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讨论了先秦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道常无为、物无贵贱、万物一齐、以鸟养养鸟等主张的思想内涵,认为这些内容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以道家提倡的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尊重各种生命的本性,任其自然生长,不加人为地干预,这才是一种最高的伦理境界。  相似文献   

2.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教育的生态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教育理念是“生态和谐”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和借用,从生态学角度看,教育和谐就是教育生态的平衡。和谐教育具有整体效应、边缘效应、耐度定律和最适宜原则、竞争机制和协同进化等基本生态规律,和谐教育构建的生态策略首要的就是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与自然的和谐、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管理,远离价值追问直奔利益主题,使得工具理性张扬的管理系统偏离和谐的轨道而走向失衡。求真,成了这种管理的最高追求。随着以和谐为共同指向的经济、社会和文明的转型,要求管理也必须相应转到和谐的轨道上来;随着美学在管理领域的延展,要求以求真为惟一的管理转到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管理方向上来。无疑,这样的管理是基于和谐的魅力管理,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是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所谓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即美学在管理学领域以和谐为介质的自然延伸。和谐的理念、管理的智慧和美学的飘逸构成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的基本特征。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是趋利性的经济活动拥抱人文精神的结晶:求利与求美在和谐的旗帜下实现双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和谐的轨道上完成整合。  相似文献   

5.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教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包含美学思想.道家、道教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特色的完整的生态美学体系.当然,道家与道教在这方面有区别,但共同性更多.道教继承了道家生态美的主流思想,以生命为基点,对道家生态美思想进行了细化、拓展.在审美实践方面道家、道教也有贡献,其审美思维及相应的实践方式是反认识论的、直觉体验型的,他们还基于自己的生态美学观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理想生态社会的蓝图,并为此做了努力.道家、道教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审美实践卓然高妙而独具一格,能够给予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其技术主义社会一种新范式的冲击,对我们推进当代生态哲学发展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偏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生态美学研究中出现一些偏颇,在基本概念、阐释行为、实证研究和哲学品位四个方面均有"硬伤","热点"背后潜藏着危机,因而须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作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李约瑟用以说明道家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有促进作用的三个典型之一。这三个典型中 ,朱熹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最多的。朱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 ,直接渊源于沈括 ,而指导沈括作出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思想则来之于道家、道教。这促使我们深入研究朱熹在具体科学领域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本文考察了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生命科学与医学、气象科学等领域 ,指出 ,这些领域中朱熹的思想 ,与道家、道教确实有渊源关系。指导朱熹得出这些思想的道家有机论自然观 ,既对西方有影响 ,也对朱熹身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生态美学实现了对自然中心美学和人类中心美学的双重超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认为生态美并非自然界的自在之美,而是实践基础上的生成之美。马克思论证了私有制下人的感觉异化,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指出只有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对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美学思想,既不能脱离其本真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地与本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R.Feynman(1918-1988)作为本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其不仅因在量子电动力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及物理教育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为当代物理学工作者所敬佩,而且以其高超的科学美学鉴赏力和理论水平受到物理学界的广泛赞誉。本文将透过他对于对称性、守恒定律,最小作用量原理以及量子力学路经积分这些在当代物理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观念的独到领悟,展示他作为一位科学美学大师的风范及其思想对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振宁的科学美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杨振宁的科学美学思想的探析,介绍了他在自然科学美学领域内一系列系统性的精辟见解,揭示了他新颖精湛的科学方法论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开放的世界”思想是尼耳斯.玻尔国际科学合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尼耳斯.玻尔“开放的世界”思想的渊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深入分析读尼耳斯.玻尔“开放的世界”思想,从而使我们从理论上全面准确把握尼耳斯.玻尔“开放的世界”思想的范畴。充分认识“开放的世界”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给出了教育的和谐伦理指向。履行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和谐伦理使命,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现、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现、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构成了教育和谐伦理的基本内涵。一般说来,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培育和谐的心态、世态、生态和意识,以营造心和、人和、天和、思想和的和谐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持。为确保教育的和谐伦理指向,必须:确立使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和谐教育思想;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和:整合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摈弃教育产业化;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3.
