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5,(21):27
自古以来,养虫者都讲究“‘冬至’打将军”,但蟋蟀本身是昆虫,一年一代能活到“冬至”的毕竟是极少数。那么,随着天气转冷,怎样才能把虫养好、让它活得长,打得久呢?无非是饲料、环境和配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动物趣闻3     
《科学大观园》2002,(3):32-33
雄雀“结婚”两次麻雀更是不忠。春天,雄雀自己找伴侣一起筑巢。不久,雌性下蛋……就在这时,雄性离开“妻子”,又去寻找新的伴侣,事情又重复一遍:献殷勤、一起筑巢、下蛋……这时,第一处巢里忙得不可开交:一窝小雀出生,雄性又飞回家,抚养“孩子”。小雀长得很快。等第二处巢里的小雀出生,雄性又跟第一个“妻子”告别——这次是彻底告别,去帮助第二个“妻子”。就这样,一个春天雄雀能“结婚”两次。  相似文献   

3.
借用现代动物行为学的概念,分析和解读中国古代至民国时期蟋蟀文献,发现中国人已经认识到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蟋蟀会有不同体貌特征,蟋蟀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季节节律和昼夜节律,使用蟋蟀盆和相应的人工手段可以对蟋蟀的生活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辨雌、忆雌和厌雌行为影响到雄蟋蟀的斗性.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人把现代动物行为学家认识到的蟋蟀争斗模式中的“上颚战”与“搏斗”两个层次之间的争斗,细化描述为10余种斗品.  相似文献   

4.
全国一千多万蟋蟀迷们能服谁的号令?虫界江湖,要靠实力来说话。2003年10月18日,鸣虫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著名生化专家和昆虫学家、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继传众望所归,出任会长。大败金针李、蟋蟀皇帝吴继传自幼便对这一传统文化甚为熟悉,自己也颇好此道。吴继传的“虫圣”称谓,是真正血拼力战而来。考上中国农业大学后,吴继传把学到的生物化学和昆虫学知识应用到养斗蟋蟀中,发现许多传统方法十分谬误:看到蟋蟀精神不好,就说它是“先天缺乳”,非得挤些人奶给它喝……吴继传常常与人争辩,但他在虫界毫无名气,玩家们谁也不听他那套…  相似文献   

5.
秋风起,秋虫鸣,又到了玩蟋蟀的时节。说起斗蟋蟀,人们总认为它是“三教九流”中的“阿末一流”,但有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却要为蟋蟀“正名”,他们中最突出的一位,当数63岁的上海交大教授李世均。为了还“斗虫”以风雅本貌,他坚持吟诗作画、著书立说、办全国大赛,还建起了网站。  相似文献   

6.
陈刚 《科学大观园》2007,(10):47-48
蒙古戈壁沙漠上流传着一个离奇的传说——在茫茫的戈壁沙丘中常有一种巨大的血红色虫子出没,它们形状十分怪异,会喷射出强腐蚀性的剧毒液体。将猎物慢慢地吞噬……大家把它称为“死亡之虫”。蒙古戈壁沙漠上流传着一个离奇的传说——在茫茫的戈壁沙丘中常有一种巨大的血红色虫子出没,它们形状十分怪异,会喷射出强腐蚀性的剧毒液体,此外,这些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雄安新区”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已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汉语的“雄安新区”在外宣报道和学术研讨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英语译法。文章通过比对国内外学界对“雄安新区”的英译,分析英语中“area”“district”“zone”“region”“territory”和“borough”等常见表达“地区”意义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得出宜选用统一、规范的表达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认识到蟋蟀的体型大小、体重、成熟度,以及头、上颚、项、躯干、腿、翅与战斗力存在密切相关。对《功虫录》和《斗蟋随笔》中的历史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蟋蟀腹部前端宽阔、头部圆大、上颚尖长粗大、前胸背板宽阔和足圆长等,是表征具有较强斗性的蟋蟀身体特征。传统文化中还包括通过身体尺寸、体重、成熟度等指标判断蟋蟀斗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人们讨论和争论的话题,到底是科学多一点还是艺术多一点,也是一直悬而未果的。时下,在神州大地上的企业培训课中更多的是:“沟通十法”、“合作十一种”、“如何讨好上司”、“怎样控制下属”、“恭维的艺术”、“企业生存厚黑”、“管理兵法”……书店里摆在堆头上或者是显要位置的几乎都是这一类书籍占多;机场里候机厅中的电视也是二十四小时播放着这一类节目。  相似文献   

10.
蒙古戈壁沙漠上流传着一个离奇的传说——在茫茫的戈壁沙丘中常有一种巨大的血红色虫子出没,它们形状十分怪异,会喷射出强腐蚀性的剧毒液体,此外,这些巨大的虫子还可从眼睛中放射出一股强电流,让数米之外的人或动物顷刻毙命,然后,将猎物慢慢地吞噬……大家把它称为“死亡之虫”。究竟死亡之虫只是一个富有神  相似文献   

