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2.
戏说"一"字     
万事开头难,"一"字最难写.先说帝王家,再叙众生相.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名戏诸侯,实戏江山,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信从此一落千丈.明朝崇祯皇帝,原是一个欲有作为的人,误中反间计,错杀兵部尚书袁崇焕,自毁长城,大概是他一生中下得最臭的一着棋.  相似文献   

3.
宋代吏部尚书大致可以分为吏部尚书、权吏部尚书、行吏部尚书、守吏部尚书、试吏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和作为赠官的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在元丰改制前,其职掌视差遣而定,改制后领吏部七司,恢复实际职务,总领文武百官选试、注拟、迁授、荫子、叙复等政令,而且,吏部尚书还经常兼任他职.吏部尚书职掌具体为全面掌管吏部的本职工作、修订吏部七司条法、荐举人才、参政议政、负责贡举考试、承担修史工作、为皇帝讲解经史、担任临时性礼仪官等.  相似文献   

4.
<论语·尧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肤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被认为引自<尚书>,前者或疑为<夏社>佚文,或以为<汤誓>逸文,或以为另一篇<汤誓>,其大旨或视为伐桀告天,或视为祷雨之词,但均为帝王承担责任的言辞,而帝王承担责任则是涉及如何为政的主旨.后者或以为出自<泰誓>,或以为逸词逸句,其大旨或以为伐伐告天之辞,或以为武王诛封誓众之辞,或以为周武王封诸侯之辞,然其中却蕴含着君王应该用贤人与承担责任爱护百姓之含义.<论语>该章的主旨是从制度、民心等多个角度说明如何为政的.此两处虽然与原文主旨不同,但客观上存在让人阐释成如何为政的文化空间.因此,此两处<论语>引<尚书>,其阐释有了断章取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史载虞舜时期开始设官分职,见于《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应是较为可信的史料,其中所涉及到的官职名称有10个,最有争议的当属“牧”、“士”和“纳言”三职。本文据甲骨文、金文和文献的有关记载,分析这3个官职名称的字形和字意的演变,并结合有关考古资料,论证这3个职官实际职掌分别是:牧为部落中小的氏族首领;士(大理)为处理氏族部落内部违反风俗习惯的事件的主管人员;纳言为氏族部落之间事务的联系人。此三职官只是部落内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并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和阶级分划加强的反应。虞舜时期设官分职的记载不能作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早期国家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九畴初探     
<正> 九畴一词初见于尚书洪范篇。“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接着就列举九畴,并分别加以说明。它们是:1.五行;2.敬用五事;3.农用八政;4.协用五纪;5.建用皇极;6.又用三德;7.明用稽疑;8.念用庶徵;9.向用五福和威用六极。这里说的都是与“政事”有关的九类大道理,本来是没有什么疑义的。秦火以后,出现了今、古文尚书的差异。再经后人作传和注疏,其说不一,遂使九畴一词产生了疑义。孔安国在伪古文尚书的传里说:“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  相似文献   

7.
《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尚书》中的诚信思想习惯用"信"、"允"等单字表达;《尚书》中的诚信思想通常与政治挂钩;《尚书》中的诚信思想多与天命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古本〈尚书〉文字研究》的重要创获之一就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古本《尚书》文字现象进行专题研究,这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其次,对《尚书》古写本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再次,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古书流传和孔传本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最后,将语言文字学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也是该书的亮点。目前,清华简中的《尚书》材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书之出,可谓正当其时,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9.
《尚书·甘誓》并非"连坐"制度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连坐”的概念、有关史实、语言文字、历史背景、中国法制史以及法理等方面分析“予则孥戮汝”中“孥戮”二字的含义 ,从而提出 :《尚书·甘誓》不是“连坐”制度的最早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宗旨:从古汉语的早期文字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据此分析和还原神圣言语活动在古人生活和意识中的地位、作用,给在后代书写文明中被遮蔽和遗忘已久的"文学发生"问题,确认中国的"神话历史"之神圣叙事之由来,对<尚书>所代表的华夏"史书"文体之由来,打开一种知识社会学的重新理解之途径.  相似文献   

11.
苏颂从23岁任官,到81岁退休,历任应天、杭州、婺州等地方长官;又任吏部尚书、尚书左丞、宰相等高官,始终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廉政思想.苏颂要求皇帝、后妃、重臣应成为廉政榜样的思想和苏颂奏请以法律监督和保证廉政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西滢闲话》中提出的提倡小剧场的实验,鼓励节制生育,反对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进行探讨,解读《西滢闲话》在当时产生影响以及现在还有意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科学即是精确的艺术.时间精确度的每一次提高,都能引发新一轮科学技术的"井喷"发展,生物科学的进展,迟早能让人类精确控制某一类细胞的生死.  相似文献   

15.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记录、收藏的政府文件及政治论文的选编。关于《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著,从古至今,众说不一,莫衷一是。但史学界多数人同意汉代人的说法,即《尚书》是孔子编订的。《尚书》自西汉初,就有两种版本流行于世,即《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今文尚书》传自伏生。伏生是济南人,故秦博士,专治《尚书》。伏生原有的《尚书》,因秦焚书而壁藏之。后因战乱,伏生流亡在外,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伏生回到家乡,求其所藏《尚书》,亡数十篇,只得29篇,而其中还有一篇是《书序》,故实得《尚书》28篇。即以教齐鲁之间。由于伏生的《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即隶书写成,故称《今文尚书》。经历代史家考证,这是真《尚书》。《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29篇,多得16篇。安  相似文献   

16.
晏伟 《科技信息》2007,(32):122
被称"千古之谜"的"务头",是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以下简称《十法》)中提出的.《十法》包括"知韵"、"造语"、"务头"、"定格"等十项内容.关于"务头",周氏叙述说: 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  相似文献   

17.
《河图》、《洛书》——中华文化起源千古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河图》、《洛书》的由来与争论(一)“有名无实”的神圣图说诸说“河图”一词最早见之于《尚书》,《尚书·顾命》篇曰:“赤刀、大训、宏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按后来汉人所作之注,《尚书》本有在“河图”一词之下加上“洛书”二字的,所以河图、洛书之词的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18.
中唐以来,元稹“明经及第”已成学术界的共识,唯有《旧唐书》记载了元稹“两经擢第”,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其科目分为进士:明经等,明经科具体包含两经、三经和五经等项目,“两经”考试主要考《礼记》和《尚书》等.元稹参加“两经”考试和自称“明经出身”,都有其背景。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2006,(1):57-57
如同身体感冒一样,心理也会患上“感冒”。这就是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感冒”的抑郁症。心理感冒“心理感冒”就是抑郁症,严格来说是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一时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中。心理抑郁可能由外界环境引起,比如失恋、工作不顺利、升迁受阻、身患疾病、气候变化等等,都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外在因素。1.总感到情绪低沉,闷闷不乐;2.对生活感到没意思、没劲;3.自己感觉思维和反应总是比平时慢半拍;4.遇到事情常常自责、内疚,埋怨自己把事情搞糟了;5.容易疲倦、不愿活动;6.心态。能…  相似文献   

20.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当时和此后的稀缺文化资源。魏晋时期,王肃为了推翻郑学,开始制造伪经。《孔子家语》及《孔丛子》就是他的伪作,并且在学术界流行很长时间;两宋之际,吴棫首先对《古文尚书》辨疑,到清初,阎若璩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撰成《尚书古文疏证》,系统地考辨了《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