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根据天气学原理,对2018年4月5—6日的太原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风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发展东移,与鄂霍茨克海附近冷涡分裂的横槽转竖合并加强形成的较深的西风槽以及地面冷锋过境、锋后冷高压东移造成的。其中4月5日古交站大风主要是冷锋过境、气压梯度增大造成的,6日白天太原全市大风主要是横槽转竖、高空动量下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8年4月8日开封市的一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的演变以及前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得出结果:这次降雨主要成因是受低槽东移形成的,还与短期大气环流、前期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统计临汾市隰县1981~2020年梨果花期(4月份)0 cm月地温最低值霜冻强度和霜冻次数作为历史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霜冻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隰县花期霜冻日数各年代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5d/10a;花期年最强霜冻等级以重霜冻为主,多数出现在4月上旬;1982年~2020年M-K突变检验中,花期年最强霜冻没有出现明显的间断点,显著增强的阶段主要集中在90年代,近几年呈现出波动增强的特点;小波周期中,花期年最强霜冻存在4 a~5 a、6 a~8 a、14 a~16 a、28 a~30 a等4个周期,但主周期为16a,及次周期29a,目前应主要关注7a周期;2018年4月6-7日的强冷空气位居近40年4月上旬的第五位,前期气温异常偏高、日照充足,处盛花期的玉露香与强冷空气叠加,是产生强冻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61~2016年石河子地区四个气象站的终霜日资料,分析了近55年石河子地区终霜冻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石河子地区终霜冻大部分在3月下旬到5月上旬出现,4月出现频率最多;从沿天山一带乌奎沿线一带的平原地区,冷空气从北方南下,一般从北向南推进,全地区无霜冻期平均161.5~175.9d,最长为206~235d,最短出现在乌兰乌苏;最长出现在莫索湾。从终霜日变幅来看,变幅最大值在炮台为81d;最小值在莫索湾为56d。55年里垦区终霜冻环流形势常见有两脊一槽型共有17次,一脊一槽(涡)型有16次,西北气流型或北支槽发展东南下型有15次,持续冷槽型有5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莆田市1963~2008年的霜冻过程进行统计,进而分析了霜冻的气候特征。经过实地勘察,将莆田市枇杷霜冻的空间区域划分成无霜冻、霜冻、多霜冻等三个区。结合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分布特征,分析历史霜冻个例的500hPa环流和地面形势,建立莆田市霜冻的预报模型,并利用2004年1月19日至2月5日4次强冷空气的影响过程对此预报模型进行验证,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一次低温霜冻过程总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常预报的角度出发,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总结分析了2011年梅州的首场低温、霜冻天气.分析结论:此次低温、霜冻过程属辐射类,低温持续时间较短;在冷空气前梅州有短暂回暖现象;冷空气过后,导致基础气温较低,在高空西北气流和地面冷高脊控制下,极易发生辐射类低温、霜冻;数值预报对冷空气的形势预报准确,有较高的参考意义,但其温度预报往往只考虑平流降温作用,对于辐射类降温的预报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杨学明 《临沧科技》2002,(1):15-16,18
普查临沧地区1962年-1999年间冬季12-2月发生低温霜冻的情况,分析了9次强低温霜冻的天气成因,建立起短期预报强低温霜冻的预报模式,对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2日到5日”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大部发生5-8度的强降温、霜冻天气,本文通过利用MICAPS下发的资料对其产生对物理过程从天气形势及物理量作了成因分析,对晚霜冻发生的气候背景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强冷空气南压产生强降温和降雪天气,降雪使地面温度下降农作物受害,进一步发生晚霜冻。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0至12日,河套地区连续发生强霜冻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文中利用MICAPS气象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这次过程形成的天气形势进行了成因分析,最终得到霜冻发生的气候背景和成因,以及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商丘市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玲 《河南科学》2014,(4):524-526
利用2013年商丘市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和同期自动气象站光、温、水气象要素,分析了2013年气象条件对商丘市冬小麦生长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冬小麦全生育期间出现了干旱、低温冷害、晚霜冻、雨后青枯等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2013年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同时分析得出合理灌溉可有效预防和减轻晚霜冻等气象灾害对冬小麦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戴煜  戴寿申 《科技信息》2012,(20):416-417
2011年6月14日20点-6月15日20点鄱阳县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降水过程。本文通过西风带长波槽、西南涡、低空急流的时空变化分析,探讨了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暴雨带的形成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空的低槽东移,中低层的有切变和低涡共同影响以及暖湿的西南急流不断的输送水汽,为暴雨的形成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5年宁夏1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霜冻气候指标统计终霜日、霜冻时间,用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宁夏酿酒葡萄的晚霜冻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5a宁夏酿酒葡萄的平均终霜日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按90%保证率计算,各站终霜日的界限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全区酿酒葡萄晚霜冻平均时间为92d.宁夏酿酒葡萄全区平均终霜日呈提早趋势,2个区域终霜日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与全区一致;全区酿酒葡萄霜冻时间呈减少趋势,引黄灌区霜冻时间的线性倾向率与全区接近.20世纪60~80年代,全区平均终霜日偏迟,90年代及以后终霜日偏早,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早趋势较为明显;全区轻、中、重霜冻时间与55a平均值相比,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60和80年代基本持平,90年代及以后偏少.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少较为明显.近55a全区终霜日的突变年在1984年,引黄灌区在1986年,中部干旱带在1983年;霜冻时间的突变在1984年.  相似文献   

13.
