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质量,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举措,对教学目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进行深刻思考,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评价掌控上都要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遗留下来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民族武术精神的根源。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现阶段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发展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教学传承的意义,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学生承担着复兴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佛山市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佛山传统武术时发展对策:重视“武术之城”品牌的打造,逐步实现武术产业化.设立佛山市武术文化建设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建设“佛山市武术博物馆”和让传统武术走进校园等。  相似文献   

4.
传统武术的权益保障与价值发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制度是传统武术权益保障和价值发掘之间最有效的衔接机制. 我国传统武术面临着侵权严重、无人传承等问题,其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被忽略.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厘清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现行传统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所遭遇的制度困境,并提出以"类型"为基准的著作权-商标联合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特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能够丰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中融入传统武术的必要性,传统武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然后基于高职体育教学实践提出传统武术的教学策略:优选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创新传统武术教学形式,改进传统武术评价方法,加强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以期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围绕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传统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也让人深思。该文针对当前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我国传统武术向社会化、国际化推广的基本模式,旨在为我国传统武术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五千年的人类智慧结晶中挖掘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文化精髓,给予大众文化营养,是公共图书馆在新时期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也是公共图书馆顺应潮流,完善自身发展的契机。该文从邢台市图书馆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所做出的成绩和现实困境出发,探讨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如何传承和弘扬本地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交融,原本的师徒传承、学校传承、拳谱传承、社会传承,随着社会空间环境变更而变化。传承人的缺失严重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要让传统武术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就要注重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以及对传统武术原生态技法的整体性的保护。要以传承为核心,以活态的传承人为载体,建立活态的传承人机制,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渊源以及与民族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着手,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此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扬武术文化博大的精神内涵,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对民族的自立、自强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拥有特有的人才、平台、资源和知识等特点,这使得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地方高校肩负有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该文以某校音乐学院为例,从学院顶层设计、搭建研究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引领活动、推进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等措施,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佛山嫁娶屋     
嫁娶屋是一种典型的佛山建筑,是广东地区的特殊民居形式.自清初至解放战争前期,佛山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重要商业城市,在这段时期,嫁娶屋作为专门举办婚礼的场所,大量存在于佛山.由于佛山特殊的历史背景,嫁娶屋在广东省其它地方并不普遍.作为一个任何人可以短期租用以举行婚礼的场所,嫁娶屋与当地传统婚礼空间形式联系紧密,而当地的传统婚礼空间形式受到家族传统与活跃的商业文化的影响.文中主要探讨了佛山嫁娶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武术技击能力持续弱化的现实,析缕其技击能力弱化的原因,提出消解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主要受传统文化"中庸"思想、西方文化侵入、社会环境改变、传统武术门户之见及传承中的"传不尽"等因素的影响.消解策略:破除传统鄙俗,正确认识自身;坚定文化自信,展现自身魅力;开启技击竞赛模式,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制...  相似文献   

13.
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谈传统武术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星潭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2):108-111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艳丽奇葩,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象征着饱育儒、道、墨思想的东方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和全人类的瑰宝.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着重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旨在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及职能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许海啸 《科技信息》2010,(21):I0196-I0197
传统武术的全球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从全球化的意义上思考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武术逐步成为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构建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武术认同提出基本原则和策略:“注重实用”、“兼容并包”、“和谐统一”原则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应该的向世界“正本”;并积极借鉴外国传统体育传播经验;让青少年产生认同和兴趣的师徒传承方式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不以进入“奥运会”为终极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文化是多元文化长期融合而成为一体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一方面哺育了地方文化,使得地方文化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扎根于地方文化,不断吮吸营养以完善和丰富自身。"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学术文化,这样才有中华学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苌弘、张大千、范长江作为内江传统文化的三位杰出缔造者,为内江地方文化的发展、壮大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产业既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又是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佛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佛山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潜在优势,而大力发展传统药业,扶持中药产业发展是佛山产业强市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7.
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传统武术进行整合研究可以发现:传统武术的传承,必须依据本土文化的空间,其传承力表现在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的关键,传统武术拳械、流派以及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挖掘和保护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有力保障,传统武术发源地的保护和开发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最佳文化空间,传承空间的拓展是传统武术传承的营养液。此外,制度的完善和科学的规划是确保传统武术有效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传统武术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科技信息》2009,(30):I0256-I0257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道"的载体,承载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人文伦常、兵备武略等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因素,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应使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培养民族精神,凝结民族情结,宏扬民族文化,贯彻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也越来越频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重挫折,西方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文化空间”的变更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严重的传承人缺失影响着传统武术的未来;文化自觉成为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问题的关键。另外,传统武术的传承还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本体意识、坚守意识。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得到解决与发展,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地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提炼精华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让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地方文化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韵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和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地方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策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