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喇嘛甸油田由于距物源近,油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油层性质与已开展的三元复合驱油试验区差异较大。为研究非均质厚油层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应用的可行性,2008年在北东块开展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阶段效果明显,油井见效早,含水下降幅度大,阶段提高采收率幅度大。从注、采井距,油、水井剖面调整情况及三元体系采油井乳化等方面对试验区阶段效果进行分析,得出认识,120m井距条件下高粘度三元体系注入顺利,油井产液量基本保持稳定,优化后的三元方案剖面调整幅度大,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强,三元体系与试验区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比例高,原油乳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二元复合驱已在胜利、大庆等油田工业化应用,但矿场上普遍采用的笼统均匀注剂方式没有考虑地层条件差异,容易造成高价化学剂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完全发挥其降水增油作用。以经济净现值为目标函数,考虑矿场注入能力及地层条件限制建立约束条件,给出二元复合驱注采优化模型,并利用最优扰动近似梯度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总注入成本恒定的条件下,通过优化调配各注入井的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段塞尺寸,油藏累积采出程度相比均匀注剂方案提高1. 23%,经济净现值提高977. 8万元。优化结果说明提出的二元复合驱注采参数优化方法能够辅助设计高效合理的二元复合驱开发方案,对提高二元复合驱开发项目的经济、技术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服传统小岩心驱油实验在宏观尺度上的局限性,制作了三层非均质性三维平板径向流物理模型,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分别开展笼统注采三元复合驱和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实验,研究驱替过程中三个层位沿主流线方向上压力分布状况、采出液粘度和界面张力变化情况以及三个层位上每一点处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注采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波及效率是影响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分层注采能够有效提高水驱阶段中渗、低渗层的波及效率;在三元复合驱开始后,驱油剂在中渗、低渗层中运移距离更远,发挥作用时间延长,基质动用程度和最终采收率大幅提高。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油田矿场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矿场火驱过程中火线预测与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过程中,火线的预测与控制是矿场动态调控的关键技术。对于各方向注采井距相等的规则面积井网,可以利用室内燃烧釜实验数据和中心井注气数据预测不同阶段的火线推进速度和扩展半径;对于各方向注采井距不等的不规则井网,可以利用室内燃烧釜实验数据和生产井产气数据预测火线扩展半径,同时,这种预测方法也可以作为矿场火驱试验中调控火线的理论依据。矿场试验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对生产井采取"控"、"关"、"引"等措施,控制不同部位生产井的阶段累积产气量,从而控制火线沿不同方向的推进速度,最终使火线形成预期形状。  相似文献   

5.
应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注采耦合在气驱中的作用机理和开发规律。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明晰了CO_2驱注采耦合扩大波及的主要机理是溶解扩散与弹性膨胀,其避免了注采井间流线直接沟通,消除了注采井间的高压差条带,使得注采井控制区域压力均匀上升,CO_2均匀扩散,从而边角区的油更容易得到动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CO_2驱注采耦合的技术界限,初期耦合、高压力保持水平、短注长采是最优开发模式,可提高目标区块采收率约6.3%。研究结果可为注采耦合技术应用于气驱矿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稠油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稠油老油田注蒸汽开采的效果,通过对制约稠油热采中后期热采效果关键因素的分析,应用了通过提高驱动能量、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来提高注蒸汽开采效果的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该技术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表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率可提高16.5%.至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稠油油田矿场应用170多口井,有效率84.6%,吞吐井的采收率可提高7%~13%,汽驱井组的采收率可提高12%.稠油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为河南稠油油田开发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确保稳产上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齐 《科技资讯》2012,(25):76-76
大庆油田从2007年就在树101开展特低渗透扶杨油层CO2驱油技术研究和矿场试验,通过五年的开发试验,CO2驱油在榆树林油田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在树101先期的开发过程中,气窜是影响注CO2驱油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合理控制气窜,结合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特点,本文设计了五种不同的周期采油方式,分别为连续采油、采20天关10天、采4个月关1个月,注3个月关1个月-正对、注3个月关1个月-交错,通过绘制这五种周期采油方式气油比和换油率2012年至2026年的预测对比曲线,进行数值模拟,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分析,推荐采油井采20天关10天的周期采油方式。  相似文献   

8.
季迎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3):176-179,183
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才能有效开发油田。而技术极限井距一般小于经济合理井距,甚至小于经济极限井距。分析认为,国外特低渗透C油田原来井距为400 m的反七点井网不能建立有效驱替,是注水效果差的直接原因。通过技术极限井距和经济极限井距,论述注水经济开发的有效厚度下限。根据不同区域油层分布情况,采用不同的注采井网调整方法和储层改造对策。结果表明菱形反五点差异化井网加密调整方法适用于国外此类油藏注水开发,实现了该类特低渗透油田的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孤南 1 31断块油藏的采收率 ,在加强油藏精细研究、深化油藏认识、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应用复合解堵工艺、水力割缝技术、完善注采井网、优化生产参数等进行调整挖潜 .经矿场实验后 ,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采收率由 2 4 .8%提高到 2 9.0 % .该油田的成功经验对类似油田的后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平面非均质性对聚驱及二元驱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面积波及系数,从而间接影响油田采收率。进行平面非均质性对驱油效果的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田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油田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根据陆上某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制作内置微电极物理模型,设计了注入井平行渗透率条带、垂直渗透率条带等七种井网模式进行聚驱及二元驱实验;研究注入井位于低、中、高渗透率聚驱及二元驱的驱替差异,明确平面非均质性对聚驱及二元驱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驱效果好的方案,二元驱结束时效果也好,最终采收率也较高。其中注采井与沉积相带成90°角且注入井位于高渗带时二元驱最终采收率最高;注采井与沉积相带平行且注入井位于中、高渗带时低渗带剩余油较多;注采井与沉积相带成45°角时低渗带剩余油较多;注采井与沉积相带成90°角时,无明显的剩余油富集区;无论何种布井方式,位于注入端的沉积相带的驱油效率均比远离注入端的沉积相带高,至二元驱结束时,近注入井地带剩余油基本全部被驱替出来。  相似文献   

