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杰  陈小波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1):31-33,41
唐代是小说发展的重要转轨时期,女性形象的塑造也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前期的形象单薄,且以弱女子为主,中后期形象较丰满。其中,中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情女子,后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侠女子。造成这一嬗变的原因,既有小说这种文体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有社会生活及士人心态发生变化这一深层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名著,随着它的出版,也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陶瓷作品。尤其红楼女子形象更是成为历代陶瓷艺术家们笔下不断的追求。这些仕女图纹装饰生动准确地反映了红楼女子形象的悲欢离合,一个个美妙绝伦的红楼仕女,一件件气韵鲜活的仕女瓷画,使《红楼梦》这部经典悲剧故事在陶瓷艺术世界中大放异彩、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3.
秦观与贺铸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们二者的词中都出现了不少女性形象,但他们笔下的女性是既有类似又有差别的。秦观笔下的女子歌姬较多,形象多是美丽而哀愁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观的身世遭遇和心态;而贺铸笔下的歌姬显得华美而空洞。秦观笔下的民间女子形象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也有情有性,个性十足;贺铸笔下的民间女子更是形象丰富,血肉丰满。二者笔下还出现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女子形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向《列女传》塑造了一系列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诸如教子有方、匡夫以道的贤妻良母;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爱国女子;仁智聪慧、能言善辩的才智女子等,极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妇女形象的画廊,从而有力驳斥了"列女"是谓"烈女"的无稽之论。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的妇女诗主要描写了三种女性:宫女、贵族妇女、民间女子。宫女诗多表现望君幸临和羡艳受宠的情绪;贵族妇女诗概括了女子的现实命运;民间女子诗多表现自由、欢快的感受。场景描写、民歌艺术是王昌龄塑造妇女形象的主要手段。王昌龄大致以宫女诗寄寓个人情怀,以贵族妇女诗传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民间女子诗表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柳儿”是普契尼在其未竞的“天鹅之歌”——歌剧《图兰朵》中成功塑造的歌剧形象,也是闻名世界的经典歌剧形象之一。《图兰朵》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对歌剧形象的塑造,完成了柳儿歌剧人物从卑微的柔弱女子上升为生动、鲜明、感人的歌剧形象,赋予了歌剧作品长久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使该歌剧作品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对女子参加力量训练的价值与效果有传统的误解,认为参加力量训练会给女子带来若干副作用,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错误概念。一项进行得恰当的一力量训练可使女子体型更美。同时,参加力量训练为女子获得更吸引人的体格提供一个极好的途径,而练出一个更合比例的身体可以提高女子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此外,全面地提高女子的力量水平可以减少许多伤害事故。  相似文献   

8.
蛇在古老的日本神话中是能为百姓带来雨水、远离干旱的水神,但进入平安时代以后,由于佛教盛行的关系,蛇开始多了一重身份,它转为痴念执着的男僧人、深陷情关的女子化身;另外,由于蛇的头部形状与男根相似,故蛇被认为是男根的象征,又因其欲与女子结婚,故又被看成男性;除此之外,蛇坚韧且让人毛骨悚然的生命力赋予了它不死且有咒力的邪恶形象。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西施都是作为美女或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不同的人因从不同的立场来审视西施,所以对西施的形象也有了不同的认识。现对《浣纱记》中西施的形象进行分析,从一位普通女子的角度来探索其凡人魅力与英雄气质。  相似文献   

10.
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源氏物语》中的男性形象系列、兼论《源氏物语》与《长恨歌》(上)陶力如果说,日本中古著名女作家紫式部在她的长篇巨制《源氏物语》中是通过对众多受难女子形象的刻划、从两位关系的角度否定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的,那么,在她涉笔作为贵族...  相似文献   

11.
林彬 《南昌高专学报》2002,17(3):28-30,3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画家不满足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不局限于就画论画,为画而画;追求传神。在仕女画的绘画作品中具体体现了三个特点:端庄娴静的德行美;潇洒飘逸的浪漫美;简约传神的形态美。  相似文献   

12.
向悦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20-23
鲜花与少女,都是浸润了蒲松龄浓郁情思的意象。人与花同时引发的情感链接,能构成生动的画面,营造出诗意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对花情有独钟,其拈花的形象,无不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而《聊斋志异》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往往以花为信物来暗示、表白、深化,荡漾着诗化的美感。《聊斋志异》中许多精彩的细节成为不朽的经典,花在其中所起的道具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元稹,中唐著名的诗人,有"才子"之称。元稹是位多产作家,其诗歌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上的各种人:君主、官员、耕夫、女性等。他诗歌中的女性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有与元稹朝夕相处的妻妾,有美貌多才的歌姬舞女,有幽居深宫的妃嫔宫女,也有辛劳生活的普通女子,同时还有不忘红尘的女道士,这些女性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形象鲜明。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词以语言美见胜,其词独特的语言美表现为:含蓄深沉,情藏言外;清新妍丽,剥锈除斑;一字点睛,生动传神;圆熟和谐,严守词律.她之所以具有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主要来源于其文人家庭的书香熏染和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带有古典美感的女子,这些女子或美丽,或精明,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人显得那么的悲惨和凄凉,她们在人生旅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由最初女性意识觉醒到抗争再到最终不得不面对虚伪婚姻,演绎了完整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语言优美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他的整合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与《哈姆莱特》在中西方戏剧史上分别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两位年轻美丽的女子杜丽娘与奥菲利娅深得后人的喜爱,在了解之同情的原则下,从她们的性格特征、爱情观和所处的时代等入手,比较她们的异同,并深入探讨促使她们不同命运走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文本的核心意向不是情,而是自由。贾宝玉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恶劝和意淫人格,无不体现任性自适、洒脱自由的精神意蕴。同时作者将人性自由的渴望寄墨于大观园诸芳。曹雪芹的自由观具有独特、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决不是此前任何文人学士的自由观的翻版。受制于时代和所属阶级,他所倡导的只能是有限自由。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者出身的张承志以其深厚的创作实力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其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 :辽远而开阔的艺术视野 ,痛苦而坚忍的主人公形象 ,酣畅淋漓的心理剖白 ,醇美浓烈的诗意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