以种植在四川茶区的乌牛早等4个特早生茶树品种为材料,观测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遭受1级霜冻危害的芽叶与正常芽叶的长度、质量,测定芽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并进行茶样的感官品质审评.研究比较了早春霜冻对不同茶树品种新梢生长量、芽叶生化成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正常茶样,受冻茶样的芽长、芽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降幅分别为1.72%~7.76%、4.29%~10.26%、3.82%~20.06%、1.99%~8.31%;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总量的降幅分别为3.42%~8.17%、9.06%~21.78%.霜冻胁迫对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组分总量和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显著性影响.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各品种受冻芽叶所制茶样的品质均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早春1级霜冻对名山特早芽213、福选9号的芽叶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的影响程度大于川茶3号和乌牛早品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资料对2018年影响成都地区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基础上,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两次过程中高纬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两槽一脊"型.过程I有横槽转竖现象,地面冷高压先分裂后整体南下,冷空气南下速度快,持续时间短,气温骤降,局地降雨强度大,普遍出现6~8级瞬时大风.过程Ⅱ是由南支槽和850hPa东北回流共同造成,地面冷高压分裂南下,冷空气南下速度慢,持续时间长,但日降温幅度较小,平均风力较大,降水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5.
近45年霜冻指标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产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近45a全国504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用ArcGIS软件作图,分析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以及极限低温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栽培的影响,并对50a后我国的无霜期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5a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无霜期显著变长,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终霜日变化大于初霜日变化,埋土防寒线明显向北推移;霜冻指标变化明显受到我国阶梯形地貌的影响,在同一阶梯内霜冻指标变化影响面积大,但是在阶梯抬升地区变化更为显著;对50a后的无霜期预测表明,50a后我国北部除少数地区以外,都能够种植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冷槽”和"热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部(青藏高原以东)冬季形成低温的“冷槽”,而夏季形成高温的“热脊”冷槽、热脊形成的机制是不同时空尺度的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冷槽、热脊的形成对中国东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西异常霜冻天气过程特征指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兴国  高安宁  陈业国 《广西科学》2003,10(1):72-74,80
根据1957-2002年45个冬季的广西逐日霜冻天气图资料,按农业区划对气候要素保证率要求原则选择出45个冬季的异常霜冻天气过程共9次,计算它们的寒冷度,冰冻度和持续性指数。对入选过程进行排序分析。确定1954-1955年冬天发生的霜冻天气过程是195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异常霜冻天气过程。这一结果与实际影响较一致。设置特征指数以量化的方式综合评判广西异常霜冻天气的气象学特征。具有明晰的物理意义。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2月26日和2013年4月19日两次雨转雪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产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的大环流形势背景下,低层回流的冷空气与中高层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典型回流降水,低空急流的建立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切变线的位置决定了降水的范围和强度.高层辐散形成的抽吸效应加强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利于强降水的产生.降水相态的转变时间表明除了850 h Pa温度小于-4℃作为雨转雪指标外,近地面温度可作为雨转雪的补充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对2008年1月12日~2008年2月20日和2011年1月1日~2011年2月2日发生在昭通市的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发生在拉尼娜事件年大气纬向环流异常期,500 hPa极涡偏离极地向亚洲和北美伸出2个槽,亚洲极涡面积偏大,南支槽活跃,地面蒙古冷高压偏强,滇黔静止锋偏强且维持时间长.不同的是:500 hPa上2008年1月乌拉尔山地区为倒Ω槽,而2011年1月乌拉尔山地区阻高脊线北伸到65°N附近,脊前新疆北部及蒙古西部为一冷槽;拉尼娜强度2011年比2008年强.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8-9日,受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倒槽影响,浙江省西部及中北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和地面大风天气。根据宁波和温州2部WSR-88D天气雷达提供的产品分析发现,8日08时至9日13时的大暴雨过程主要表现为3次多单体风暴的生成、发展加强和减弱消亡过程;9日16时至23时浙中地区自西向东出现的短时暴雨和地面大风天气是一次典型的弓形回波过境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