11.
红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依靠常规方法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越来越大,利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可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又具有较高粘度,既提高驱油效率又能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根据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了一种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该体系与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原油形成的界面张力可达到10-3 mN/m,该体系为1.5%A+0.06%S+0.2%P+0.2%N;其主要指标为界面张力(3~7)×10-3 mN/m,粘度μ>20 mPa·s。另外,通过室内岩心流动实验证实:室内天然岩芯驱油效率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北二西区块进行的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是我国首个使用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为主段塞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工业化大规模矿场注采试验,对该采出液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油水分离后的所谓透明游离水具有溶油活性,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是一种以低浓度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的微乳液。实验揭示了这种O/W型乳状液的基本组成和微观结构,分析了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理,为严重乳化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油水分离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元驱后地层中仍存在大量剩余油,明确剩余油类型及数量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CT)及图像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水驱后、弱碱三元驱后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各种类型的微观剩余油。结果表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类型为簇状、柱状、盲端状;弱碱三元驱对水驱后各类剩余油均有不同程度的驱替作用,对簇状剩余油驱替效果最好;盲端状剩余油饱和度在三元驱后有小幅度升高。弱碱三元驱后剩余油形态与水驱后一致,簇状剩余油占比最高,需要进一步动用该类剩余油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延缓交联聚合物深度调驱技术在靖安油田长6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延缓交联聚合物深度调驱技术在靖安油田长6油藏柳135-1等3口井开展交联聚合物驱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为有效提高存在裂缝带或者大孔道区域的注水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技术将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低碱ASP三元复合驱技术的适用界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的油层条件 ,利用渗透率变异系数为 0 .72的三层非均质模型进行了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系统地研究了碱及聚合物浓度对ASP驱采收率的影响 ,并利用加隔层模型和合注分采方式 ,研究了碱浓度对启动中、低渗透层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碱ASP驱在提高体系粘度的同时也造成界面张力升高 ,因而有其适用界限。在给定的非均质油层条件下 ,ASP驱存在一个临界粘度 ,只有达到临界粘度后 ,采收率才随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升高 ,即界面张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充分扩大波及体积。若为追求高粘度而过于降低碱量或取消碱 ,也会因洗油效率下降而影响采收率。低碱ASP驱可以保证体系足够的粘度 ,更有效地启动中、低渗透层 ,即使界面张力仅达到1 0 - 2 mN/m ,也可获得满意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6.
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入方案优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国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6):1397-1399,1402
首先进行三元复合驱室内岩心实验,对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驱油效果进行评价,然后用Petrel软件建立试验区相控地质模型,应用CMG软件中的STARS模块,对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不同段塞组合注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三类油层室内岩心驱油实验研究表明,天然岩心中水驱最终采收率为45.32%,进行三元段塞组合驱油最终采收率较水驱提高了12.48%,三类油层比一、二类油层更为均质,更适合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要机理的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4种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方案中,方案5的最终采收率为52.67%,最终采收率比不加密井网水驱开发提高了13.94%,比加密井网水驱开发提高了9.79%,综合含水率下降了9%左右,确定方案5为最佳的注入段塞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7.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河滩油区注聚驱后,开展改性天然羧酸盐/缓冲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研究。先对改性天然羧酸盐SDCM-2的界面活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通过室内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水驱、聚驱、缓冲碱ASP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当复碱质量分数为1.5%(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质量比为1:1),SDCM-2质量分数仅为0.1%时油水界面张力就能达到超低; 在注聚驱后, 缓冲碱ASP复合驱室内驱油效率为18%OOIP;最后开展可视化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直接观察了流体在孔隙介质内的流动形态。实验结果为:ASP体系进入模型中,能够使注聚后束缚残余油重新启动,使油块变形、拉细,通过毛细管喉道,渐渐形成油墙向出口处运移。表明缓冲碱ASP复合驱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从而使驱油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该方法是注聚后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斯坦CB油田具有埋藏浅、胶结疏松、地下原油黏度大、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高孔高渗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地层非均质性加剧、注水波及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开发效果亟待改善。开展聚合物驱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优选适合CB油田特征的抗盐聚合物体系,实现封堵高渗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波及体积,达到深度调驱、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在油田4个井组应用聚合物复合弱凝胶实施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复合弱凝胶有较强的适应性,注聚施工后井组平均日产油量增加了21. 7 t,平均含水下降了7. 7%,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累计增油超过2×104t。建议在该油田针对不同区块的地质油藏特点精选注聚井组,通过推广应用逐步扩大注聚规模、形成集中效应,不断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大庆油田室内配方和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软件(GCOMP)三元复合驱(ASP)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优化设计了北一区断西矿场试验的最佳注入程序及段塞大小。结果表明:提高ASP体系粘度、增注低浓度表面活性剂ASP副段塞、采用聚合物前置段塞和聚合物梯度式后续段塞的优化,采收率(OOIP)比未优化时的20%OOIP提高到30%OOIP。说明,大庆油田应高度重视ASP驱的注入方式和段塞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ASP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