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庄浪县通化镇通边村采用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播种方式,进行了旱地梯田马铃薯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表明,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单株结薯数、薯块鲜重、大中薯率和小薯率等经济性状影响明显.单株结薯率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小幅减少,单株产量和大中薯率下降明显.综合考虑,马铃薯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栽培密度以49...  相似文献   

2.
朱陇苗 《甘肃科技纵横》2022,51(2):20-21,19
马铃薯是庄浪县区域特色产业之一,但我县旱作马铃薯种植区干旱少雨,导致露地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种植效益低下.因此为了筛选出适合旱作区种植的马铃薯抗旱新品种,以及不同用途、不同生育期时期的品种,在庄浪县通化乡全膜微垄穴播条件下,设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5-2-21小区平均产量235.6 kg,折合产量2856.0 kg·...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旱作区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旨在为马铃薯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随机设计,设黑膜全膜双垄栽培、白膜起垄覆膜栽培和露地栽培三个处理.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长苗期、花期和成熟期,与露地处理相比,黑膜全膜双垄处理地上部、根、全株干物质平均增加了355.9%、126.3%、414.7%,白膜起垄覆膜处理平均增加了214.2%、74.3%、182.0%,黑膜全膜双垄较白膜起垄覆膜处理分别增加了173.0%、69.0%,160.2%.马铃薯花期、成熟期和收获期,黑膜全膜双垄栽培处理较白膜起垄覆膜栽培处理块茎干物质分别增加了113.5%、397.2%和56.9%.黑膜全膜双垄栽培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干物质量.  相似文献   

4.
苗承君  张恒嘉  张富钧 《甘肃科技》2011,27(21):169-171
以马铃薯“新大平”品种为试材,于200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推广中心进行大田试验。微集雨技术共含3个不同处理方式,包括A:平地种植,B:垄沟半膜覆盖种植,C:垄沟全膜覆盖种植。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组的出苗率、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产量4个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垄沟全膜和半膜覆盖种植组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产量都显著高于平地种植。本试验为提高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地区马铃薯产量以及适宜的栽种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适宜于川西南高海拔山区马铃薯肥料施用及种植密度的优化种植技术模式。[方法]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N、P、K肥及种植密度对"西芋3号"产量、主茎数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各试验因子对净光合速率影响的重要程度为:氮肥磷肥种植密度钾肥;对主茎数的影响重要程度为:氮肥种植密度磷肥钾肥;对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为:钾肥氮肥磷肥种植密度。产量大于2 000 kg/667 m~2、净光合速率大于16μmol/(m~2·s)及主茎数在3~6个/穴的试验方案共计39套。[结论]高产栽培应合理控密控氮,施足磷肥,增施钾肥。马铃薯"西芋3号"最适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4 317~4 529株/667 m~2、N施用量6.39~7.52 kg/667 m~2、P_2O_5施用量5.00~5.83 kg/667 m~2、K_2O施用量24.94~28.66 kg/667 m~2。  相似文献   

6.
结合甘肃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条件,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采取草膜双覆盖垄作膜下滴灌方式,对其节水增产效果进行试验研究.采取不同种植模式滴灌单因素区组设计,共设4组:草膜双覆盖垄作草下滴灌,覆膜垄作膜下滴灌,覆草垄作草下滴灌,垄作滴灌(CK).区组随机排列,重复试验3次.试验结果表明,草覆盖对提高产量有积极作用,而草膜双覆盖对提高产量所起积极作用更大,可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降解渗水地膜对马铃薯的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宜甘肃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渗水膜.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渗水膜、普通渗水膜、普通黑膜、降解膜、露地的折合产量为2 627.1 kg/hm-2、2 572.7 kg/hm-2、2 510.3 kg/hm-2、2 417.4 kg/hm-2、2 155.6 kg/hm-2;全生物降解渗水膜与普通渗水膜均较对照组普通黑膜增产116.7 kg/hm-2、62.3 kg/hm-2,增幅分别为5%、2%.全生物降解渗水膜与普通渗水膜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8.6 kg/mm·hm-2、8.3 kg/mm·hm-2,均高于对照普通黑膜.且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率也高,适宜在庄浪县推广.  相似文献   

8.
对庄浪县玉米全膜沟播种植密度研究的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大于零时,玉米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等于零时,玉米产量最高;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小于零时,玉米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玉米的穗粒数、双穗率、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从拟合方程可知全膜玉米最高产量的适宜密度为6.096万株/hm2,最适宜宽行距为70cm,株距30cm或宽行距60cm,株距33cm。  相似文献   

