,《"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发布。《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发展的十项关键减缓技术包括: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技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和并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  相似文献   

19.
国际资讯     
《世界博览》2023,(2):16-17
<正>1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冰川退缩超8成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大陆的最高峰,山顶超过千年的冰川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对山上冰川或将消失的推测从未停止。近日在坦桑尼亚的莫希镇,人们探寻气候变化下这座非洲最高峰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化与中国沿线投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一带一路"已有投资防范气候变化风险,以及未来投资策略选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梳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气候事件的空间分布和中国已有"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不同气候变化事件影响的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额、投资领域,以及投资额的区域分布和国别分布,并侧重分析研究了涉及港口和工业园的投资项目。研究发现:(1)中亚、东欧和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区,几乎所有中国沿线投资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影响;(2)面临气候变化影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东欧和非洲西部地区,主要为交通类、工业类、电力类和能源类项目;(3)所有涉及港口和工业园区的投资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约占总投资额的25%;(4)平均降水增加、极端高温、极端强降水和干旱或极少降水4种气候事件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影响范围最大,面临影响的投资额均大于或等于总投资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