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正楷 《科学通报》1995,40(15):1403-1403
2.50MaB.P.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界线,在此前后,全球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近我们在离石丰义剖面上,在该界线上下,发现黄土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变化,这可以做为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标志.1 研究剖面和样品采集研究剖面位于山西省离石县丰义镇.该剖面总厚123m,由第四纪黄土和上新世红粘土组  相似文献   

2.
贵州红粘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亚热带的温湿季风气候,为红粘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描述了贵州红粘土的工程特性以及研究.  相似文献   

3.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亚热带的温湿季风气候,为红粘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描述了贵州红粘土的工程特性以及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土中微玻璃陨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袁宝印 《科学通报》1989,34(22):1725-1725
一、研究剖面 中国黄土以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研究最为详尽,该剖面黄土层厚135m,根据岩性划分为坡头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等。黄土层之下为厚约15m的红粘土,两者呈渐变关系。古地磁测定表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大约距今240万年。红粘土含蜗牛及中间  相似文献   

5.
2.5Ma前后中国北方气候转型事件的初步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仲礼 《科学通报》1990,35(14):1090-1090
黄土和红粘土分别代表了两种差别很大的气候环境。在中国北方,从发育红粘土到黄土的大量堆积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气候地质事件,因此,许多中国学者将此事件的发生作为中国北方第三纪与第四纪的界线。但是,对此事件的确切时代、此事件蕴涵的气候地质意义以及产生此事件的原因等问题,仍然有待于作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秦岭凤州黄土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雷祥义  岳乐平  王建琪  张莉 《科学通报》1998,43(14):1537-1540
凤州黄土剖面代表代了秦岭黄土特征。该剖面由33层黄土和33层古土壤组成,厚约82m,下伏第三纪红粘土。该剖面包括了布容正极性带和松山负极性带,二者的界面位于L8中部。松山负极性时黄土记录了加拉米洛,奥尔都维和留尼旺亚时,松,负极性带与高斯正极性带的界面位于黄土与第三纪红粘土分界处。  相似文献   

7.
裴云鹏  吴乃琴  李丰江 《科学通报》2004,49(13):1294-1298
黄土高原晚第三纪红黏土地层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存有争议的科学问题, 由于它涉及到红黏土地层能否提取正确的古环境信息等最基础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 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晚第三纪红黏土蜗牛化石组合的组成以及保存方式的系统分析, 认为红黏土中的陆生蜗牛化石为原生的生物群落, 反映了原始的沉积环境; 红黏土中大多数属种为第四纪黄土地层的常见类型, 表明红黏土与黄土的形成环境背景是相同的, 蜗牛化石的组成提供了该区红黏土陆相风尘沉积成因的生物证据. 西峰红黏土蜗牛化石组合记录了6.2~2.4 MaBP 时期4次大的环境变化, 6.2~5.4 MaBP为干冷的气候环境, 自5.4 MaBP之后, 气候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 呈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 陆生蜗牛化石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在大的时段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表明陆生蜗牛是指示晚第三纪环境变化敏感的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8.
陈晓银 《科学通报》1995,40(5):477-477
常规合成层柱粘土首先制备含有稳定结构的多聚羟基阳离子络合物柱化剂,柱化剂与粘土混合时这些稳定的阳离子直接交换到粘土层间,热处理后形成柱子撑开粘土层面构成层柱粘土的规整孔道.钛(IV)水解性强,在水溶液中其物种存在形式仍有争议,我们通过对合成钛层柱粘土(Ti-PILC)交换物种的研究发现钛(IV)物种不稳定,与其它稳定阳离子的造孔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大的淡水湖泊。但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等方面的因素,它们的面积已经而且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它们的排列次序将会改变。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的魔鬼水域老爷庙水域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连接赣江出口的狭长水域,有拒五水一湖于咽喉之说,全长24km。自古以来,该段水域是鄱阳湖最为险要之处,水流湍急,恶浪翻滚,让过往航船难以提防,沉船事故常常发生,而且无从打捞,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百慕大,也被称为鄱阳湖的魔鬼水域。  相似文献   

