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oBiP/SiO_2催化剂上丁烯-1异构化活性与催化剂酸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玻璃外循环反应器研究了MoBiP_(1.8)/SiO_2,MoBiP_(2.0)/SiO_2,MoBiP_(2.2)/SiO_2,MoBiP_(2.4)/SiO_2及MoBiP_(3.0)/SiO_2催化剂上丁烯-1异构化动力学。在200—280℃之间丁烯-1异构成反-丁烯-2及顺-丁烯-2的速度方程分别为其中K_(1-t),K_(1-c)分别为丁烯-1异构成反-丁烯-2及顺-丁烯-2的速度常数;P_1,P_t,P_c分别为丁烯-1,反-丁烯-2及顺-丁烯-2的分压,b_1为丁烯-1吸附系数;K_(t/1),K_(c/1)分别为丁烯-1异构成反-丁烯-2及顺-丁烯-2的平衡常数。 在不同催化剂上丁烯-1异构成反-丁烯-2及顺-丁烯-2的活化能为一常数,约为11千卡/克分子。 用吸附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测定了催化剂的酸性,催化剂显中等强度的酸性。催化剂的酸度随催化剂中磷原子比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的酸度与丁烯-1异构化活性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一个热分析反应动力学的验证方程式。用热重法(TG)结合微商热重法(DTG)与等温实验,从判断固相反应机理入手,研究了常压下碳酸氢钠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与机理。实验表明,其反应属于Avrami-Erofeev的核生成与核成长为控制步骤的A_(1.5)机理。动力学方程式为:da/dt=7.57×10~8×e~(-86.6×10~3)J/(RT){3/2(1-a)[-ln(1-a)]~(1/3)}。表观活化能E为86.6kJ·mol~(-1),频率因子A为7.57×10~8s~(-1),两者补偿关系为:lnA=0.287E-4.44。  相似文献   

3.
MoBiP_(0.1)/SiO_2催化剂上的丁烯-1异构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玻璃外循环反应器研究了MoBiP_(0.1)/SiO_2(克原子比)催化剂上的丁烯-1异构化动力学。在200—300℃之间丁烯-1异构化速度为 丁烯-1异构化活化能为10.9千卡/克分子,丁烯-1吸附热为2.4千卡/克分子。 用吸附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测定了催化剂的酸性,MoBiP_(0.1)/SiO_2催化剂显中等强度酸性。丁烯-1异构成丁烯-2中丁二烯显示强的阻碍作用,而水显示促进作用。在300℃丁二烯对丁烯-1异构化速度的影响用速度方程表示 实验中观察到反应产物中r顺-丁烯-2/r反-丁烯-2比值保持一常数。  相似文献   

4.
MoBiP_(2.0) /SiO_2催化剂经X衍射分析证实存在BiPO_4物相。用吸附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测定了催化剂的酸量,它显中等强度的酸性。由吡啶吸附的红外光谱鉴别出催化剂存在质子酸和Lewis酸二种中心。用脉冲色谱法测定了丁烯-1和丁烯-2的吸附热。用玻璃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丁烯异构化动力学。用正交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丁烯异构化复杂动力学方程中的参数。分别用方程式描述了反-丁烯-2及顺-丁烯-2异构化生成速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00℃、120℃、140℃、160℃热引发苯乙烯聚合反应速率在0~95%转化率范围的变化规律,建立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R_p=A[M],A=(I/(k_1/k_p~2))~(1/2)=A_0+A_1x+A_2x~2+A_3x~3,(x为转化率,A_0,A_1,A_2,A_3不随x变化,与温度有一定函数关系)。发现链引发反应速率常数的变化规律:二级反应的K_(I2)=0.5390×10~7e~(-13 910/T);三级反应的K_(I3)=1.102 4×10~6e~(-14 094/T)。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ZnCr_2O_4·LiZnVO_4.湿敏陶瓷的吸一脱湿动力学.实验证明:吸湿动力学方程:G=K_a·P_(H_2O)·t;脱湿动力学方程:InG=K_a·e~(Ea/RT)·(?)为陶瓷用于湿度随时间变化的追踪检测提供了理论及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高压液相进料型催化微型反应器-色谱联合装置中,于温度340℃、350℃、360℃、370℃;临氢化压3MPa;催化剂装填量0.1—0.2克:颗粒40—60目;接触时间6—20g·h·mol~(-1);氢烃摩尔比为32:1、29:1、26:1等条件下,得到ZA-2型丝光沸石催化剂上,甲苯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为r_J=K·P_J~(0.5),K=3.077×10~6exp(103 320/RT)。反应机理符合L-H的双位吸附机理,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机理模型为r_J=K_2[K_J P_J/(1+K_J P_J)]~2(式中r_J为甲苯的消耗速率,速度常数K_2=9.196×10~(12)exp(-7460 666/RT)(mol·g~(-1)·h~(-1));吸收常数K_J=1.347×10~(12)exp(623267/RT)(Pa~(-1));P_J为甲苯分压,Pa。  相似文献   

