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科技》2012,(8):32
<正>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消息说,该局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显示,它已抵达太阳系边缘,这个探测器有望成为首个脱离太阳系的人造物体。航天局表示,过去3年中,"旅行者1号"上携带的两个高能望远镜接收到越来越多的宇宙射线,上个月,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数量急剧增加。此外,探测器感测到的高能粒子数量也出现变化,这些源自太阳的粒子数量有所下降。基于这些数据,项目科学家得出结论:"人类向星际空间派出的首个使者已在太阳系边缘"。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家的眼里,地球、太阳、房屋、汽车等一切日常所见的物体.构成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的每一个物体都是由原子和电子构成的.原子和电子又构成了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  相似文献   

3.
《宜宾科技》2010,(2):16-16
<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一种由DNA分子构成的"纳米蜘蛛"微型机器人,它们能够跟随DNA的运行轨迹自由地行走、移动、转向以及停止,并且它们能够自由地在二维物体  相似文献   

4.
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共同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正大家对"薛定谔的猫"并不陌生。当然,既死又活的猫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够使多粒子构成的系统达到薛定谔猫态,由于这些粒子属于同一种粒子,因此又被称为单模式猫态。不过,5月26日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研究第一次制造出一种同时存在于两个箱子中的"薛定谔的猫"。具体而言,研究者设计了两个超微波导空腔,而"薛定谔的猫"就是空腔内由几  相似文献   

6.
为改进后的图案编码的识别和三维坐标的计算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测量物体的三维坐标,恢复物体三维面形图。用3灰度级块状图案构成编码图案投射到被测物体上,通过新的解码算法实现对应点之间的匹配,并用坐标变换方式计算三维坐标。  相似文献   

7.
环球     
正哺乳动物在太空环境中能否正常繁衍生息?这是科学家们一直探索的前沿课题。近日,中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宣布,首次在太空中实现小鼠的胚胎发育,并在全球第一次于地面上看到了小鼠胚胎在太空发育的清晰照片。?暗物质粒子真被"抓"过吗?"四大金刚"可能会给个说法。科学家们已有确凿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创新科技》2010,(5):56-56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一种由DNA分子构成的"纳米蜘蛛"微型机器人,它们能够跟随DNA的运行轨迹自由地行走、移动、转向以及停止,并且它们能够自由地在二维物体的表面行走。据悉,这种"纳米蜘蛛"机器人的大小仅有4纳米,比人类头发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还小。  相似文献   

9.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用立体银河星系图首次测量出宇宙最轻的粒子——微中子的重量,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人类解开宇宙最大的密秘——黑暗之谜。科学家此次计算所得的微中子重量为1.8×10-35公斤。今年4月,英国王家天文社会学院在年度研讨大会上公布了这一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统一方程和自然平衡原理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的起源和引力的本质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对万有引力常数G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说明。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万有引力起源于微子的有序运动,本质上是微子微团流体的动能梯度力,3个方向相互垂直的等角速度运动的微子系统构成了基本广义粒子,其质量为内边界能量与体积的乘积。万有引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广义粒子的边缘不再成立。物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般来说是不等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物体在组成成份相同时,二者才相等。万有引力常数G不是常数,而与广义粒子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粒子核的形成是大尺度粒子对微尺度粒子吸引作用而产生的,即使没有核,广义粒子及其引力仍然存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暗物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利用CCD传感器对物体微小质量测量的新方法.利用浮力的原理结合CCD制作一种新型质量传感器.把待测物体放在特制小浮标上,小浮标下沉的距离通过CCD测量出来,再将这一段位移量换算成物体的质量.系统采用软硬件结合技术构成CCD驱动电路,将CCD的输出信号经过模拟电路处理后,送给以AT89C55单片机为核心部件的主控电路处理,用数字和图形两种方式在LCD或同时在PC机上显示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T-1000"是科幻电影《终结者》里的反派角色,由自主意识控制的液态金属构成。在电影中,"T-1000"能快速修复任何损伤,还能变成任何体积相当的物体及它接触过的人的样子。最近,科学家将液态金属滴到水里,发现不需要外力和光、电等外部刺激,稍稍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就能使液态金属  相似文献   

13.
<正>英国的科学家给地里正在生长的南瓜进行过压力实验:在南瓜上面加上一定重量的物体,随着南瓜越长越大,科学家也相应的在其上不断添加更重的物体,以考察南瓜的耐压极限。南瓜成熟了,科学家决定把它切开,以观察其内部构造是否发生了  相似文献   

14.
<正>物理学家用粒子加速器来回答宇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物体具有质量等问题。然而,你是否知道,看似"高大上"的粒子加速器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多个领域,没有粒子加速器,也许我们根本就活不下去物理学家用粒子加速器来回答基础物理学的问题——宇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物体具有质量等。很多粒子加速器个头巨大,在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实验室里的万亿电子伏加速器Tevatron的周长有六公里,而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则还要再大四倍,并且,它们都非常昂贵。  相似文献   

15.
万有引力定律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两个物体之间是如何吸引的,一直是物理学界的一个迷。引力子、万有斥力、亚光子海洋等假说,都存在缺陷,都没有圆满地解释引力的来源。假设:(1)空间中分布着以一定速度做类似分子热运动的微粒子;(2)物体在微观结构上是不连续的,组成物体的粒子之间有空隙,可以让部分微粒子穿过;(3)微粒子传给物体的动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物体与微粒子的动量交换说比较好地解释了"万有引力"的来源和计算公式;"万有引力"是物体与微粒子的动量交换在两物体连心线上产生相互靠近的力的一种等效表达;"万有引力"系数G仅对地球附近天体精确;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之间的中介物质有关;不存在引力子。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卫星,我是怎么观察地球的,来,跟我一起看一看。明明白白我的"星"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卫星,我站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由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构成。我"站在"太空中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探测地面物体的性质,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这项本领人们称之为遥感技术。随着地球科技的发展,我也在逐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个用4粒子团簇态作为量子信道传输量子态信息以实现双向通信的方案.在该方案中,通信双方Alice和Bob事先共享一个4粒子团簇态.在通信过程中:首先,将4粒子团簇态与双方要传递的量子态信息共同构成系综态;然后,Alice和Bob分别对自己拥有的部分粒子作Bell基的联合测量,并把测量结果通过经典信道告诉对方;最后,Alice和Bob根据对方公布的测量结果,作相应的幺正变换,就可以在自己的粒子上重现对方要传送的量子态信息.这样就达到了实现量子态的双向通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周期测量的准确性,运用AT89C2051与外围电路构成周期测量电路,以实现物体的转动周期和频率、摇摆试验台纵摇与横摇周期、传送带上物品数量等的测量。既可以简化电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还可以通过接口将测量数据传输到上位计算机进行数据记录、存储以及后继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孝文 《前沿科学》2014,(3):86-87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成功打造迄今为止温度最低的分子。实验中,他们将选定分子的温度降到只比绝对零度高出2.5‰的程度。这一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从量子化学到粒子物理学最基本理论测试等一系列领域,帮助科学家进行各种新研究。研究论文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激光降低一氟化锶的温度,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磁光捕获"。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全息声波"技术,颇似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牵引波束,该技术可使用声波捕获和控制半空中的物体。研究人员使用微型超声波扬声器在空中建立一个"全息声波",使他们建立各种外形的声波,便于以不同方式操控物体。全息声波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