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子长诗的创作在核心意象上有一个从"水"到"太阳"的转变.背后是诗歌情调和诗歌境界的变化.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导致诗人旧我的灭亡,新我的重生.基于对生命的沉思,海子的长诗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他的诗学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现象对中国诗坛的启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对"归来诗人"这一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做了界定及分析,并从当代文学的宏观方面对"归来诗人"的文学身份进行了再确认.  相似文献   

3.
谢榛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有独立思想且有重要影响的诗人、诗论家.他认为"浑"作为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具有内涵丰富、多层次的理论范畴.他重视浑然,认为浑然是一种诗歌由"精"而入"工"至"工而浑"的"造物"之境,是和自然之美相似,但又充满了诗人主体的能动意识的自然之境.在理论的建构上,他将"气"和"浑"联系起来,以"气"论诗和以"浑"论诗,堪为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诗人痖弦的诗歌里,诗人利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呈现了生活与生命中多样的“痛苦”,而这“痛苦”的背后有着精神荒芜、信仰丧失、文明冲突等深层的原因。通过诗人探寻“痛苦”的心路历程,可以窥见诗人自己的人生指向。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杰出的诗人,在他创作的诗词中频频出现的"白雪"、"寒秋"、"昆仑"、"长江"和"大海"等物象是他领袖气魄与诗人情怀的艺术显现和理想寄托.考察这几个审美物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他政治家和诗人矛盾的人生现象,揭示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感受他灼热的生命光华,进而走进他独特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7.
"深度意象派"的代表诗人罗伯特·勃莱,试图坦诚探究人们心灵的惶惑和疑虑,把握住生命与灵魂的诗意.他以个人的孤独、隐居方式,把美国中西部的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带入到诗歌中,为了实现自己"深入情感"的诗歌理念,以理性而非煽情的笔调深入到所描述事物的本质层面,带给读者沉潜、冥思的冷意.这个"冷",是读者深入到诗歌的入口.  相似文献   

8.
蓝蓝是一位年轻且具影响力的诗人.早期诗风以简洁、冲淡、清新、淳朴称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诗风变得深沉而厚重,现实感明显增强,在其变换的诗风背后始终存在着诚挚的平民意识.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平民美学风格的构建,或是以感恩的姿态描摹世间生活的百态,或是以出水芙蓉般的笔触追寻平民的生存和生命的价值,抑或对平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欣然接受等.这些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探寻诗人及诗歌内在的价值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从琐屑下手"的文章作法是针对我们的文章传统而提出来的.我们的文章传统一心载道翼教,却不屑于记录自然与人生的各方面.这样的文章传统不仅忽略了平常人的感情,而且,承袭这一传统的中国读书人逐渐丧失了面对现实的能力.从这样的思想背景出发,那么周作人"从琐屑下手"的文章作法,就不仅仅是趣味与常识的问题,而牵涉到对平常人的生命和感情的呵护,亦即对"真实的生命"的呵护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给予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褒扬,是因诗人中后期的创作。如今看来.诗人早期创作的四首叙事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它们包蕴的诗人生命意识的清醒姿态,诗人的“家园”意识,以及诗人在生命荒原中“无家可归”的惶惑和“寻家无着”的焦灼,无不使之带上了一种超越时代思想情绪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是其心灵轨迹的生动反映和形象写照.概而言之,可分为"理想鸟"、"孤独鸟"和"自由鸟"三类.他们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对孤独与压抑的感伤,对自由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向往.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蔷薇园》是中古波斯诗人萨迪的代表作品,它通过散文诗的形式体现了诗人对真理的无限渴望,对善良品行的高度颂扬,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而伊斯兰哲学家沙比对生命的体验也正在于此,他认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最高追求。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蔷薇园》中的伊斯兰生命哲学作以梳理和认识,揭示了伊斯兰生命哲学的"真"、"善"、"美",并力图挖掘作品蕴含的审美意识,从中透视萨迪《蔷薇园》与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午夜"是加拿大诗人阿奇伯尔德?兰普曼(1861~1899)的一首早期作品。他是四位"联邦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数是描写景物的。虽然他酷爱大自然,但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过多地参与户外活动。所以在诗中,他经常以安静沉思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只是纯粹地描写事物而不加任何评价。本文主要是从诗人选词、用韵、结构安排、气氛渲染等方面对"午夜"这首诗做了尝试性的分析。从这首诗中,我们认识到了大自然令人敬畏的一面:粗野、桀骜不驯和未知。正因为如此,那神秘之音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4.
"三关"说是晚清著名学者、诗人沈曾植的主要诗学观点."三关"说,可以析分为两个层面论说一是诗玄结合、突破诗话的传统,主张通经学、玄学、理学及佛学精华以入诗,拓展诗境;一是因诗见道、提升儒家的传统诗观,基于儒家的人文精神,表达深沉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生命意识.这两个层面先后相连,使诗成为可通玄亦可见道、具有形上之思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16.
《三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赋予了女性应对生态危机的隐喻书写.在自然和生命秩序中,女性处于守成和家园的地位.女性由稳定的"在家"走向漂泊的"在场",隐喻了生态危机的多重性和严重性.小说中人类生存由女性选择,女性关于"在家"和"在场"的抉择悖论体现了各自的规定性.依存"在场"的生命本性,坚守"在家"的约束、爱与责任."在...  相似文献   

17.
杨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就杨牧少年罹难失学,青年流浪新疆,中年崛起诗坛的不平凡经历,总结并解析包括"政治现象"、"文化教育现象"、"诗人自我超越现象"、"文人当官现象"等在内的杨牧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元代初期,文人思想动荡,处境尴尬.作为元初北方文人的典型代表,刘因76首"和陶诗",以其丰富的含蕴,揭示了诗人在那个特殊时期内心的矛盾、无奈的选择,及其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拟从诗人的济世之志、退隐之因、山居之乐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的诗歌充满了生命的哲思,<白螺壳>通过对螺壳的描述,深度阐释了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思考.人生中的一切物累都是空华,只有"出脱空华",才能到达生命的本真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朱熹作诗喜用"空"字,在其诗作中对"空"字的援用达到两百余首之多,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空"字独特的理解与体悟.结合朱熹的个人经历和人生遭遇来看,其诗中"空"字有以下含义:一是诗人酷爱寻幽探奇,在游山玩水中造自然之境,抒眷眷山水心;二是其早期曾一度沉迷佛禅,后渐觉佛老之空无,遂借"空"字批判佛老之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