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玉明  吴凡 《科技馆》2004,(4):30-30
2004年9月28日,国际数学大师、天津科技馆名誉馆长、启明星奖获得者陈省身先生又获得一项殊荣:国际小行星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在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上正式向世界公布,将中国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所发现的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卓越贡献。11月2日,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9,(11)
笔者在本刊今年第7期曾介绍美国航天局的开发新技术和探测小行星的航天器—深空1号,并预报今年7月28日至29日深空1号可接近小行星1992KD 至5公里到10公里,届时可对这颗小行星的大小、形状、矿物结构等项目进行近距离考察。结果究竟如何?笔者将从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有关情况,编成如下速报,与读者分享。1992KD正式命为"布拉耶""笔者曾谈到,太阳系探测和地外智慧生命探测的民间学术团体"行星协会"开展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大众性活动—为近地小行星1992KD 征集永久性命名。1992KD 只是该小行星发现后所取得的临时编号,根据小行星命名法,新发现的小行星必须观测到两次回归并计算出轨道之后,才给予正式编号,同时发现者也就获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小行星命名的历史和现在的命名规则;整理出了以43位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表及以10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表,该表包含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国际命名、科学家中文译名、发现时间、发现者等信息;对被命名小行星的43位中国科学家的主要科技贡献予以了简要介绍;对其他79位命名小行星的中国人分类予以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衡的伟大才智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的篇章,他对天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所作出的贡献比伽利略要早一千多年,他的非凡业绩受到全人类的崇拜与敬仰.国际天文学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将国际编号为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也因张衡的伟大,"南阳星"成为国际永久编号9092号小行星的代词.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新秀     
《少儿科技》2012,(7):10-11
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小行星命名6月4日下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和王振义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以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  相似文献   

6.
1月31日,由九三学社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王选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号小行星,已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科技》2012,(11):64-64
国家天文台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永久编号为09830的小行星命名为“北航星”,以肯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60年以来为世界航空航天事业所作的贡献。至此,我国已有八所高校获准以校名命名小行星。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出版的《小行星通报》上披露了这样一则好消息:一颗编号为12106的小行星,已经正式以北京80中高二学生孟焕的名字命名。以中学生名字来命名小行星,这在国内还属首次。目前,在距离地球25500万公里以外,这颗叫“孟焕”的小行星,正在人马  相似文献   

9.
《安徽科技》2007,(1):29
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正式编号为12418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铜陵星”。2006年12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郭传杰向安徽省铜陵市市长张庆军颁发了国家天文台的小行星命名证书。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1998,(6)
最近,从大洋彼岸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为表彰中国科普作家李元、卞德培对科普事业做出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通报决定,将两颗永久编号为6741、6742号的小行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茫茫太空缀着无数的星星。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谷神星之后,至今国际天文学界已发现7000多颗行星。1994年三四月间,日本北海道北见观测所的天文学家丹馆金和渡边和郎先后在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太空中,发现了两颗新的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8,(6)
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命名获得者的自述为我国天文科普事业奋斗的足迹.李元鉴赏太空美术作品载早期的科普活动16岁那年,1以1年9月22日的日全食是横穿我国境内的一次壮丽天象  相似文献   

12.
近日,天文小行星命名领域有两个著名事件.著名桥梁科学家林元培先生与女歌星姚贝娜先后获得小行星命名.继而,人们就产生了疑问——小行星命名究竟有何规则?姚贝娜为何能与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们获得同等殊荣?进而,则让一个久远的话题重归我们的视野,那就是科学偶像该如何树立?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家不该渴望被树立,人们也不需刻意去树立他们。近日,天文小行星命名领域有两个著名事件。著名桥梁科学家林元培先生与女歌星姚贝娜先后获得小行星命名。继而,人们就产生了疑问——小行星命名究竟有何规则?姚贝娜为何能与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们获得同等殊荣?进而,则让一个久远的话题重归我们的视野,那就是科学偶像该如何树立?  相似文献   

14.
1928年冬,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工作的一1位中国青年,通过连续观察和计算,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编号为1125)。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成为小行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张钰哲。            按国际惯例,这颗小行星应以发现者的名 2字命名,可张钰哲想到了伟大的祖国,他要让中国的名字在浩瀚的宇宙中永闪光辉,于是果断地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            1902年2月,张钰哲出生在福州闽侯县3一个职员家里。2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跟随母亲过着清贫的日子。后来勉强上了小学和中学。    …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回顾不同小行星采样选址任务中的选址方法,阐述日本的隼鸟二号和美国的奥西里斯号采样返回任务中从初选采样区中选出最终采样区L08-E1和夜莺区的流程、采样选址涉及的工程和科学价值因素的分析方法与采样选址结果,并介绍了其他小行星附着任务的选址过程;对不同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的选址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与归纳,阐释了隼鸟二号和奥西里斯号采样选址所用到的载荷、选址方法以及得到的选址结果,并对选址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作为今后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采样选址方法的参考。结合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规划,展望了今后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的选址方案。  相似文献   

16.
《奇闻怪事》2012,(12):16-17
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在奔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那将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直观地观测小行星。大部分小行星都栖身在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其他小行星则围绕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的轨道运行,不过它们中有很多都与行星拥有共同轨道。并非所有小行星都会老老实实呆在原处:太阳系里的一些小行星的轨道与行星轨道呈十字交叉。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的中学高二学生孟奂成了名人。最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13人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以孟奂的名字命名一颗编号为12106的小行星。“孟奂”星直径约6千米,目前正在人马座和巨蛇座的方向上绕太阳高速运行与此同时,南京市金陵中学的华演同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叶佩玉老师也得到了这项荣誉。据国际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成员、国家天文台朱进博士介绍,小行星是目前发现的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去年,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美国麻省理  相似文献   

18.
<正>利用非常精确的地基观测设备,英国肯特大学的斯蒂芬·劳里(Stephen Lowry)和同事们研究了近地小行星"丝川"(第25143号小行星)的旋转速度,以及随时间的变化率。他们将精确的观测结果与小行星如何发热的最新理论结合起来。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于2005年近距离拍到了这颗奇形怪状  相似文献   

19.
“有一颗小行星,默默地运行了几十亿年,还没有名字;有一位学者,在科学史领域默默耕耘了半个世纪,成就非凡。今天,我们用席泽宗的名字来命名这颗小行星,使这颗小行星,因席泽宗的名字而万众瞩目,使席泽宗的成就,通过这颗小行星而光耀人间。”这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8月17日的所庆五十周年暨“席泽宗星”命名仪式大会上主持人的祝辞。席泽宗院士是与新中国科学史研究一起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学者,是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研究机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见证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五十…  相似文献   

20.
正NASA的冥王号飞船于2016年9月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开启了探索行星形成和生命起源的旅程。任务的目标小行星贝努是一颗可能在22世纪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危险小行星,冥王号飞船将飞抵这颗小行星,开展研究,并采集样品。生命源于何处?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求索,而这些问题正是美国航天局(NASA)冥王号(OSIRIS-Rex)任务的终极使命。冥王号飞船于2016年9月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