8.
加压下阳泉煤气化与催化气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蒸汽为气化剂,在煤焦粒度40—60目;水蒸汽分压1.29MPa下,测定了Na_2CO_3催化剂浓度为12.5(wt)%,以及不加催化剂时阳泉煤的煤气组成、反应活化能,不同温度下,反应时间和碳转化率(x)的关系,以进行文题的比较。结果表明:加压催化气化,可改变气化反应机理;降低反应活化能;对甲烷生成不利;显著地改变了煤气组成并使其组成保持恒定。进而得到加压下气化和催化气化的本征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x/dt=1.18×10~(10)exp(-295/RT) dx/dt=4.05×10~?(1-x)~(2/3) exp(-243/RT)  相似文献   

9.
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锶离子在ZSM-5分子筛中的自扩散过程:分快和慢的两步进行.控制速度的扩散方程为 D=4.9×10~(-11)exp(-E/RT)cm~2·sec~(-1) E=33kJ·mor~(-1)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BAS—100A电化学分析仪研究了2,6-二氨基嘌呤的极谱伏安行为。在PH5.2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2.6—二氨基嘌呤产生两个还原峰(P_1,P_2),峰电位分别在-1.38V利-1.70V(VS.Ag/AgC1)附近。研究结果表明,P_1为具有弱吸附性质的不可逆扩散峰,P_2为不可逆氢催化峰。在4×10~(-6)~9×10~(-4)mol/L浓度范围内,i_p_1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在1×10~(-7)~9×10~(-1)mol,/L浓度范围内,i_p_2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均可用于定量分析。本文还对两峰的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多种极谱伏安技术较详细、系统地研究了嘌呤的极谱伏安行为。实验表明,在0.2mol/L的H_2SO_4底液中,嘌呤产生两个良好的还原峰(P_1,P_2),Ep_1=-0.76v,Ep_2=-1.10v,(vs.Ag/BgCl)。两峰峰高相近,在1×10~(-6)~9×10~(-4)mol/L浓度范围内,两峰峰高均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_2灵敏度较高,检出限可达5×10~(-3)mol/L.研究结果表明,两还原峰均为具有弱吸附特性的扩散电流。本文还对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使用积分反应器在孔砖型催化剂原型上研究了 CH_4、CO_2和水蒸汽催化反座。获得的宏观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CH_4)=0.099exp(-50010/RT)P_(CH_4)~(3·31) P_(CO_2)~(-2·39)R_(CO_2)=0.22exp(-86503/RT)P_(CH_4)~(2·40) P_(CO_2)~(-1·69)(1-Q./K.)  相似文献   

13.
在外循环反应系统中,用动态法研究在Cu-Si-Cr系固定床催化剂上糖醛气相加氢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加氢反应对糖醛是一级,对氢气是零级。r=kC_A k-1.857×10~(-7)×exp(-53058/RT)  相似文献   

