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雪岭矿区位于康滇地轴云南段东川矿区南缘,主要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沉积地层,浅部可见铜多金属脉状矿化沿断裂带和辉绿岩脉产出。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背景,根据物探和钻孔工程,在矿区深部发现了全隐伏的陡山沱组中的层状铜矿。铜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主要呈浸染状、网脉状、薄层状和星点状赋存于深灰色破碎状白云岩、黑色炭泥质岩和石英脉中,矿体具明显沉积及热液叠加改造特征。该铜矿与东川滥泥坪矿区所含陡山沱组铜矿相似,反映出东川矿区陡山沱组成矿作用已延续至雪岭深部。综合分析认为,雪岭深部陡山沱组和昆阳群基底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塘巴拉铅锌矿位于西伯利亚古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克兰晚古生代火山弧东部的麦兹火山-沉积盆地之中。,产于下泥盆系下统康布铁堡组中,矿体呈层状、透镜状,矿体地表沉积硫化物铁帽,矿床的成因类型为火山碎屑喷流沉积改造型。该文分析了矿区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该矿区的成矿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红山铁铜矿床整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它包括了7个矿带.大红山铁铜矿床形态明显受地层控制,矿体与呈层状、似层状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成分主要为黄铜矿和磁铁矿,还有少量的赤铁矿、铜兰、辉铜矿、辉钴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非金属矿物还有少量电气石、磷灰石等.大红山矿区的铁铜矿分布,是高度集中于某一或者某几个区域.根据火山成矿理论,它们应该受到火山机构尤其是火山口的控制,从火山口向四周扩散,矿体逐渐变薄、变贫.对于其矿床成因,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火山喷发—沉积—后期变质改造",即大红山的成矿物质在早期由火山喷溢到表面沉积,形成矿化点、带,后期经过一系列区域变质作用、热液作用改造富集成矿.对于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其归入IOCG矿床,尽管大红山地区有一些IOCG矿床特征,但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  相似文献   

4.
关于个旧锡矿床的成因,过去多数人持“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观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个旧锡矿具有多期、多源成矿,可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即印支期海底基性火山成矿系列、海底喷流成矿系列和燕山晚期花岗岩改造(叠加)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可归结为“裂谷环境—火山沉积—喷流热水沉积—花岗岩叠加改造”;在划分成矿系列的基础上,重点从矿床的微量及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方面来论证新的成矿观点。  相似文献   

5.
大红山铁铜矿床整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它包括了7个矿带.大红山铁铜矿床形态明显受地层控制,矿体与呈层状、似层状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成分主要为黄铜矿和磁铁矿,还有少量的赤铁矿、铜兰、辉铜矿、辉钴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非金属矿物还有少量电气石、磷灰石等.大红山矿区的铁铜矿分布,是高度集中于某一或者某几个区域.根据火山成矿理论,它们应该受到火山机构尤其是火山口的控制,从火山口向四周扩散,矿体逐渐变薄、变贫.对于其矿床成因,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火山喷发—沉积—后期变质改造”,即大红山的成矿物质在早期由火山喷溢到表面沉积,形成矿化点、带,后期经过一系列区域变质作用、热液作用改造富集成矿.对于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其归入IOCG矿床,尽管大红山地区有一些IOCG矿床特征,但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是南岭中段粤北中部多金属成矿区带上的重要矿床,对其次英安斑岩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地层围岩中矿化元素进行研究,并研究其微量和稀土元素、硫同位素、铅同位素、O和H和同位素、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可能的形成过程,建立该矿床的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次英安斑岩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地层围岩中矿化元素均为矿化元素的来源;矽卡岩矿体的形成受花岗闪长斑岩体岩浆作用的影响较大,似层状铜铅锌矿体主要源于当时的海底喷流热液,薄层状菱铁矿体与东岗岭组地层有成因上的联系,亦受斑岩体岩浆活动改造的影响;似层状铜铅锌矿体的形成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有关;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体的硫主要来自与斑岩体相关的深部岩浆;铅的来源较复杂,但主要源于上地壳,少量铅具深源特性;斑岩型钨钼矿体和矽卡岩型钨钼矿体的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与少量大气降水混合源;似层状铜矿体与铅锌矿体的成矿流体来源不同,薄层状菱铁矿体的成矿流体以海底喷气作用形成的热卤水为主。  相似文献   

