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趋势、组成特征和来源,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2005年春秋两季山地土壤中OCPs的浓度. 结果显示, 卧龙地区土壤中OCPs浓度在10-2~10-1 ng/g数量级, 属于清洁背景水平. 同时, 土壤中OCPs的含量具有春季高、秋季低的特点, 这和冬季蓄积在降雪中的OCPs在春季随融雪和温度上升而释放有关. 而夏季的高温辐射使土壤中的部分OCPs又重新挥发进入大气, 夏季土壤中微生物作用活跃加速了OCPs的降解, 这也是造成了OCPs季节变化的原因. 高山草甸和林线下土壤样品季节变化幅度的不同与OCPs的物化性质及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 高山草甸土壤中OCPs的浓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 大气湿沉降清除效率沿海拔梯度的增加是形成这种“冷凝结现象”的重要因素. 春秋两季土壤中的OCPs组成特征与大气相关样品较为一致, 而与典型污染土壤不同, 这说明卧龙地区土壤中OCPs主要来自大气传输.  相似文献   

2.
朱兆良 《科学通报》1957,2(14):438-438
土壤研究所于1956年起,开始进行中国各主要地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分析。本篇是氟和氯的測定结果,至于詳細分析結果及全部材料,将另文發表。标本及方法本文所用的分析标本,包括各个土类的88个剖面,以及紅壤中的铁盘、西北黄土及紅土層中的石膏、石灰結核等新生体。一般北方土壤分析表層及底層(有9个剖面分析),紅黄壤区分析亚表土及底土。全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脚下,是一片广阔的大地,然而在一片漆黑的土壤里,却生活着一支难以计数的、庞大的土壤动物大军。这群默默无闻、勤劳不息的耕耘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地下动物比地上多人们都知道,动物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这些动物数都数不清。而土壤中的动物却门类更多,名目百出,涉及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扁形动物、哺乳动物等。其实地下的动物比地上的动物要多得多。据科学家统计,在世界上所有的动物中有三分之二是昆虫,其中95%的昆虫与土壤休戚相关。自从20世纪分类科学发展以来,人们已知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种类约有21…  相似文献   

4.
我们居住的大地是一块大画布,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风景,颜色特别丰富。除了大地上的植物、建筑、湖泊外,土壤本身的颜色也很多,其中棕色是土壤的主色调。为什么土壤会以棕色为主色调呢?这一直是一个谜。最近,美国科学家揭示了这个谜底。科学家发现,土壤的主色调与植物有关。揭开土壤主色调之谜的研究人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生态学家斯蒂文·艾里森。艾里森指出,叶长叶落、花开花谢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残枝败叶、枯树落花最终要掉在地上,进入土壤。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甲虫、蚯蚓等动物,利用特殊的酶将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分解,并…  相似文献   

5.
英国科学和工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发现,果树和森林中的树木根部溃疡可进行生物学防治。树根溃疡是土壤中的真菌所致。这种真菌可耗竭土壤中的全部水份。这一认识启发科学家们做灌溉性实验来进行防治。这样,有效地供土壤供给了厌氧微生生物细菌。这些细菌中三种为梭状牙胞杆菌属,四种为杆状细菌。  相似文献   

6.
王正非 《科学通报》1958,3(16):499-499
存在于土壤中的钙镁钠钾等元素,有多种形态。有的存在于土壤可溶性盐分中,有的存在于土壤原生矿物的晶格中;尚有的吸附于土壤粘粒(小于1微米的颗粒)表面,称吸着性阳离子,也称代换性阳离子。一般地说,酸性土壤所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有钙镁钾  相似文献   