14.
以1,2-二甲氧基乙烷为溶剂,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在充氮条件下,利用膨胀计进行了丁二烯聚合增长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增长反应对单体浓度和活性种浓度的反应级数皆为一级关系,活化能为24.79kJ/mol,频率因子为1.54×10~6L·mol~(-1)·min~(-1);并求出生成1,4-和1,2-结构含量的分速度常数分别为k_3=2.15×10_e~6~(-6900/RT)L·mol~(-1)·min~(-1),k_4=2.45×10_e~5~(-5000/RT)L·mol~(-1)·min~(-1)。同时求出在1,2-二甲氧基乙烷溶剂中1,2-结构含量与温度的经验关系式为a=79.67-0.222t,指数关系式为a=0.159_e~(930/RT)。此外,对活化能E和溶剂极性的过渡态能E_T之间的关系式作了实验论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研究了浙江凫溪香鱼的生长及体型变化规律。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6.5317×10~(-7)L~(3.6373);W(♂)=7.3756×10~(-7)L~(3.6073)。体长生长式为:L_t(♀)=204.2360/(1+21.8466e~(-0.3903t)),L_t(♂)=197.5000/(1+23.9079e~(-0.4276t)),体重生长式为:W_t(♀)=121.9960/(1+9691.6601e~(-0.8578t)),W_t(♂)=111.3113/(1+11211.5210e~(0.9184t))。体长、体重最快生长期分别在5月、8月。综合考虑香鱼的生长和肥满度变化规律,认为11月份是其合理起捕期。香鱼的体型变化主要发生在体长75mm之前,其中头长变化规律还证明与其食性的转变阶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用热重法(TG)研究替硝唑(Tinidazole,TNZ)原药及片剂中替硝唑热分解非等温动力学以及药物的稳定性,并对用热重分析仪测定片剂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推断出原药热分解过程为零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a)/(RT),热分解反应活化能Ea为99.7kJmol-1,指前因子A为3.60×107s-1;片剂中替硝唑的热分解过程为三维扩散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a)/(RT)3/2(1+α)2/3/[(1+α)1/3-1],活化能Ea为105.1kJmol-1,指前因子A为1.08×106s-1.实验表明替硝唑原药具有较高的热解活化能,热稳定性较好;在片剂中热分解机理和分解活化能发生改变,说明赋形剂对药物的热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根据得到的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和动力学参数,得到片剂有效存贮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曲线,估算出在室温(25℃)下,分解率为10%时药物的存贮期为26.7年,分解率为5%时所需要的时间约为6.9年.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从含氰土壤中浸取氰化物的动力学特征,对碱性溶液浸取土壤中氰化物进行研究,考察浸取固液比、搅拌强度、浸取温度和土壤粒径对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探究浸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浸取温度升高、土壤粒径减小,氰化物浸取分数增大;氰化物浸取过程较好地符合"收缩未反应芯模型"中的内扩散控制模型,浸取过程遵循动力学模型1-2/3α-(1-α)~(2/3)=Kt,浸取活化能为34 400 J/mol,据此建立的氰化物浸取经验方程为1-2/3α-(1-α)~(2/3)=7.6×10~4·r~(-1)·e~(-34 400/RT)·t.  相似文献   

18.
根据Si—N—O三元系热力学的计算,讨论在混合气体N_2-H_2-H_2O产中生成氮化硅的条件及氧对氮化过程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检验氮化硅试样的显微组织,确定为:α-Si_3N_4,β-Si_3N_4,残余硅和孔隙。 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1603-1675K 范围的混合气体 N_2-H_2-H_2O(P_(N_2)=8×10~(-1)atm,P_(H_2)=2×10~(-1)atm,P_(H_2O)=2×10~(-7)atm)中硅氮化反应的动力学。 认为:氮化过程的限速步骤是氮气通过在硅表面上的氮化物壳层的扩散,并提出一种解释扩散机理的模型。计算得扩散活化能为148.000Cal/mol。  相似文献   

19.
湍流时动能校正系数α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湍流时动能校正系数α可以用下式计算:α=(n+1)~3(n+2)~3/[4(3n+1)(3n+2)]运用此式可以很方便地求出不同n值时(或不同Re值时)α的数值。例如:当4×10~43.3×10~6时,n=1/10,α=1.031。  相似文献   

20.
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分别与苧麻及亚麻纤维的非均相接枝共聚合反应规律。当[Ce~(4+)]在4.5×10~(-3)~6.5×10~(-3)mol·l~(-1)、[M]在6×10~(-1)~9×10~(-1)mol·l~(-1)、[H~+]在5×10~(-2)~8×10~(-2)mol·l~(-1),30~40℃,反应2~3小时,接枝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