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李扬的研究,《暴风骤雨》最大的贡献在于写出了农村话语秩序的转变。早在1920年代,共产党就在自己的军事占领区进行过土地改革的尝试,结果并不成功。李扬认为,其原因在于“这种土地制度建立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上,没有被自然化,因此,一旦共产党离开,农民又只能把土地交还给地主……要进行真正的土地改革就不仅仅是强行将地主的东西分给农民,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台湾海峡两岸都进行了一场旨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改革。在大陆新解放区,无偿没收了地主的7亿亩土地,分配给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在台湾,则是有偿的征收地主土地46.6万亩及“公地”162万亩,转卖给19.5万户农民。台湾土地改革的规模简直不能同大陆的土地改革相提并论,改革的彻底性也大不一样。但有些同志以台湾经过土地改革走上“经济  相似文献   

3.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抗日战争之后,我党根据形势需要有步骤地全面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土地改革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民.到1948年秋,在拥有1亿人口的解放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从而大大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对于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巍 《科技信息》2011,(14):I0086-I0087
在"阶级斗争"的思想语境下,众多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研究者长时间以来认为,建国初期新解放区土改之所以能够暴风骤雨般在广大新解放区展开并迅速完成,关键原因在于改革的思想、路线契合了广大民众传统的社会心理和地权观念,满足了农民对土地和财富的"平均主义"诉求。然而,雨过云收之后,在重新认识中国农村传统的地权配置和社会心态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新区土地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和开展,其实是以农民传统地权观念的嬗变为前提的。新区土地改革中,土改工作队通过一系列成熟的政治动员促使农民传统的社会心理和地权观念解体和嬗变,培育起以阶级意识和平均主义为核心的新的地权观念,进而保证新区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我们党在领导亿万农民为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中,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別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7,(1):54-58
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是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信托制度与土地制度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土地的资本属性,扩宽农民的融资途径。当前土地信托流转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以及发展中的瓶颈,应该得到关注,以使土地信托流转机制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无论古今,经济上的一切重大变革都是从土地开始的。农村改革要深化下去,现在看来、首先必须进一步作好土地改革这篇文章,并以此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发动点,创造新的发展高潮。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处境及其病因解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2年间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彻底推翻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把土地分给了每一个农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次是1953年至1980年间的上地合作化运动,即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然而在贯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与《决定》的精神存在一定背离。本文对农村土地改革中涉及的征地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宅基地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决定》提出的相应的农村土地改革制度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农民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土地制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土地改革的成因既不能单纯归结为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制度,也不能单纯归结为群众动员。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制度为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朝以来人口的巨大增长造成人地关系极度紧张。非彻底改革不能安定天下的情况下,这种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个制度的地主阶级的消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作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虽身居高位,但他在政治生活上一直严于律己,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1950年,他的家乡同全国各地一样,深入地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乡干部毛仁秋等人在给毛泽东家庭划定成分时感到十分为难,“于是他们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请示信。毛泽东派儿子毛岸青回韶山,带去了毛泽东的处理意见: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划成分为富农,则无旁议,付三百元作退押金;三、人民政府执法不询私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的。”  相似文献   

11.
六堆盐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其中没有土地的雇农与各种等级的佃农和农业工人占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的81%。他们受着最沉重的经济压迫和政治歧视。反抗这种命运的斗争正在展开,尤其是在最困苦的东北部,夺回土地、争取土地改革的斗争不断冲击着强占耕地的美国垄断资本和受它支持的本国大庄园制。觉醒起来的巴西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潜力。1962年6月23日的美国《民族》周刊登了索耳·比德尔曼(Sol Bideman)的一篇通讯。比德尔曼是在巴西大学的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员,是好几家美国报纸的拉丁美洲通讯员。他的这篇通讯反映了动荡中的巴西东北部情况,也透露了美帝国主义者想通过“争取进步联盟”计划把他们的魔爪伸入到巴西的东北部来操纵、破坏和扼杀巴西农民的土地改革运动。下面是这篇通讯的节译。——编者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农民观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结合中国的实际而形成的,其中包括农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利益及农民教育等方面,它不仅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中解放区是国共两党争夺相当激烈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土地改革的政策和历程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中央的指示下,华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先后经历了土改、复查和平分等三个阶段。通过土地改革,不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参军和入党的积极性,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审干工作,实现农民对新政权与党的认同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急速转型时期,农民问题的妥善解决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举足轻重。作为一份对陕西省土地权利流转问题的调查报告,本文详细描述了陕西省农村土地权利流转中的现状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权利流转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粗浅建议,以期对土地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他早期的农民观是孕育这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本文对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以前的农民观的形成、特点、理论构建和重大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2001,(7)
不久前,浙江省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粮食政策放开,土地今后可以不种粮食了。之后不久,这枚炸弹在浙江的田野上又引发一系列的爆炸:不愿种地的农民把自家的土地存进了“土地银行”;企业、村民、村集体把农民的一亩三分地集中起来变成了“股票田”;一条条田畦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成片的各色大棚迅速在田野里蔓延……有人甚至断言:“第三次土地革命”首先从浙江开始。“土地信托”即农民将不愿耕种的土地存入“土地银行”,然后,村里按照每亩几百元的价格付给  相似文献   

17.
越南北方自1953年春开始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和同年年底转入土改斗争以来,到1956年秋,共进行了八期减租和五期土改。现在,除了作为土改尾声的纠偏工作还继续在一些地方进行外,越南北方的土地改革基本上已胜利完成.这是越南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巨大胜利,它在英雄的越南人民的革命历史上添上了光辉的一页。长期反复的斗争1956年10月29日越南劳动党中央第十次扩大会议公报指出,越南北方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这一巨大胜利,是同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所领导的长期艰苦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分不开的。越南劳动党的前身印度支那共产党在1930年成立时,就指出反帝反封建是越南革命的两大任务,主张没收国内外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并曾一度在宜安省领导农民起义,建立民主政权,实行平分土地,这是完全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的。因为当时越南土地的分配极不合理。1945年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争取革命的主体——农民——踊跃加入统一战线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继承了苏联土地革命、孙中山和国民党20世纪20年代的土地革命思想,总结了1927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经验,深化了认识,并提出新的主张,从而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贫困连片山区影响农民土地流转的因素,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农民对受转方的信任度与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正相关,农民更愿意把土地流转给自己信任度高的亲戚朋友;(2)农民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与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负相关,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越高的农民越不愿意流出自己土地;(3)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农民对受转方的信任度和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进而影响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治手段,知识分子把土地改革作为改造思想的革命平台。上下互动,推动着数以十万计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初步改变了知识分子原有的世界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成为建国初期最有成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