7.
李庆逵 《科学通报》1964,9(2):118-118
中国土壤学会在1963年举行了学术年会。在这次二百多人参加的会议上,检阅了我国近几年来在土壤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并且根据国际上土壤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建设中的需要,讨论了各学科分支的发展方向。本文是根据会议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情况,谈谈我们对于我国土壤科学的研究现状和今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的看法。一我国土壤科学在最近两三年来,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红壤中磁性矿物的磁性与含量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尧德中 《科学通报》1989,34(16):1263-1263
土壤中的磁性矿物的磁性与含量,是研究土壤磁性的发生机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考古学和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基础,本文根据前人关于磁赤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等的穆斯堡尔谱研究结果,提出了以四极分裂(Q。S。)区分磁性矿物(磁铁矿、磁赤铁矿)与赤铁矿等的土壤穆斯堡尔谱分析法。采用FH—1918型穆斯堡尔谱仪鉴定矿物,NaOH熔融土壤测土壤全铁量,WCL-1型磁化率仪测定土壤磁化率,然后综合三部分资料,对红壤中磁性矿物的磁性与含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土壤含水量的热惯量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张仁华 《科学通报》1991,36(12):924-924
土壤含水量的信息在农业、水利、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土壤水分含量的区域分布非常不均匀。常规的点测量方法既费时间又没有代表性。遥感方法在估算区域土壤含水量分布方面有用武之地。特别是热红外波段的热惯量遥感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方法。 热惯量信息是由土壤热通量中获取的,土壤热通量只是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中的一部分。净  相似文献   

10.
以公共建筑工程为例,介绍了利用地下汽车库下部土地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布置、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探讨了利用多个热物性试验井的实测数据来确定土壤源热泵工程中的井位、井数、取放热量,简述了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的设计步骤和相关设计计算,对热泵空调机房的设计也给出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的有效性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李勇 《科学通报》1991,36(12):935-935
黄土高原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冲性的作用是在对该区土壤抗冲性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开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已定量研究了几种乔灌草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抗冲性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有效根密度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盘绕状况,有效根密度的物理基础是100cm~2土壤截面上≤1mm须根的个数。本文首次从  相似文献   

12.
在土壤中通直流电时产生电渗和电泳两种电动现象。土壤中的这些现象,最初为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科学家雷斯所发现。在雷斯的试验中观察到土壤中的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向阴极移动(电渗),而黏土微粒则向阳极移动(电泳)。十九世纪末,波兰科学家斯摩鲁霍夫斯基给这种现象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在土壤中电动现象的产生,可以用双电层理论来说明,土粒表面由於结构或吸附作用带负电荷,相对地共中的水因含过剩的阳离子所以带正电。因此在正常状态下,水便从正极(+)往  相似文献   

13.
酸性土壤交换性铝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维君 《科学通报》1991,36(6):460-460
土壤交换性铝(Ex-Al)是酸性土壤的常见的交换性阳离子,是土壤各种形态铝转化的重要环节.它对土壤酸度具有重要作用,对酸度的贡献与其形态密切相关.另外,酸性沉降物所导致的土壤和水体中的过量铝对植物和鱼类等生物的危害也与Ex-Al的形态有关.所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土壤pH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固碳、储碳能力,在防治污染、净化水体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面积锐减、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等巨大考验.红树林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养分含量及盐度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红树林的生长状况和生态功能.红树林土壤中pH和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了两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外,也同样受其他理化条件的影响.红树林土壤pH只有维持在合理范围,才能维持和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发挥其强大的固碳功能.红树林土壤通常多是酸性硫酸盐土,硫含量较高,土壤pH与全硫含量一般呈负相关关系.红树的数量、种类、密度、分布以及种群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的硫含量,而土壤的氧化状态、硫含量及硫化物的种类和分布又是决定土壤pH的重要因素,同时pH也影响土壤中硫化物的赋存状态.红树林土壤中有机物的摄入和分解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其中有机碳的含量和种类通过影响土壤细菌的种群结构、生长、生理过程,进而影响土壤pH;同时,土壤pH的平衡又影响着红树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和种类.高含盐的红树林土壤的pH与盐度之间,一般呈正相关关系;然而盐度到底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了pH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探索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pH为切入点,综述了红树林湿地土壤pH和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包括pH与硫含量、有机碳、盐度、溶解氧以及N、P含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红树林土壤pH产生的影响.最后,尝试通过上述内容,推理出土壤pH和其他理化性质对具体的气候变化现象和人类活动(如海平面上升、红树林重建等)可能做出的响应.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对于发挥红树林储碳能力、修复和重建红树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在各种氧化还原状态土壤中均可形成大量的不可提取态残留(nonextractable residues, TBBPA-NER).然而TBBPA-NER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目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以TBBPA在淹水条件和有氧条件下分别形成的不可提取态残留(即flooded-nonextractable residues, F-NER和oxicnonextractable residues, O-NER)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有氧条件下F-NER的归趋,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状态改变下, FNER和O-NER环境行为的差异;同时研究了水稻根系分泌物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氧条件连续培养231 d中, F-NER在土壤中发生了缓慢的生物转化.尽管F-NER在土壤中释放出的可提取态量很低(1%~6%),但是矿化10%,且酯键和醚键结合部分有所消减.土壤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即0~50 d有氧, 50~103 d淹水, 103~231 d有氧)对F-NER的矿化影响很小;而TBBPA-NER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受形成条件影响较大,表现为有氧-淹水-有氧培养下F-NER的矿化量,以及释放量均显著高于O-NER. F-NER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水稻根系分泌物抑制了FNER在有氧环境下的矿化,而淹水条件促进了F-NER的释放产物在土壤中的累积.结果证明,土壤中添加根系分泌物以及氧化还原状态转变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两种NER在土壤中的生物转化.  相似文献   

