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少白 《科技信息》2010,(3):I0146-I0147
诗学隐喻是凸显诗歌意象的重要手段,是诗歌的安身立命之所,理解了诗歌中阴郁的含义,才能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本文以艾米丽迪金森的四首自然诗歌为例,解读诗人对各种山水生灵的隐喻,体味诗人绚丽的心理图景和对宇宙人生丰富的思考,从而强烈地感知诗学隐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对死亡的高度关注贯穿了克里斯蒂娜的诗歌,通过对她诗歌的分析,说明了诗人对死亡的深刻感悟,以及诗人能够克服恐惧、坦然面对死亡并且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俞平伯多篇诗论文章的阅读和分析,简要勾勒诗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对新诗建设的见解,以期回望历史、感知过去,更真切地抚摩处于诗歌草创期的诗人心智。  相似文献   

4.
阅读诗歌时,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诸者同诗人的生活环境、诗歌的创作背景有相当的差距。本文演化出一个诗歌阐释模型,它可适时地帮助读者欣赏与阐释诗歌,从而成功地与诗人交流。  相似文献   

5.
北爱尔兰当代诗人保罗?马尔登善于在诗歌中用意象的手法去展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爱尔兰性。本文旨在通过对诗人的身份背景的分析,以及对其诗歌作品中的故事典故的分析去探讨诗人如何重建爱尔兰身份。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前,诗人性情鲜明,表现突出,是因为时代对它的肯定较多,由此造就了许多艺术精品;宋代开始,诗人受到社会的调节,情性逐渐隐没,由此使得一部分诗歌没有特色。它对古代诗歌的衰落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红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51-52,60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诗歌进行解读。文章主要从诗人对诗歌在特定环境下所担负的职能和诗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思考来发掘希尼的诗学伦理思想及道德原则,由此展现希尼对爱尔兰民族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关注现实社会的真相和趋向,借自然表达对社会认识的诗歌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认为这些具阴暗色彩的诗才是诗人艺术价值和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从诗人的产生、地位和诗歌的起源、功能价值等方面论述了中西诗歌价值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差异,认为诗歌总是与时代要求和生命精神相连接,诗人只有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以敏感的心灵、敏锐的目光和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才能创造出不负时代的伟大作品,才能真正体现诗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诗人只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才能真正属于人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切生命形式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是诗歌的重要源泉。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诗人某种精神气质的升华,又是诗人情性的艺术表现,也是诗人个性禀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森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诗人之一,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个人诗歌形态”的诗歌作品。其文本呈现出四大基本特征:1.批评意识;2.叙事性写作;3.开拓“智性”空间;4.精神分析。通过对森子诗歌创作的个案研究,来表明笔者对90年代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2.
德国诗人亨利特·海涅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极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本文具体分析了他创作的爱情诗、爱国诗和亲情诗 ,从而引导读者领略其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14.
薛涛是中唐著名女冠诗人,和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从史料梳理分析角度,对薛涛零碎史料和诗集版本、身世及分期、诗歌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勾勒出这位中唐女诗人的大体生活与诗歌艺术风貌,为女冠文学研究作一点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林徽因的诗歌才华往往被她的爱情传奇所淹没,实际上她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清雅睿智,充满对生命的思考。由于生活范围所限,林徽因的诗作取材范围较狭窄,但是诗歌中所表现的意象却丰富而富有韵味,表达意象的不同类别也体现了其不同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新月派诗歌的平民意识首先表现为对严酷现实的义愤和对下层民众的道德关怀,其次是不分尊卑贵贱、人人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新月派诗歌个人性与公共性互相呼应:描摹田园生活的诗歌因站在平民立场,关注平民生活而具有公共性,其中也隐含了诗人的平民化生活理想;爱情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情爱体验,也显示了诗人自身作为广大平民中一员的生存状态;爱情诗因具有个性解放意义而体现了对平民意识的张扬。报刊、聚餐会和俱乐部作为公共舆论空间的直接影响,新月诗人信仰自由主义,成为新月诗派的平民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马培松是四川非常出色的青年诗人,作品多次在《诗刊》、《星星》、美国《新大陆》发表并被多家刊物转载。对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在当代诗歌领域所作的突出成就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并特别指出他在诗歌中对现实人生情怀的真情抒写,具有极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朝嘉靖时期宰相严嵩虽被认为是一代奸佞,但同时也是一名诗人,其诗风形成和发展具有一条轨迹,循着这一轨迹,以他的诗歌发展变迁为研讨对象,探寻了他仕途出入的五个阶段对其诗歌内容和诗风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对严诗在严嵩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所具有的价值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概括。  相似文献   

20.
“同光体”开创了一条诗歌创作的“荒寒之路”,维护了中国古典诗歌最后的辉煌。重在探究同光体诗人作为文化精英守望古典诗歌的心路历程,剖析他们在坚守古典韵致的同时所流露的承担的痛苦,试图对同光体诗人作心理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