11.
动物的隐私     
大熊猫为什么喜欢玩倒立?雌萤火虫为什么要谋杀“情郎”?在五光十色、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不可思议的奇妙故事。玩倒立留尿液炫威猛大熊猫喜欢在树上留下自己的气味吸引异性。雌熊猫喜欢在树干接近地面的部位留下尿液召唤对方,而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04,(12):18-19
种类在我们的海洋里生存着8种海龟:棱皮龟、红头龟、玳瑁、橄榄绿鳞龟、大海龟、绿海龟、黑海龟(太平洋丽龟)和平背海龟。所有的海龟都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雄性海龟和年幼的海龟不会上岸,我们很难知道生存在大自然中的海龟数量。海龟的数量计算一般是根据它们的孵化率。研究显示,所有种类的幼海龟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尤其是大海龟和棱皮龟,是所有海龟面临绝种危险最大的种类。数量最多的是橄榄绿鳞龟,几十万只到印度海岸筑巢。特征海龟是存在了1亿年的史前爬行动物。海龟有鳞质的外壳,尽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几个小时,但还是要浮上海面调节体…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5,(24):74-75
亚马逊热带雨林里散落着一些当地居民所谓的“魔鬼花园”,“魔鬼花园”里只有一种树木,其它树木都难以存活。当地人一直认为这是超自然的产物,因为在植物种类繁多的亚马孙雨林,这一现象确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虽然以前也有科学家试图解开这个谜团,但结论都不令人信服。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公开了他们的最新发现:“魔鬼花园”的缔造者不是魔鬼,而是蚂蚁。  相似文献   

14.
罗闻 《科学大观园》2010,(24):61-62
筑巢养虫的编织蚁 还有另外一种务农的蚂蚁同样令人敬佩,这就是编织蚁。这些蚂蚁甚至把它们的家畜关在特别设计的“牲口棚”里!并以在枝叶茂盛的树上建造复杂精巧的巢穴而得名。几千个小建筑师协同工作,共同建造一个自然界的工程杰作。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广袤的沙漠上,生活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它们被誉为“沙漠梅花”和“沙漠卫士”,是我国荒漠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也是亚洲荒漠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要想立足其中,困难自然不小。但是,梭梭树做到了。  相似文献   

16.
怀疑主义者往往会通过知识的闭合原则来论证知识自身的不可能.闭合原则须假定这样的前提,即感知命题与怀疑论假说的否定之间存在着严格逻辑意义上的蕴涵关系.而本文作者试图表明:这种蕴涵关系恰恰不是纯粹逻辑的,它被赋予了语义内容.笔者试图进一步提出“琐碎的蕴涵关系”这个概念,按照这个概念,任何在感知上无法辨明差异的命题都相互蕴涵.最后笔者表明,从这个意义上看,怀疑论者借助知识闭合原则的论证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7.
烦恼一:GG何时能不来芳芳,大一,寝室6人众所周知,我是寝室里的一条虫,别人上图书馆,上教室,我平时除了上课,就喜欢趴在寝室里,觉得乐哉美哉。室友回来后,大家站着、坐着、躺着,谈谈话,说说笑,不知道多惬意,自由。可是,好景不长,自从有位室友MM谈恋爱后,也不知道是怎么贿赂楼下宿舍阿姨的,每天从容地把男朋友带上来,寝室俨然成了他们俩的“恋爱练兵场”,我们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8.
裸鼹鼠是一种长相极其怪异的动物,乃至最早发现它的专家、学者们也认为这根本不是新物种,而是已知动物的患病个体或怪胎。它们像蚂蚁一样过着分工明确的群居生活,百来只裸鼹鼠共同生活在复杂的地下巢穴里,鼠后、雄鼠和工鼠各司其职,尽管这行为在昆虫世界非常普遍,但在哺乳动物中却仅有2例。而且裸鼹鼠它们的寿命是同体型其他啮齿动物的20倍,能活30多年。可最让科学家感兴趣的还是,裸鼹鼠不会出现任何衰老迹象,其肌肉结构终生处在最佳状态,血管弹性始终良好,繁殖能力至死都不会衰退。最神奇的是,它们拥有永不患癌症的天然体质。近来新的科学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其体内富含的透明质酸能使过度分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9,(15):26-27
冬天里的动物世界仍然生机盎然,很多动物的名字里都带着“雪”字。雪豹、雪兔、雪鸡、雪猴既然姓“雪”,必然有些“雪”性。它们都是一身洁白吗?还是喜欢在雪天活动?今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世界各个地方“姓”雪的动物,也为这醋夏之日增添一丝凉意。  相似文献   

20.
日本科学家最近通过实验发现,人体中含有至少23种可以被笑激活的基因。这一发现为“笑是良药”的说法找到了一定科学根据。日本国际科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基因学家村上和雄发现,这23种基因中,有18种与免疫反应、信号转换和细胞周期有关,另外5种基因的功能尚未查明。研究人员说,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永久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制造蛋白质,而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村上和雄认为,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村上让糖尿病患者先听一场枯燥的讲座,再观看喜剧演员的表演,让他们开怀大笑。实验表明,笑过后,患者的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