11.
刘长龄 《科学通报》1958,3(24):754-754
我国耐火粘土分布广泛,但无論硬質軟質粘土多为高嶺石單矿物沉积矿床,而水白云母类型的矿床迄未见到。根据作者的研究,河南焦作耐火粘土含大量的水白云母,特别是硬質粘土有时成为單矿的水白云母粘土岩。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HY4-901孔氧同位素与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20多年来,随着古海洋学研究的深入和氧同位素分馏机理方面的探讨,人们对海洋沉积岩芯中浮游有孔虫样品δ~(18)O变化的控制因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当时海水的δ~(18)O和表层水温的变化.HY4-901柱状样位于南海北部陆坡18°49′N113°28′E,水深1120m..l 沉积特征该柱状剖面沉积连续,粒度均匀,颜色也较均一.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少量粘土质粉砂,未见非正常沉积,富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硅藻、放射虫也较丰富,为典型的上陆坡沉积.2 分析方法及稳定同位素特征本柱状样长250cm,其中0~100cm段,按1cm连续取样;10~250cm段,按2cm取样,共取175个样品作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样品先用0.063mm孔径的筛进行冲洗之后进行有孔虫鉴定,并挑选其中个体大小接近的袋拟抱球虫作稳定同位素测定.样品在甲醇中用超声波清洗后,放在小玻璃舟内压碎,放入350℃炉内烘烤去除有机质,在0,5Pa的真空条件下与无水磷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去水后,通入质谱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成小英  李世杰 《科学通报》2006,51(7):848-855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水环境资料的分析得出,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水质类别的变化均与湖泊营养水平的演化耦合良好, 进而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 并将湖泊状态分为10类, 据此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以鄱阳湖为代表的大型过水吞吐型湖泊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 以太湖为代表的大中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2演化到80年代的湖泊状态8再演化到90年代的湖泊状态9, 以洪湖为代表的中小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 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2演化到7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9, 其中以鄱阳湖、洪湖和太湖为代表的不同类型湖泊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80年代, 太湖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90年代, 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则是70年代. 因而, 不同典型湖泊的营养演化序列是类似的, 然而营养演化过程并不是同步的, 这与湖泊流域不同的人文和自然条件驱动机制有关. 其中,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一定的水环境的负效应,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护湖泊水生态环境, 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的研究还可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相应的生物目标与化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粘土是以直径小于4微米的粘土矿物为主体的天然矿产。粘土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性质多变,大家比较熟悉的有陶瓷、造纸工业用的高岭土,铸造、冶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灵台的一套约7.0 Ma以来的风成沉积进行了游离铁/全铁值测量. 结果表明: 此指标在第四纪黄土沉积中, 其变化同黄土-古土壤层的变化大致相关; 第三纪红黏土堆积时, 夏季风强度总体上要大于第四纪时期; 约4.0~4.8 Ma期间为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 这个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冰量大小、全球温度背景的变化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刘长龄 《科学通报》1960,5(20):635-635
河北省南界城中石炭紀地层中产一种浅灰白色的粘士,其中还夹有一层呈凸鏡体或結核状产出的紫紅色粘土。陶瓷部門早已将其混合使用作为缸器原料,故生产部門称其为南界城缸土。根据我們的研究,认为南界城缸土中的白色粘土与紫紅色粘土应分别使用,而白色粘土为含叶蜡石的水白云母粘  相似文献   

17.
对甘肃灵台的一套约7.0 Ma以来的风成沉积进行了游离铁/全铁值测量.结果表明: 此指标在第四纪黄土沉积中,其变化同黄土-古土壤层的变化大致相关; 第三纪红黏土堆积时,夏季风强度总体上要大于第四纪时期; 约4.0~4.8 Ma期间为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个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冰量大小、全球温度背景的变化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钻孔灌注桩的工程施工情况作出详细介绍,说明钻孔灌注桩在穿越碎石粘土层时的方案及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沉积岩新种——偏岭石粘土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龄 《科学通报》1979,24(13):611-611
粘土新矿物偏岭石发表后,作者等又于1964年去偏岭等地区进行工作,通过研究,有些新的认识,现仅从岩石学方面的研究简要报道如下: 一、偏岭石粘土岩的地质产状 偏岭石粘土岩一般呈单矿粘土岩产出,与上下围岩呈平行整合接触,均属上石炭统陆相沉积岩层。上部地层是二迭系陆相碎屑岩、粘土岩与侏罗系  相似文献   

20.
林隙干扰是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维持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大多研究只考虑林隙对幼苗建立初期和末期总体的数量变化,忽视了此阶段中曾经出现而又死亡的动态过程.本文以9hm2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915个2 m×2 m小样方内的多年生幼苗(H≥30 cm,DBH1 cm)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08,2010和2012年4次调查数据,分析了幼苗的新增、死亡、高生长及其动态,探讨了林隙与非林隙下幼苗的建立过程.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幼苗42种,其中林隙对11种幼苗的建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林隙内稠李、枫桦、裂叶榆、龙牙楤木、珍珠梅、山槐和红皮云杉的幼苗新增显著高于非林隙,而稠李、裂叶榆、龙牙楤木、珍珠梅和山槐幼苗的死亡数量显著高于非林隙;林隙对冷杉、春榆、红皮云杉、花楸和山槐幼苗的高生长具有促进作用.2008年新增并在以后调查中死亡的幼苗有31种,其中5种幼苗的密度变化在林隙内显著高于非林隙;而2010年新增在2012年调查时死亡的幼苗中只有水曲柳在林隙内显著高于非林隙.本研究还发现,阔叶红松林幼苗的建立不仅对不同的林冠条件有偏好,还与地形因子及其他生物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