7.
兰坪-思茅盆地区域构造及铜多金属成矿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成矿演化受控于区域构造演化,是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兰坪-思茅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关系研究,指出该区早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原特提斯-古特提开启-闭合及多陆块相互作用时期(Pz1-T2)、新特提斯的开启及盆地形成时期(T3-K)和陆内碰撞造山及盆-岭构造系统形成时期(E-Q).伴随构造演化,铜的成矿大致经历了弧后裂谷火山喷流-沉积成矿(S)→洋盆喷流-沉积成矿(Pz2)→俯冲碰撞带幔源岩浆铜镍硫化物成矿(P)→岛弧火山热液及火山沉积成矿(P-T2)→前陆盆地热水沉积成矿(T3)→红层盆地热卤水成矿(J-E)的演化过程.其中,火山喷流沉积型、铜镍硫化物型和改造型是相对重要的3种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8.
参照安徽省铜陵冬瓜山铜矿床成矿阶段流体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分别模拟了100MPa下450℃、350℃、250℃和150℃不同温度条件下黄铁矿——CuCl2盐水溶液反应过程,利用扫描电镜(SEM)、俄歇电子谱(AES)表面测试技术,观察测试了实验前后黄铁矿表面形貌特征和化学成分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反应后的黄铁矿表面化学组成均发生显变化,普遍出现约50nm厚的富铜层,450℃、250℃和150℃反应温度下的黄铁矿表面出现多种含铜硫化物的新生物相.实验结果表明黄铁矿可以作为铜富集沉淀的地球化学障,这为研究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层状铜矿成矿规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阿勒泰市塔拉特铁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拉特铁铅锌矿床产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上部,容矿岩石为中酸性变质火山碎屑岩,矿体沿走向、倾向延伸稳定,浅部矿体较薄,深部有变富、变厚趋势。主产元素铅、锌,伴生铁、银、铜等。矿体受火山喷发机构和地层层位控制,有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特征,属海相火山岩型铁铅锌矿床。根据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分析,认为该矿床下一步找矿方向主要为A4矿段及A3矿段的深部。本文提出的找矿认识,对指导该矿床下一步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论述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铜陵地区,首次发现石炭纪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的火山岩系列及与它有成因联系的黄铁矿型铜矿。从成矿理论上提出断裂拗陷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及成矿后的变化,指出了迭生成矿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为在长江中下游普查铜矿提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湘西金矿地区板溪群马底驿组发现具鲍马序列的浊积岩中含火山物质,在岩石变形变质的同时,浊积层中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至层间滑移带沉淀成矿.黄铁矿化、碳酸盐化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具有极高的综合研究价值,而杨庄组在该剖面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杨庄组在整个中、新元古界剖面中厚度不大,但其岩石类型多样且成因特殊。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碳酸盐岩、沉积凝灰岩、硅质岩和石英砂岩。碳酸盐岩以内碎屑白云岩、燧石白云岩和含砂白云岩为主。沉积凝灰岩主要为中远源的火山灰与碳酸盐灰泥混合而成,含石英团块,显斑点构造。硅质岩包括燧石和沉积石英岩,呈薄层状产出,沉积石英岩具鲕状、砾状结构。石英砂岩呈薄层出现在杨庄组上部,具双众数结构。上述岩石特征表明,研究区在中元古代蓟县纪早期的杨庄期为浅海 潮坪碳酸盐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受中远源火山物质和风携碎屑的强烈影响。杨庄期火山活动可能提供华北地区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和构造 沉积演化研究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3.
对昆阳群中采集的283块样品用热退磁法做了磁清洗处理,经精度检验,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获得的古地磁结果,探讨了昆阳群地层所代表的古地磁极性和古纬度,建立了该地区中、晚元古界古地磁视极移路径,并与华北地块及扬子地块该时期的视极移路径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其构造运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认为下昆阳亚群与长城系古纬度相近,古地磁极性及视极移路径可比,时代相当.  相似文献   

