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一种新型自对准硅化物MOS晶体管制备技术,通过Co/Si固相反应在源漏区和栅电极表面形成一层自对准的低电阻率CoSi_2薄膜,在CoSi_2/Si结构中进行杂质离子注入,用计算机模拟程序对离子注入杂质分布及损伤进行计算,选择适当的注入能量,使注入的杂质浓度峰值位于CoSi_2/Si界面附近,经快速退火,可获得界面载流子浓度较高、性能优良的增强型和耗尽型NMOS晶体管。该文还研究了注入在CoSi_2/Si结构中的杂质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下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磷在热处理过程中,存在向硅衬底较强的扩散趋势,而硼则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以扫描电镜方法(SEM)系统地考察了不同合成条件下TS-2分子筛的晶体形貌。结果表明:在TS-2分子筛合成过程中,模板剂用量增加使得分子筛结晶度提高;增加H2O/SiO2比使分子筛晶体粒径增大,但过高的H2O/SiO2比导致结晶纯度下降;Si/Ti比提高会减少晶体中杂晶数量,晶体形状更加规整、均匀;调高胶液pH值时,分子筛晶粒增大,但结晶纯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Sb2O3对高能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高能氧化锌压敏电阻器(MYN)的性能,研究了Sb2O3对MYN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2O3掺杂量小时,MYN性能变坏,但当Sb2O3掺杂量上升时,MYN的性能改善,可用Sb2O3的掺杂量对MYN微观结构的影响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将Keggin型硅钨杂多酸SiO2.12WO3.26H2O(SiW12)掺杂到溶胶-凝胶叶,滴涂在碳糊电极表面上,制备成化学修饰电极。对该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该电极不但保持了杂多酸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催化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测定了脂肪族正链醇和水溶性醛在Na2So4,H2SO4和NaOH溶液中的半波电势E1/2,结果表明,E1/2与电极特性和溶液酸度有关,与正链醇的链长基本无关。使用铂电极,在H2SO4溶液中,E1/2.醇=0.60 ̄0.66,0.90 ̄0.97V(vsSCE),E1/2.醛=0.85 ̄0.95V(vsSCE)。  相似文献   

6.
甘肃玉门发现的白钠镁矾矿产于玉门市花海芒硝矿床的下部。矿物呈白色、透明的短柱状,粒径0.2~0.8mm。实测维氏硬度为139kg/mm2,相当摩氏硬度2.8。X射线粉晶衍射主要数据()为5.487(10)、3.993(10)、2.588(12)、1.368(4)。晶胞参数α=11.126。化学成分为Na2O=17.32,MgO=11.94,SO3=47.62,H2O=19.32。根据分析结果计算矿物化学式:Na2SO4·MgSO4·4H2O。  相似文献   

7.
采用TPR、XRD、SEM等技术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Ni/Al2O3催化剂活性组分和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甲烷部分氧化活性、还原性能、相组成及镍的分散度。结果表明低温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易还原的特点而高温焙烧的催化剂,由于活性组分Ni与Al2O2载体间较强的相互作用而使催化剂表面几乎全部形成了难以还原的NiAl2O4尖晶石。对于低温高空速甲烷部分氧化反应,Ni-900活性优于其他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新型蓝色光致发光材料Ca8Mg(SiO4)4Cl4:Ce^3+,并对其进行了光普测试。分析了Ce^3+在Ca8Mg(SiO4)4Cl2晶体中应占据的晶体不格位。测试结果表明,在紫外光激发下,Ca8Mg(SiO4)4Cl2:Ce^3+的发射光谱为一峰为在410nm-425nm之间的宽谱带,经分析确认作为发光中的Ce^3+占据Ca8Mg(SiO4)4Cl2晶体中多面体八配位的Ca格全。  相似文献   

9.
用中-甲(对二甲基丙磺基胺基)苯基卟啉作光敏剂,在电子给体三乙醇胺(TEOA)和电子受体甲基紫精(MVI2)存在的情况下,研究了TEOA/MeTPS/MV^2+/DMSO+H2O(V/V=80:20)体系的光敏化还原MV^2+动力学,并由动力学参数a,光诱导时间ti,初始反应速度vo来衡量光敏剂的优劣。  相似文献   

