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7月19日上午10时40分,八宝山告别厅,我们送别潘老。在三鞠躬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18年前第一次拜会潘老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胡清林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1):75-80
数学是科学之母。难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开数学研究所举行的国际微分几何与整体分析会议,陈省身院士91岁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实现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而奋斗了二十多年。深切悼念伟大的科学家陈省身院士。 相似文献
3.
王红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5):F0002-F0002
刘昌明,1934年生于湖南省汩罗,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地理、资源与环境学部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院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IUGG/IAHS(国际水文科协)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雨水集流协会(IRCSA)副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水文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会主席,IGBP/BAHC中国国家工作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国际水文计划(IHP)中国国家委员会副… 相似文献
4.
“好男儿志在四方”。殷之文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古镇角直镇。此镇虽古,民风却新。当他还在镇上念小学的时候,镇上人已自集资金办工业,特别像发电厂、电话局、轮船公司等公益事业都兴办了起来。更有不少人在本镇念完了小学就去外地读中学、大学,也有出国留学的,这使他从孩童时候起就滋生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6.
牛芳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5):151-151,153
一部近百万字的《山西科技发展史》出版了。笔者有幸参加了该书的编写工作。我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山西院士(包括山西籍的两院院士和在山西工作的两院院士)的有关情况。截止1999年底,山西籍的两院院士有19位,在山西工作的两院院士有3位,共22位。这22位两院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各有11位。以下分别加以介绍:1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泽慧(1914年—),山西省灵石县人,核物理学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社会学的奖励系统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国科学家的两大国家认可形式——院士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对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将院士获奖群体与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总体情况做比较,考察二者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统计和研究表明,尽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群体中院士占据了大多数,但目前中国的院士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的关联性依然不尽理想,二者之间时常出现有悖常理的冲突,因此,两大制度对杰出科学家的认可机制均有在彼此参照校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8.
《科技导报(北京)》2013,(25):21
2013年8月13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调研宣传部主办,主题为"科学家与科普创作"的第32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在上海举办。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徐延豪主持本次活动。李大潜院士、汤钊猷院士、周忠和院士、方成院士、汪品先院士、欧阳自远院士、褚君浩院士、黄培康院士、吴启迪教授、陈佳洱院士、林群院士、陈凯先院士等著名科学家围绕科普 相似文献
9.
【人物简介】傅家谟,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地球化学科学家,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和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并将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依托国家实验室组建成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曾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重大等科研任务3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余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70多篇,并有15篇发表于环境科学顶级期刊,专著译著多部。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进展》等。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喜欢用“当代神医”、“医学之林里的参天大树”等词汇来赞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教授。而这一次我们更深层次地发现,郑树森从医生到专家、从教授到院士科学家、从主编到院长的10多种身份的转型、叠加历程里,长成的是一棵医学科学与生命艺术中矗立的生命树,他的枝桠上开满了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后健康成长的生命之花,挂满了他领衔的科研团队所取得的震惊医学界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1.
一个崭新的1~100纳米的世界提供给人类的将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经验的东西。它不仅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场革命。还会使我们再一次地感受到:科学与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远没有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我只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做了一件适当事,取得了一个适当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因为我是沈阳农业大学自己培养的土生土长的院士,这份荣誉首先应该归功于培养我成长的沈阳农业大学。我们这项成果的取得,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我的导师杨守仁教授、张龙步教授及其为我们所做的奠基工作,可能就没有我今天这个院士的产生,因此,这份荣誉也应该归功于我的导师。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月18日,因为对爆炸的精准掌控和对力学学科的突出贡献,郑哲敏院士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郑先生何以能取得如此高的科学成就?为此我们采访了中科院力学所前任所长洪友士研究员。 相似文献
14.
刘东生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大家,更是一位慈祥、朴实、率真的老人。他今年将近90高龄,如果没有特殊活动,他一般会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九点,走进他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大街的中科院地质所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前不久,笔者走进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与这位具有“大家风范”的科学家进行了3个小时的访谈。 相似文献
15.
述平是被列入“晚生代作家”群体的创作者之一。他的作品从生活的一个侧面——情爱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及人的行为和心理。虽然无重大主题的刻写,但真实、朴素,有一定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钱伟长院士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一般方程”、“钱伟长方法”等。在他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涌现出了郑哲敏、刘人怀、胡海昌、梁思礼等院士。他的学习经历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以及从战略高度思考学科发展的思想意识,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院士是中国科技人才中的精英,对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对院士的地域研究,能够为科技精英人才的培养和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本研究通过对1955—2019年两院院士地域分布的描述分析和比较研究,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提炼形成了院士时空分布谱线.院士的籍贯和出生地分布仍然遵循了南宋以来"长江流域"为主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才生态学理论视阈,以湖北省81位院士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双螺旋”因素以及在内外生态系统双循环的动态影响下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并提出高层次人才成长周期模型。研究发现,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具有以下成长特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是院士成长的基础;区域经济条件是院士成长的助推器;合理的工作流动是院士成长的加速器;院士的平均成长周期为27年;适当兼职对院士成长具有推动作用;海外留学及博士后经历有效促进院士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浙商当中有一个人,他集聚了以下几种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家、慈善家和企业家,每种身份都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而他更是把这些身份都当成了自己的一种责任,他就是浙江康莱特集团董事长李大鹏先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4,(11):6-7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