14.
攀西地区金属成矿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分析了攀西地区基底演化、裂谷叠加、峨眉火成岩省、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等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将该区金属成矿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14个成矿亚系统,即:元古宇与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铁铜成矿系统;晋宁-澄江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新元古-早古生代沉积-改造型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峨眉火成岩省成矿系统;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成矿系统。并论述了主要成矿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云南东川金沙江变质杂岩的地质背景,较详细地分析了变质杂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鉴定出钠长黑云片岩、浅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为细碧质凝灰岩,可与下元古界河口群变钠质火山岩系对比,是昆阳群地层的基底变质岩系,它的出露可能是地壳多层次伸展滑脱的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该区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火山喷发的构造环境、火山喷发旋回特征出发,结合原始岩浆来源、火山岩岩性特征、火山喷发类型等,总结了徐深气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喷发模式,分析了其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切穿基底的深大断裂在火山喷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的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 个旋回,旋回I 对应YC1III,旋回II 对应YC1II1 和YC1II2,旋回III对应小层YC1I1 和YC1I2。火山喷发以裂隙–中心式喷发为主,中心式喷发为辅。火山喷发模式控制着不同类型火山岩相的发育特征。靠近火山口的爆发相的高部位、溢流相下部亚相、顶部亚相、上部亚相、火山通道相的火山颈亚相等是有利的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7.
Stratigraphy and age of the Daohugou Bed in Ningcheng, Inner Mongoli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Recent fieldwork has extend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aohugou Bed deposits from the Daohugou Village to its several neighboring areas. The fossil-bearing Daohugou deposits uncomformably overlie complex bedrocks, and comprise three major parts. The red shales in the lower part were misidentified as belonging to the Tuchengzi Formation. Field excavation has indicated that the shales of upper part of the bed are the major fossil-bearing horizon. Due to strong tectonic activities, sediments were often folded with the sequences inverted in the region. Some newly recognized contacts between the Daohugou Bed and the volcanic rocks showed that the ignimbrite of the Tiaojishan Formation (159-164 Ma) underlies the Daohugou deposits, rather than overlying the latter as previously proposed. Thus, the age of the Daohugou deposits should be younger than the age of the ignimbrite, and thus it was incorrect to correlate the Daohugou Bed with the Middle Jurassic Jiulongshan Formation. Although biostratigraphic studies based on conchostracans and insects support a Middle Jurassic-early Late Jurassic age for the Daohugou deposits, vertebrate fossils such as Liaoxitriton, Jeholopterus and feathered maniraptorans show much resemblance to those of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other words, despite the absence of Lycoptera, a typical fish of the Jehol Biota, the Daohugou vertebrate assemblage is closer to tha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 than to any other biota. We propose that the Daohugou fossil assemblage probably represents the earliest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Jehol Biota based on both vertebrate biostratigraphy and the sedimentological and volcanic features which suggest the Daohugou deposit belongs to the same cycle of volcanism and sedimentation as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the Jehol Group.  相似文献   

18.
在西藏革吉县赛利普地区测制了多条捷嘎组剖面,详细描述了阿母弄勒捷嘎组剖面,首次将区内捷嘎组细分为两个岩性段,讨论了捷嘎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及横向变化规律.在捷嘎组内建立了一个圆笠虫生物组合带和一个腹足类生物组合带,确定捷嘎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晚期至阿尔布期.认为赛利普地区捷嘎组从早到晚空间上由北向南火山活动趋于强烈,出现了偶发火山碳酸盐台地→间歇火山碳酸盐台地→火山爆发-溢流相的空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北地块北缘陆续发现和厘定出许多中新元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各种类型的深成侵入岩体以及各种样式的构造形迹,但对其性质及构造属性认识不统一。作者在详细研究前人成果基础上,认为华北地块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经历了中元古代早期的伸展裂解、中元古代晚期的挤压汇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伸展裂解及早古生代晚期的挤压汇聚演化过程,伴随挤压汇聚有火山深成侵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质热事件的年代记录。中元古代晚期挤压汇聚事件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这一碰撞造山事件为华北地块在 Rodinia 超大陆拼合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20.
永梅坳陷带铜银矿床区域控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坳陷带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本文探讨了该成矿带中铜(伴生)银矿床的区域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重点研究了沉积环境、岩相建造、不同类型构造、火山活动及热水活动对铜银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铜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各大地构造演化时期的裂陷拉张阶段,空间上分布于相应时期形成的坳陷盆地及其有关的沉积建造中,矿床定位于同沉积断层控制的次级洼地、层间破碎带及火山构造中,成矿作用与热水活动和火山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并显示出多阶段叠加和改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