10.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PR、XRD、SEM等技术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Ni/Al2O3催化剂活性组分和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甲烷部分氧化活性,还原性能,相组成及镍的分解度。结果表明低温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易还原的特点。而高温焙烧的催化剂,由于活性组分Ni与Al2O3载体间较强的相互作用而使催化剂表面几乎全部形成了难以还原的NiAl2O4尖晶石,对于低温高空速甲烷部分氧化反应,Ni-900活性优于其他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用微反脉冲技术考察了SO_4~(2-)/TiO_2和SO_4~(2-)/ZrO_2系列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戊烷的异构化活性。实验表明:分别在823K和948K下处理得到的SO_4~(2-)/TiO_2823K和SO_4~(2-)/ZrO_2(948K)其异构化活性较佳。这两个温度正好相应于差热分析的高温区吸热峰。本文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讨论了活性中心模型和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2.
考虑了自变量分段连续型随机微分方程(dX(t)=(a1X(t) a2X([t]))dt (61X(t) b2X([t]))dW(t)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的均方稳定性.得到了解析解的表达形式,证明了当2a1 b2 b21 b222|a2 b1b2<0时,解析解是均方稳定的.在此条件下,讨论了由半隐式欧拉方法得到的数值解的稳定性,得到如下结论:当0≤θ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混合固体强酸SO4 2 - /C -Fe2 O3制备方法 ,及其在合成乙酸乙酯中的催化作用 ,并将SO4 2 - /C -Fe2 O3单一固体超强酸进行性能对比 .在SO4 2 - /C -Fe2 O3催化下乙酸乙酯产率在 2 0min左右即可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密度泛函UB3LYP/6—311+G^**方法,结合极化连续模型(PCM)计算不同介电常数的溶剂对甲醛和氟代甲醛的溶剂化效应及对其振动频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溶剂极性不影响甲醛和氟代甲醛分子C2v点群对称性.甲醛及氟代甲醛的C=O键强度均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逐渐减弱,氟代甲醛的减弱较甲醛明显.无论是在气相中还是在溶剂中,氟代甲醛的C=O键强度大于甲醛的C=O键强度.氟代甲醛分子中的C=O键在溶剂中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键的极性逐渐增强.甲醛和氟代甲醛分子处在极性溶剂还是非极性溶剂中,其能量总是低于气相状态能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大叶龙胆(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的核型公式为K(2n)=2X=26=2M+2m+2sm,核型为“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73%,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2L+12M_2+10M_1+2S,染色体总长度为28.34μm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采用根尖分生组织常规压片法,按Leva(?)等人的染色体分类方法和Stebbins的核型不对称性分类标准对挂金灯(Physalis alkekengiVar.francheti)、通肯酸浆(ph.ixocarpa)及毛酸浆(ph.pubescens)等三种酸浆属(physalis)植物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为探讨该属植物的进化、分类及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用PDF处理含Pb2+、Cu2+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马铃薯提取淀粉后的废弃物—马铃薯渣制成的新型纤维(PDF)模拟处理了含重金属离子Pb^2 、Cu^2 的废水,研究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废水的pH值,温度等对Pb^2 、Cu^2 的吸附影响及在含有Pb^2 ,Cu^2 ,Cd^2 ,Cr^3 ,Na^ 金属离子的废水中PDF对多种混合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PDF对Pb^2 、Cu^2 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且在多种金属离子混合的废水体系中可选择性地吸附Pb^2 .  相似文献   

18.
在空气中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CaO-La2O3-B2O3-Eu2O3-Sm2O3,CaO-La2O3-B2O3-Eu2O3-Tb2O7玻璃,发现Sm^3 ,Tb^3 离子能敏化玻璃体系中Eu^3 和Eu^2 的发光。Sm^3 →Eu^3 和Sm^3 →Eu^2 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是声子支助的共振转移;Tb^3 的敏化作用是Tb^3 离子和Eu^3 离子之间存在着电子的传递。通过调节Sm^3 ,Tb^3 和Eu^3 的掺杂浓度,可以提高CaO-La2O3-B2O3-Eu2O3玻璃体系的红/蓝光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19.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氧化铝,以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定(BET)等手段对不同温度下所得纳米氧化铝进行了表征.以固相萃取为富集方法,ICP-MS为检测手段,考察了不同晶型、不同粒度的纳米氧化铝对Cu2+,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氧化铝的吸附率大于-氧化...  相似文献   

20.
以Gd2O3和Dy2O3为反应物,共沉淀合成了镝掺杂氧化钆纳米粉体.研究了Gd2O3:D6^3+的光致发光性质随着Dy^3+掺杂浓度和煅烧温度的变化关系.通过对荧光强度与激活离子Dy^3+离子浓度的关系研究发现,Dy^3+在纳米Gd2O3基质中存在浓度猝灭现象,最佳掺杂浓度为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