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论证两种《算学报》的各自特色和数学史意义。方法运用文献考证方法。结果对中国近代两种最早的同名数学刊物《算学报》进行分析、比较,侧重考察其刊物性质,及其与现代期刊的区别。结论认为这两种《算学报》都还属于丛刊的性质,且各自都有其鲜明的刊物特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57至1959年间《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载论的研究,理清了20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数学研究的基本线索。认为杨永芳的点集拓扑研究、刘亦珩的微分几何研究、刘书琴的复变函数研究,代表了50年代西北大学数学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并认为这些成就代表了整个西北地区数学研究的水平,而《西北大学学报》亦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高的学术论坛之一。 相似文献
3.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5):618-623
为廓清《西北大学学报》的源流,对《学丛》在1914年停刊以后,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校办学术期刊作了全面考察。结论认为《西北大学周刊》、《西安中山大学日刊》、《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国立西北大学校刊》等,标志着《西北大学学报》的赓续;《西大学报》、《西北学报》、《西北月刊》、《西北学术》等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创办标志着学报的演变。其中以《西北学术》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西北大学学报》与其前身刊物,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关注科学史研究,报道了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自1945年以来3次访问西北大学,中国科学史学科开拓者李俨对中算史的研究等,复自1980年起固定开设科学史专栏,发表了张伯声、杨钟健、秦元勋、李政道、丁肇中、王选、丘成桐、吴文俊、何炳郁、华觉明、李迪、李继闵、曲安京等著名科学家的700余篇科学史论文。重点对数理天文学史、医学史、地学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期刊史等作了分析,认为学报对于西北大学科学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Z1)
为廓清《西北大学学报》的源流,对《学丛》在1914年停刊以后,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校办学术期刊作了全面考察。结论认为《西北大学周刊》、《西安中山大学日刊》、《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国立西北大学校刊》等,标志着《西北大学学报》的赓续;《西大学报》、《西北学报》、《西北月刊》、《西北学术》等文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创办标志着学报的演变。其中以《西北学术》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46-151
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起步,我国最早的专业数学期刊也随之诞生,通过对3种最早的同名数学期刊——《算学报》的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认为:这3种《算学报》的内容较为浅显,并不能代表当时的数学学术水平,但是,其"中西交融"的办刊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期刊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体的出现,对近现代数学教育及普及有着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编写《中国数学史教程》的指导思想和选编原则,指出它具有简单中国数学史发展的总进程与介绍重要数学著作、阐述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方法与对比近代的符号算法、突出师范的教养性与教育性、重视理论性与趣味性、重视数学史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等相结合的特点,说明了使用本教程所需要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8.
冯立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
郭书春1964年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新建设》杂志社任编辑,1965年调入同属学部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数学史研究,但真正搞数学史研究是在“文革”结束之后.1978年,在梅荣照先生的建议下,郭书春选择了研究刘徽方向.郭书春从原著的一字一句开始认真研读,三十多年耕耘不止,在《九章算术》和刘徽注以及《算术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为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郭书春先生目前还在从事其他数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工作,这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考证和调研,对《西北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与地位、学术贡献与深远影响,以及管理与成就作了全面研究,并将其历史划分为晚清民初的酝酿和初创期(1903—1929)、抗日战争前后的艰难维持期(1930—1949)、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期(1950—1999)、21世纪以来纸-网互补的跨越式发展期(2000至今)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西北大学学报》:构筑了旧中国西北地区罕见的最高学术论坛,物化了学术立校的理念,成为传承周秦汉唐文明和创建西北新文化的渊薮;是西北大学的百年史册,反映了西北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历史档案中最宝贵的珍藏;是西北大学学科生成的孵化器,也是学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今后,《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将进一步以信息化建设带动编辑部的科学化管理,强化期刊特色,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不懈地提高学报学术质量,不断扩大在国际范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1957年至1959年间《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载论的研究,理清了20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化学研究的基本线索。方法 采用献考证及科学史方法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 认为岳劫恒的络合物光学研究、陈运生等的物理化学研究、方乘的发酵化学研究、沈石年的分析化学研究、孙聚昌的结构化学研究,代表了50年代西北大学化学学科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结论 这些成就奠定了西北大学化学学科的基础,也形成了最基本的研究方向、方法,以及学术氛围、学术研究队伍,并代表了西北地区化学研究的基本水平,而《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当时西北地区最高的学术论坛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32年,清华大学增设电机、机械两系,加上原有的土木系,一并组成工学院。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工科博士、硕士组成了最初的教授阵容,他们把致力于学术的理念融入到工学院初创时期的学科建设、研究活动以及学术共同体的组建等各方面。通过对清华大学工学院初创时期各方面史料的考察,可以看到:与以往那些依附于行业发展的工科教育相比,清华大学工学院进行的工科教育在继续技术的实用性价值的同时,带有了学术化的特征,由此近代工程技术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黄云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169-172
目的探讨数学史、数学教育与数学发展三者之间关系和发展规律。方法文献考证与理论分析。结果“算经十书”既标志着中国数学的诞生和发展,又是历经2 000年的数学教育教材;要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则必须将原生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数学;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数学教育的原始动力。结论数学是一种文化,教育是一种传承,数学教育随数学的产生而产生,数学教育因教育数学的发展而更快的发展;数学发展史、教育数学对数学教育表现为密切的关联和互相促动。 相似文献
13.
14.
15.
郭金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604-609
清华大学早期的数学系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数学教育与数学研究机构.抗战之后,在清华大学学生大增的情况下,该系由于系主任杨武之与华罗庚、陈省身等一批骨干教师的缺席,陷入了无人主持系务和师资极度匮乏的双重困境.为使数学系走出困境,梅贻琦、叶企孙、赵访熊和段学复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追溯这段史事的同时,呈现了抗战后清华大学数学系所遭受的挫折与逐步复苏的历程,反映了国共两党内战时期激烈动荡的时局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对中国数学事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强才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9-136
清华国学院存在的四年内,先后为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宣恪和讲师李济等人聘请赵万里、梁廷灿、蒋善国、章昭煌、王庸、余求梁、浦江清等为助教。他们进入国学院后,一方面负责为导师检阅书籍、准备授课、抄写文稿等,另一方面也得到各位导师的指点,继续深造学业,兼具“工作助理”与“私锻弟子”的双重身份,传承清华国学院的学术薪火,在日后亦多有建树。清华国学院助教聘用机制的成功,为今天大学的助教配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湖大学报)是由湖北大学生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75年创刊,对应于湖北大学的发展历史,湖大学报的发展按时间顺序分为两大时期,武汉师范学院时期(1975-1984年)和湖北大学时期(1985-2001年),前一时期包括《武师科技》创刊阶段和《《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长阶段,后一时期发为初具规模的湖大学报、深化改革的湖大学报以及全面发展的湖大学报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学报史料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回纳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