9.
全膜双垄沟播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兰 《甘肃科技》2011,27(19):183-185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栽培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缩短了旱区玉米生育前期,延长了生育中后期,整个生育期较对照缩短21d;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不覆膜平播显著提高玉米平均干物重53.23%;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大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生物性状各指标、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耗水量,较不覆膜平播分别提高收后土壤水分88.83%、玉米产量29.24%和水分利用效率77.83%。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发展玉米抗旱节水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完善和充实马铃薯高产创建技术规范,准确掌握不同栽培密度下,马铃薯最高产量,确定马铃薯栽培的适宜密度及株行距最佳配置方式,特进行了一组马铃薯密度试验,探讨最佳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冬小麦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下选择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研究了适合于甘肃陇东旱塬地区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长6359、长6878、陇原061等株高适中、产量表现良好、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适宜在陇东旱塬区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种植.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优化川西南生态条件下马铃薯原种扩繁技术,通过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种植密度(X1)、农家肥(X2)、复合肥(X3)、种薯大小(X4)做决策变量,分别以单株产量、株高、单位面积产量作目标函数,建立各因素与目标函数间的数学模型,研究凉薯97马铃薯原种扩繁优化模式。结果表明:(1)各因素对凉薯97单株产量的影响为:复合肥>种薯大小>种植密度>农家肥;对株高的影响为:农家肥>种薯大小>种植密度>复合肥;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为:种植密度>复合肥>种薯大小>农家肥。(2)试验获得了最高单位面积产量2 405.6 kg/667 m2 和最高单株产量0.55 kg/株。通过模拟寻优获得最高的单株产量0.62 kg/株的因素组合为:种植密度为5 000株/667 m2、农家肥2 250 kg/667 m2,复合肥50 kg/667 m2,种薯大小100 g;获得最高单位面积产量2 489.78kg/667 m2的因素组合为:种植密度5 500株/667 m2、农家肥2 250 kg/667 m2、复合肥50 kg/667 m2、种薯大小80 g。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研究旨在探索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为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试验所代表的半干旱地区种植马铃薯,要获得高产,要选择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适当加大播种密度,少施肥或不施肥同样可以获较高的产量;但要生产淀粉含量高的加工型马铃薯,种植时需要合理密植,密度过大否则会导致马铃薯干物质含量的降低,影响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通蓖7号、通蓖9号两品种进行了5个种植密度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两品种667m2产量及全株籽粒含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667m2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先增加后减小,且呈抛物线变化;通过各自的回归方程得出通蓖7号、通蓖9号667m2最高产量时的密度分别为1594、1588株/667m2;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两品种籽粒含油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品种及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及显著程度,引入最优平衡不完全区组试验设计。结合一次马铃薯高产栽培试验,在SAS环境下,完成最优平衡不完全区组试验设计,得到试验数据,利用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显著影响,品种栽培互作对马铃薯产量无显著影响,试验筛选出了适合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品种及栽培方式。该研究方法可以拓展应用于马铃薯以外的其它作物高产技术领域的试验设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覆膜与不同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贵州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探究栽培方式与肥料互作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极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出苗率,提高10.13%,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株高,提高15.98%;施用复合肥时,覆膜栽培的株高极显著高于不覆膜,提高34.68%.覆膜极显著提高了单株中薯数和中薯质量;水溶肥显著提高了单株大薯数,极显著提高了单株大薯质量,不覆膜时效果更明显.施用复合肥时,覆膜显著提高了小区商品薯产量,提高20.38%;不覆膜时,水溶肥显著提高了小区商品薯产量,提高21.61%.结果显示,施用复合肥时,覆膜栽培优于不覆膜;不覆膜时,水溶肥优于复合肥.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完善和充实马铃薯高产创建技术规范,准确掌握不同栽培套种带型下,马铃薯最高产量,确定马铃薯栽培的适宜密度及株行距最佳配置方式,特进行了一组马铃薯与玉米套种带型试验,探讨最佳带型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对青海旱地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和常用不同类型地膜对青海高寒冷凉地区旱地春油菜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覆膜和露地栽培方式对比试验及常用地膜对比试验,并在互助中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开展了机械化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示范验证。结果表明:覆膜穴播栽培技术比露地栽培缩短了春油菜的生育期,明显提高了春油菜的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等经济性状,春油菜增产21.44%~32.06%;黑膜在春油菜增产上明显高于白膜,白膜不同厚度之间春油菜产量无显著性差异。黑膜穴播栽培技术明显提高了青海高寒冷凉地区旱地春油菜的产量,适宜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9.
在北疆大田条件下 ,研究种植密度、灌溉、覆膜等栽培措施对棉花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影响的结果表明 ,棉花根系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群体根量在生育前期与密度呈正相关 ,生育后期密度间差异不显著 ;此外根系开始发生调节的时间早于地上部。生育期间干旱胁迫后 ,根量减轻、地上部衰老加快 ,根系生产力下降 ,籽棉产量降低。覆膜的棉花根系建成提前。棉花根量同地上部生物量及籽棉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计永霞  王效瑜 《科技信息》2013,(13):461-461
在固原市农科所头营科研基地有补灌条件的田块进行了拱棚马铃薯种植试验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拱棚种植马铃薯不但提前出苗期,而且促使马铃薯苗壮、全,生长发育良好,有效地改善了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其产量较常规种植增产65.03%,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