道家"道法自然"观念的核心内容即是通过"法天地"而体悟其中的"自然"之道以为人类所用。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人类安身立命,二是借以救治失性的病态人类。"道法自然"的理论根据在于道家认为大自然是至善至美的,而且还认为正是体现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理性的自然精神造就了这种至善至美。"道法自然"并非机械模仿天地万物尤其是动物的某些个别的、具体的行为,而是要学习它们的不同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些共同的理性精神,也就是说,"道法自然"一定要透过现象而抓取其本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绿色消费的生态哲学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绿色消费是一个全新的消费理念。它既是时传统消费模式的反思批判,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绿色消费可持续性的生态哲学反思以及时现实格局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消费重要性的学术探讨,来更深刻地认识这一全新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和谐伦理: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向度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理应是和谐伦理。和谐伦理,就是调节自我、人我、物我之间的道德规范。“三和”——心和、人和、天和,是和谐伦理的终极指向。心和指自我身心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微观伦理基础;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中观伦理基础;天和指人与自然界万有存在之间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宏观伦理基础。实现了“三和”,方能求得人类需要和非人类需要的和谐,达致“保合太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关于"批判学派"的由来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和评论了莱伊、列宁以及作者本人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学派”--2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其代表人物是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的研究概况和主要见解,以期引起学术同行的关注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沈国舫院士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使用不准确》一文,我想从术语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供专家们讨论时参考。术语学是以术语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术语学理论认为,术语是指称某一专业学科领域内概念的语言符号。换句话说,术语背后一定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沈文引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生态”“环境”等术语的定义,这是完全正确的。它们应该看作是对这些术语的科学定义。这些定义与普通语文词典对这些词作为一般词语的解释是不完全一样的。与后者相比,科学定义应对被定义的对象提供更带有本质性的特征描述。当然,后者的解释即使不那么严密,不那么准确,也要保证在科学上是正确的。其次,术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概念系统之中,它不会孤立地存在,它的科学定义总是受其他相关概念的制约。比如:“生态学”的定义就离不开“生物”“环境”以至“生态”等概念的定义。科学的术语系统是一环扣一环按严密的层次以及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如果我们把“生态环境建设”当作一个严格的科学术语来看待,如果这一表述确实存在概念重复等问题,而且,它又“纯粹是‘国产’的,与国际上通用的术语不接轨”,那么,对这个术语词恐怕只能采取沈院士提出的第二种处理办法,即“干脆改变这个名词的称谓,顺应国际上通用的词汇”。不然,由于术语所具有的系统性特点,这一术语存在的问题,肯定会波及其他相关术语,产生连带的负面影响。如沈文所说,在国际交流的场合,对类似“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样的说法,虽经多次解释,外国专家还是不能接受。这与其说是用词习惯问题,还不如说是科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术语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在这方面,应该把科学性、标准化放在第一位考虑。这应该是术语规范与统一的一个原则。无视这一原则,轻则会造成概念混乱,妨害学术交流,重则甚至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按我的理解,沈院士的文章主要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专业领域内术语的使用问题提出来的。若按第一种办法,即“承认约定俗成的原则,对中文名不作大的改动,但要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并提出要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的认识偏差,然后寻找一组适当的外文对应词而不要硬译。”说不定会造成“名实不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还可能给以后出现的相关术语的定名埋下隐患。不过,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也应该予以考虑。术语学的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虽然首先是科学的专用语言,但术语实际上又不可能完全与日常语言隔绝。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接近”(approximasion)成了语言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当术语进入日常言语交际时,它又可能发生“非术语化”现象。这时,它就不再具有(或部分失去)原来严密的术语概念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至少是其意义不再那么严格地受术语系统的制约,与该系统的联系也随之衰减、淡化了。于是,对这类术语词的科学严密性的要求也会相应放宽。沈文中提到的黄秉维院士最早使用“生态环境”这一词语的场合,与沈院士在国际同行学者之间的交流相比,其性质就有所不同。前者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学术性交流。本来,“生态”(ecology)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其中是包括“环境”因素的。但进入日常语言之后,按《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态”一词的解释,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这与原来“生态”所指的“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还是有差别的,至少把“相互关系”笼统地解释成一种“状态”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但这是用自然语言作为释义的元语言在所难免的。其次,把各种相互关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与环境的关系,说成是“在一定环境下”也使环境因素在其中的分量弱化了。由于“生态”所包含的“环境”因素在语素上并没有体现,说不定“生态环境”的说法就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为了突出“环境”因素而说出来的。这与黄院士头脑中原来有的科学概念已经发生了某些偏离,所以,他事后拿严格的科学概念衡量又觉得这一说法不妥。术语学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的规范与标准化应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而有所区别。对那些起规定作用的文本,如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推荐术语的文件、专业辞书,以及对科学论文等具有严格学术性的文本,应该有更强制性的要求。而对另外的一般言语交际场合,一般的文本,规定只能具有某种弹性,其容许度要放宽。顺着这个思路,沈文中提到的“我国各类文献”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以便区别对待?日常言语交际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说到底,取决于一个民族总体文化科学素养水平。这个水平的提高应该成为一个长远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按照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单独一物/一人/一地/一国的和谐不可能是真正持久和谐,真正有生命力的深层和谐必然是天下/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谐,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一物/一人/一地/一国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和谐。因此,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只有化作全人类的智慧,成为全人类的世界观,世界/社会和谐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全人类的世界观,“天人合一”思想至少包涵这样一些基本内容:①“天下,非一物/一人/一地/一国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以天下观天下”;②“慎终追远”,敬畏、热爱、取法大自然,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③“和而不同”,构建饱含仁爱情怀的和谐世界/社会;④从以生存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审美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要理解和谐社会理念,必须正确地认识悖论.悖论的历史同逻辑一样久远.悖论同矛盾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关系反映.辩证逻辑是认识矛盾性关系的工具,数理逻辑则是处理悖论性关系的工具.在全球化时代,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悖论的逻辑地位的确立,为逻辑结构从完全性结构向不完全性结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