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及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含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越南铜鼓和其他器物成份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厦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舍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古代铜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制纹饰、社会文化功能随着时代、地域、使用族群的变化而演变,铸造技术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变革。该文结合文献资料,从铜鼓的铸造工艺、材质及铅同位素比值角度归纳分析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遵义型、西盟型、麻江型铜鼓的铸造技术特征,梳理了铜鼓在滥觞期、成熟期、发展期、普及期四个发展阶段中铸造技术的演变情况。综合来看,各类型铜鼓以泥范块范法及失蜡法为铸造方法,在铜鼓体量、壁厚、垫片设置、合金配比、纹饰制作方式、浇注系统设置等上存在技术要素演变,铜鼓社会文化功能也有相对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论田东出土万家坝型铜鼓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在广西田东县出土的3面万家坝型铜鼓的形状和纹饰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它的意义,认为虽然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和广西田东都已发现了万家坝型铜鼓,但这并没有动摇中国云南中部偏西地区是铜鼓发源地的地位,而恰恰证明了万家坝型铜鼓从云南向东、向南和向东南传播和发展的轨迹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是研究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该书作者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老挝克木鼓进行调查,共搜集到64面收藏于博物馆的铜鼓资料,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并对与之相邻的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的同类型铜鼓进行调查,搜集了154面黑格尔III型铜鼓  相似文献   

6.
古代壮族铜鼓与内地铸钟调音技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代壮族铜鼓调音技术与内地铸钟调音技术进行了比较 .中国内地至少在公元前 6世纪就已经掌握了精湛的铸钟技术和精确的调音技术 .从秦汉之后 ,铸钟调音技术日益衰微的时候 ,在南方壮族先民地区铜鼓的铸造和调音技术却日渐发展起来 .铜鼓调音的铲痕分布模式与现代声学理论中的圆板振动节线分布模式是完全吻合的 ,这种调音技术与内地的铸钟调音技术是不同一个源头的  相似文献   

7.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衰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8.
以古代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调音技术为基础,圆板的振动公式为指导,利用现代工具对新铸造的麻江型铜鼓进行调音和音频分析,初步说明铜鼓与中原的编钟相似,也是可以进行调音的.  相似文献   

9.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襄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10.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铜鼓社会功能的变化,及铜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铜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1.
铜鼓文化是古代中国长江以南到东南亚的广阔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典型文化代表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壮族铜鼓文化相比,布依族铜鼓文化虽在起源、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分布地域、铜鼓类型、铜鼓名称以及铜鼓"十二则"鼓谱等多方面却又表现出了独特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国青铜冶炼技术及铸造技术的发展情况来阐述技术的发展对铜鼓铸造的影响,说明了长盛不衰的铜鼓是以先进的冶铸技术为载体,并体现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在南方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用国际视野对越南东山铜鼓和东山文化重新考察 ,可以看出 ,东山铜鼓以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铜鼓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参与铜鼓分类是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石寨山型铜鼓在八种类型铜鼓中,纹饰最为精美、齐整,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却又处处彰显写实化、生活化,制作技术也最为精湛。它的发展,奠定了此后六种类型铜鼓发展的基础。文章就其主要装饰图案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国青铜冶炼技术度铸造技术的发展情况来阐述技术的发展对铜鼓铸造的影响,说明了长盛不衰的铜鼓是以先进的冶铸技术为载体,并体现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在南方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老挝克木鼓进行了调查,共搜集到64面克木鼓的资料,对这些铜鼓实物进行了铸造技术的分析,并实地调查了失蜡法铸造铜鼓的工艺.认为克木鼓属黑格尔Ⅲ型鼓,其铸造工艺为失蜡法.鼓面立体蛙饰、鼓耳和鼓面中心的光体先制成蜡模,然后粘贴到铜鼓蜡模上,再与铜鼓一起浇注而成,浇注口可能设在鼓足处.其他纹饰则采用了印痕法和滚压法,雕刻法只用于修补鼓上模糊的纹饰.制造纹饰精美、鼓壁薄且较均匀的铜鼓,铸造者在造型设计、合金配比和金属熔炼等方面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对古代壮族铜鼓调音技术与内地铸钟调音技术进行了比较,中国内地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掌握了精湛的铸钟技术和精确的调音技术。从秦汉之后,铸钟调音技术日益衰微的时候,在南方壮族先民地区铜鼓的铸造和调音技术却日渐发展起来。铜鼓调音的铲痕分布模式与现代声学理论中的圆板振动节线分布模式是完全吻合的,这种调音技术与内地的铸钟调音技术是不同一个源头的。  相似文献   

18.
铜鼓装饰纹样及铜鼓造型伴随着铜鼓的发生而发展。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造型与装饰的高度统一,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习俗、图腾崇拜、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真实写照,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文化艺术形态和思想意识的具象或抽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论冷水冲型、北流型与灵山型铜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器,其形制和纹饰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故不同类型铜鼓形态的异同可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传承与发展。本文在分析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空间分布和分期演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冷水冲型中的浔江型是在其邕江型的基础上受北流型的影响而形成的,灵山型则是以北流型为基础,不断接受冷水冲型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