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当时英国诗歌现状、华兹华斯本人的思想、宗教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拟人化"应是指18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后期诗歌中为了追求形式浮华而机械抱定古希腊、罗马作品中对神的人格化.同时,因为"拟人化"的对象涉及神的形象但并无真情实感,所以华兹华斯认为此法亵渎了他崇高的基督教信仰与情怀,偏离了万物有灵论和神的观念的本因.  相似文献   

2.
姚健 《科技信息》2010,(27):184-184,181
亚历山大.蒲柏和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诗坛中两颗永不陨落的巨星,他们分别代表了诗歌创作中两种不同的流派即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尽管风格迥异,但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诗歌勾勒出一种震撼人类心灵的美丽(蒲柏的古典之美和华斯的自然之美),这也是他们诗歌之树永葆青春的魅力与秘诀之所在。本文以蒲柏和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为研究文本,描述这两种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本从诗歌内容和语言风格两方面概述了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与“田园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相似之处;着重探讨了两人由于受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及中西不同的宗教观而导致的根本性差异——审美情趣的差别及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谢坦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108-113
华兹华斯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倡导用老百姓的语言入诗,为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写下了纲领性文献——《抒情歌谣集二版序》。但他的诗中也存在些瑕疵,即他的一些诗歌中诗情与诗意间有些许的裂痕,这点在与同时代诗人诗作的比较中可看得更加的清晰。而诗情与诗意二者的化合程度却是评判诗作优劣的最终标准之一。艾略特认为英国自17世纪以后诗歌中出现了"感性脱节"现象。其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中也有类似的瑕疵。  相似文献   

5.
李民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25-127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消极浪漫主义大诗人,“湖畔派”的主要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孤独的刈麦女》从主题、意境、意象和语言等方面分析,揭示了他的文艺主张和回归自然的意愿。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和风格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纪元,给当代与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大多数诗歌都是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名篇,《咏水仙》更是其诗歌中的精品。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韵律整齐,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本文试运用文体学知识来重新解读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一七九八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出版了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在英国文学史上,这本诗集的出版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年通常被称为浪漫主义复兴的起点,也是英国诗歌发展的转折点.华兹华斯在为这本诗集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在当时是全新的理论,是他和柯勒律治、骚塞等湖畔派诗人的美学宣言.他们又以自己的创作活动,实践了序言中所提出的美学原则,创立了浪漫主义诗派.华兹华斯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从一七九八年《抒情歌谣集》出版到一八三○年丹尼逊崭露头角这一段时期,英美学者称之为"华兹华斯时代".C·H·赫福德说:"这两个年份正好是划分文学史上的转折点的年份.属于这个时期的各个文学巨子的生涯多在其中开始或者结束.在  相似文献   

8.
华兹华斯1770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Cumberland)。他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一个领袖人物。大自然是他诗歌歌颂的主要主题,他因此也被誉为“崇尚自然主义者”(“Worshipper of Nature”)。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真切的爱,他认为大自然除了给人以感官之美外,还给人带来智慧和力量。1797年诗人华兹华斯与塞·特·克勒律治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李冬 《科技信息》2007,(24):221-221
诗歌自古迄今为人反复吟诵,汇聚着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曾指出,浪漫主义诗歌应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和感情;应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来自在宁静中的回忆",正是这种源于自然的流露使华兹华斯的诗歌清新淡远,优美流畅而又蕴意隽永。这些在其抒情诗《孤独的刈麦女》都得以充分地体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这一佳作,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国20世纪初期都处于一个解体的时代,解体时代中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对英国诗歌史的考察都体现出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用自然循环的周期来看待文学的演变的一种观念。20世纪初的胡适和闻一多也通过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来为新文学,尤其是新诗的合法性辩护,他们的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中国文史“通变”观和达尔文的演化论合力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一、浪漫主义的发展脉络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流派,浪漫主义形成于现实主义之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开始在西方风行.浪漫主义文学首先在英国得到发展。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有《墓园挽歌》的作者托马斯·格雷(1716—1771),有描写奥本“平原上最可爱的村庄”的奥利佛·戈德史密斯(1728—1774),有“把哀感动人的非凡力量和细微的幽默笔调结合在一起,用纯朴的方言写成了热情诚挚的诗歌”的罗伯特·彭斯(1759—1796),有“以对自然的神秘崇拜著称”,谱写“人的宁静的悲哀的音乐”的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有擅长表达纤细感情、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之一,但他的诗歌已经具备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因子。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情与理的交融,精神顿悟的"时间之点",悲观的现代情绪。华兹华斯诗歌的现代性特征,恰好说明了文学史发展的继承性与延续性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土星笔会”中坚诗人的程千帆,其现代诗创作始终秉持新古典主义理念,这与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有关。程氏之新古典主义诗歌包括古典美学理想的现代重构、文学典故新诠以及历史遗迹的现代书写等形态。由是表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势若水火,而是能够相互贯通发明,二者之绾合为新诗提供了一条较为稳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完全摒弃了英国诗歌中追求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传统,而代之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新诗风。虽然这只是他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但它是确立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在语言上,擅长选用自然素净的口头语言;在描写的物象上,擅长于选取大自然中清纯的物象;在表达情感上,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它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并简要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露茜是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兹华斯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自然诗歌广受世人喜爱.在著名的"露茜"组诗中, 华兹华斯塑造了永恒的大自然的形象--露茜.一个清纯的村姑, 但赋予了充分的神性和自然性, 代表了诗人的自然思想.  相似文献   

16.
韩玲 《科技信息》2011,(25):9-10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华兹华斯在《露西组诗》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之所以具有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正与其意象艺术直接相关。华兹华斯不仅讲究一切的感觉、感情与思想都以意象出之,并且讲究对意象本身的艺术化处理,让意象呈现出流动性、整体性、繁富性和连绵性,并以此开创出英国诗歌意象艺术的新格局。意象正是华兹华斯诗歌艺术的核心环节,也是毕其一生的其诗性、诗心、诗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论华兹华斯诗歌的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以抒情诗而闻名,其诗歌虽然时有叙事的因素,但以巧妙而精致的抒情为主。他那样一种特别的直抒胸臆、潜在讲述和反复沉吟的抒情方式,他那样一种注意以意象、想象和沉思而抒情的抒情策略,体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相对于古典主义者的新的艺术选择。本文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其诗歌的抒情方式,以及这种抒情方式给我们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部“舶来的”史诗,尽管英国人称它为自己的第一部民族史诗.该诗是入侵的北欧人带入英国的,叙述的也是古代北欧的事件.这样就给英语文学爱好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试图对这首史诗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读者解读该诗扫清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诗歌是中西经典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叙事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抒情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咏物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朦胧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抓住情感的线索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找出情感的燃点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区分情感的烙印而运用诵读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感知意象的营构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借助想像的展开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再现“景象”的方式而进入意境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领略跳跃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品味含蓄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琢磨奇颖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诗歌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诗歌,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关”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