16.
于天仁 《科学通报》1957,2(11):338-338
因为土壤中的氧化还原条件极易因人为的翻动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最近在广东调查土壤的时候,应用白金电极和甘汞电极,利用真空管式pH计,在田间直接进行了自然剖面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在广东东南部和中部,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和水稻土。红壤凡是侵蚀不太剧烈的地方,土壤表面都因为草类或灌木的生长,而在表层积有一定量的有机质。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65,10(2):176-176
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于1964年11月2—10日在武汉联合召开了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会议。到会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43个研究机关、大专院校和生产单位的正式代表50人,列席代表30人。会议共收到专题报告20篇,研究报告摘要87篇。专题报告包括“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微生物学方向”、“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土壤中硫的微生物转化作用”、“土壤生物化学的研究近况”、“高湿嫌气纤维素分解细菌”、“根瘤菌遗传变异研究的现状”以及“目前根瘤菌研究工作的某些方面”等问题,这些报告各自就选题范围做了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论。研究报告所报导的绝大多数是我国的青年科学  相似文献   

18.
赵烨 《科学通报》1995,40(3):274-274
在南极半岛及其外围群岛地区,现代土壤中是否存在CaCO_3富集过程(或钙化过程)目前还无统一的认识.如Everett(1976年)认为南设得兰群岛土壤中的碳酸盐起源于本区的石灰岩,并非土壤钙化过程所致;Bockheim把南设得兰群岛划为亚南极荒漠带,并认为土壤钙化过程在此带较强.作为南极环境研究的薄弱环节,土壤中CaCO_3的来源及其迁移过程的研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区尚属空白.本文根据菲尔德斯半岛土壤野外调查和化验分析结果,指出了本区现代土壤中CaCO_3的来源,并讨论了土壤中CaCO_3迁移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渗透力的有效性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李勇 《科学通报》1992,37(4):366-366
研究表明,在黄土丘陵陡坡上积极建造人工植被,“拦蓄水分,就地入渗”,是提高土壤渗透能力,防治土壤侵蚀的关键措施。迄今,有关植被地上部分对土壤渗透力的影响研究甚多,但涉及地下部分根系强化土壤渗透作用的定量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以定量描述植物根系强化土壤剖面各层次渗透力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建立根系强化土壤渗透力有效性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在水土保持优良草树种的选择及其合理配置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谢建昌 《科学通报》1963,8(12):49-49
关于土壤中的镁和鎂肥的研究,自卅年代以后日益增多,对鎂的作用及鎂肥施用問題,給予了新的評价。我国有大面积的紅壤,土壤中的鈣鎂一般是比較缺乏的,关于这些土壤中镁的供应状况和镁肥的肥效問題,国內还沒有見到这方面的材料发表。因此,我們在1962年对紅壤区几种主要土壤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江西进賢进行了田間試驗,在南京进行了室內試验,本文报导的是一年来我們得到的初步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