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因其丰富的资源以及多样的形式逐渐被发现、被重视。作为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不仅仅代表着华夏儿女独特的审美观,更是我国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的一种具体体现,展示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勃勃生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的研究在当代有了新的价值意义。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以吉林地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现状,对实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的具体途径作出了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相似文献   

3.
《秦王破阵乐》作为唐代大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对与唐有关的周边国家有影响,而且从宫廷传至民间,一直在今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保留曲目中,还能看到它的存在。从其产生源流、传播路径、遗存现状及存在原因等方面开展探讨,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保护和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徐慧文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621-1623
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从不同角度探讨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发展概况和文化价值,力求发现茶亭十番音乐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而推动包括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内的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从不同角度探讨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发展概况和文化价值,力求发现茶亭十番音乐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而推动包括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内的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音乐文化既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传承人的培养模式,这既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提高了张家口学院服务地方的能力,同时也完善了张家口学院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郑甜 《枣庄师专学报》2014,(6):100-101,24
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地区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民间艺术价值,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鲁西南鼓吹乐的保护为切入点,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的保护在非物质领域所凸显的独特性,尝试探究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多种发展与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在中国蓬勃开展,虽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地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室、进教材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却尚未建立,如何从整个教育体系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由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者、认同者、传承者的培养,即在教育的各阶段,幼儿启蒙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热爱者,少年的认知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认同者,青年的能力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1-14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音乐学研究所重大规划课题之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组承办。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区民间流行的长安古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各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以原生态形式完整保存下来了千年宫廷和都市音乐,使历史遗产以鲜活的姿态展示在国人面前.宋代长安古乐通过民间斗乐、朝山进香等活动得以在民间以各种形式传承至今.研究长安古乐在历史时期的民间传承方式,有助于今天研究长安古乐史以及促进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随着我国国际声望日益提高和对外交流和协作的频繁,民间文化的文化名片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图书馆作为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成果的专门机构,在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推谢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应只停留在典籍文献保护上,加强和旅游部门合作,开辟文化旅游项目,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龙江省“五乡八村”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田野工作,了解各地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概括当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予以探索和讨论,助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字技术以其存储方便和传播迅速的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交流和展示工作中,以往单一的文字记录正逐步转向文、影、音、图的立体化数字媒体记录。然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仍然受限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探讨数字技术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进而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史沙利  柴莺 《甘肃科技》2010,26(16):110-112,153
永登县苦水镇是全国著名的"玫瑰之乡",也是兰州地区有名的文化之乡,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苦水下二调是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永登县苦水地区独有的民间戏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乐队配置丰富,唱腔独特,在戏曲艺术中是极为珍贵的,具有重要的当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福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日渐紧迫和艰巨.对此,在分析福建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提出用标准化保护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阐述这一方法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运用"围栏式"非遗标准化模型论证了标准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方法研究,构建了"点三角"模型和"圈—轴"模型.  相似文献   

16.
沙河道教斋醮科仪文化源远流长,尤其以大杜村的道教音乐活动最为典型。对沙河大杜村道教音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初步探究,以期能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平派鼓吹乐是山东省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乐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着重对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这种民间乐种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城喇叭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民间小戏,200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直接起源于辽南地秧歌。清初至民国,作为高跷秧歌演出的一部分,喇叭戏在各大庙会中红极一时,1945年后随着海城牛庄港口地位的丧失而开始衰落。作为一种成熟的地方小戏,海城喇叭戏负载了众多历史文化因子,如善加保护和利用,在当代社会的民众娱乐生活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视角,通过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建议要从建立文化管理机制、在日常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20.
潘宏义 《科技信息》2009,(13):136-136,140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纳西语称《崩时细哩》),是纳西族最古老、在民间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曲,被音乐界专家称之为“中国幸存的少数大型古典乐种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内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为其保护传承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中在探讨旅游经济背景下,《白沙细乐》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危机.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