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青海花土沟油田分离出两株高效原油降解混合菌bios2-1,bios2-2,经细菌的生理生化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发现bios2-1与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hts agri)的相似性为99%,bios2-2与短芽孢杆菌属中的Brevibacilluslevickii的相似性为95%,认为是短芽孢杆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当以花土沟原油为惟一碳源时,培养7 d后,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率可达70%左右.气相色谱和族组分分析表明,混合菌作用后,原油的轻质组分含量明显增加,重质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同时原油的粘度也降低了30.26%,凝固点降低了7.5℃.  相似文献   

2.
从30个土样中筛选出3株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它们为DCH-16,DCH-19和DCH-20,7天后原油降解率分别为75.6%,80.3%和73.2%.经鉴定,分别是脂肪酸芽孢杆菌属Alicycolobacillus,芽孢肠状杆菌属Sporomaculum和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将此3株高效降解原油菌在原油培养基中进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混合菌原油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将混合菌株(DCH-19 DCH-20)用于处理原油时,原油降解率达89.1%;用于胜华炼油厂废水处理时,原油降解率为80.2%,表明该混合菌株有较好的降解原油能力.  相似文献   

3.
何延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3):6697-6704
2001年大庆油田杏四~六面积北部开始聚驱,油水样品选自该区两口试验井,通过对两种不同激活配方培养20 d后的培养液评价得到:微生物在②号原油降解样品激活体系中的生长情况较好,20 d后菌浓可以达到108,排油圈在7 d后达到最大17 cm;微生物菌群分布结构较所加入水样的分布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部分非优势菌被激活;其中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油杆菌属(Petrobacter)、拟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都在采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的四组分变化明显,其中饱和烃由原始样品的63.11%增加到66.27%,沥青质由4.57%下降为2.81%;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数据显示:原油经微生物降解后主峰碳由C21变为C23,①原油降解样品的Pr/Ph值由原始的1.062增加为1.156,且随生物降解作用的进行,Pr/nC17和Ph/nC18值均不断增大,大庆原油的∑nC21-/∑nC22+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②原油降解样由原始的0.915下降为0.685;大庆原油中萘系列化合物和菲系列化合物含量占到了芳烃化合物含量的80%以上,菲系列化合物的含量达到52.71%,"三芴"系列化合物的含量为11.28%,艹屈系列和联苯系列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3.76%和0.59%,其他芳烃化合物的总含量为4.34%;在微生物作用下多环芳烃中支链的甲基很容易被降解。  相似文献   

4.
混合菌群对原油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本研究室保藏的菌种中筛选到一组处理油田污水的混合菌群,经鉴定该菌群由N1、N2(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N3(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N4(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N5(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 sp.),N6(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sp.)组成,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了各组成菌在降解原油中的作用和效果,证实N5和N6是关键菌株,N1-N4菌株起辅助作用,它们的协同作用使混合菌群得以高效降解目标原油。  相似文献   

5.
为强化油田污水的生化处理效果,从胜利油田采出液中筛选出3株高温烃降解菌,分别编号为JQ-1、JQ-2、JQ-3,初步鉴定JQ-1、JQ-2为芽孢杆菌属,JQ-3为不动杆菌属,其原油降解率分别为48%、55%、46%。将3株菌混合,其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好于单株菌,其降解率可达到70%以上,混合菌降解原油的适宜条件分别是温度为45~55℃、pH值为5.5~6.5、矿化度12000~18000mg/L。在室内模拟现场条件进行污水生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含油量为40mg/L左右的油田污水经过8h处理后含油量在2mg/L以下,同时能有效的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该混合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含油污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为油田污水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菌株HBS-4是从油藏分离的1株芽孢杆菌,该菌株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脂肽和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25.6 mN/m.在细菌与原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分散、乳化原油的作用,而且有协助细菌代谢原油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pH值5~12之间保持稳定,当pH值小于5时,会逐渐失活,所以控制发酵液的pH值,有利于细菌对原油的降解.原油与细菌作用12 d后,原油的沥青质和芳烃组分被转化和降解, 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2.89%和17.39%,原油的饱和烃∑C21/∑C22 比值由开始的0.39升为1.36, 长链的饱和烃被降解为短链的饱和烃.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及促进白腐真菌原油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含油废水中分离到3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能乳化原油的菌株,采用油膜扩散法测其乳化能力,筛选原油乳化较好的菌株并预处理原油,再接种白腐真菌降解原油.结果表明筛选的3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sh7、zsh10、zsh11)发酵液使油膜空斑直径均大于19 cm.分别接种3株菌株和白腐真菌,在7天内可显著提高白腐真菌对原油的降解率,从71%分别提高到90%、93%、954%.经鉴定3株菌株分别为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 sp) 、芽孢杆菌属(Bacullus sp  相似文献   

8.
注采水样微生物群落与高凝原油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凝油藏开发过程中,原油易在孔隙中析蜡、发生胶质和沥青质沉积等。研究不同水驱环境中内源微生物群落及其与高凝油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河南魏岗油田高凝油藏产出水样为研究对象,优选最佳激活体系;通过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考察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情况,研究激活前后内源微生物的群落变化以及原油组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注采水样中微生物群落差异明显,内源微生物被激活后优势菌为芽胞杆菌(Bacillus sp)和梭菌(Clostridium ultunense)等,原油乳化分散等级最高可达5级,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最高为12.51%;凝点最多降低5℃,蜡含量降低3.95%以上,同时多环芳烃萘、菲及其同系物等降解较为明显;不同水驱环境中内源微生物在驱油、原油降解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嗜热耐盐烃降解菌Geobacillus sp.WJ-2降解原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液蜡为唯一碳源,从大庆油田龙虎泡区块采油污水样中分离到一株高效嗜热耐盐的兼性烃降解菌WJ-2,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p..在有氧或者厌氧条件下,该菌均在45~75℃和0~10% NaCl溶液中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温度为65℃,最适盐的质量分数为3.0%;该菌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并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7d,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在好氧条件和厌氧条件下分别为19.89 g/L和11.69 g/L.薄层层析和显色反应表明WJ-2产出的表面活性剂组成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不相同.经GC气相色谱和族组分柱层析对菌株WJ-2在好氧和厌氧降解下原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在好氧下优先降解较轻组分,在厌氧条件下优先降解重质组分,原油黏度分别降低71.57%和77.45%,凝固点分别降低5℃和8℃.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该菌可在一次水驱基础上分别进一步提高采收率6.96%和6.42%,可有效应用于高温高盐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  相似文献   

10.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初步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含油污水中分离得到5株能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P1、P2、P3、P4、P5). 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菌株进行鉴定,P1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P2为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P3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4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5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 对这5株菌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1、P2、P3、P4、P5在水样pH分别为9、7、8、8、8时,出现最大降解率,在10 g/L原油培养基中培养7 d分别能降解50.20%、55.59%、61.90%、55.66%和55.95%的原油. 接种量、盐度、通氧量、温度、油质量浓度、营养盐对石油的降解率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残油组分的GC-MS分析,确定各菌对C7~C17的直链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