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深入实地调研、定点观察、走访农户的基础上,对湖北省仙桃市的农民分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分化问题进行了实地研究。认为农民分化的因素有五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土地减少和大量富余劳动力产生,农民增收困难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农民子女通过受教育改变自身家庭生活状况的愿望。认为农民分化是农民职业多元化、农民文化观念多元化、农村社会规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职业分化实际上就是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农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得水族农民的职业选择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通过对广西南丹县龙马庄水族农民职业分化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民职业分化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庆市25个区县334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Probit回归结果表明: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参保的影响最显著;家庭耕地面积、村庄离城镇的距离对参保有显著影响,耕地面积越多参保率越高,村庄离城镇的距离越远参保率越高;邻居的参保行为会对农民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农民有参加其他保险则对其参加新农保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1年中西部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对影响跨区内资在中西部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因素、地区创新能力和内资流入规模正相关,劳动力成本和内资流入规模负相关.就中部而言,创新能力因素对跨区内资的区域分布有显著正向作用,对西部来说,集聚效应因素、地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水平和政府效率因素对引入内资规模均有较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农民自身因素对采用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四川820户农家近7年采用创新的情况调查表明:农民户主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兼职影响家庭对创新的采用;家庭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有无人外出打工和家庭第一收入来源也影响对创新的采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自我分化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重庆地区高职院校中选取427名高职大学生,采用自我分化问卷、高职大学生就业焦虑量表和心理弹性问卷进行调查.相关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只有情绪反应和家庭凝聚力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其余各维度以及总分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分化各个维度与就业焦虑中工作紧张和总分维度存在两两显著负相关.层级回归发现,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分别放入自我分化这个因素后,就业焦虑对自我分化和心理弹性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性.因此,自我分化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部分区县乡村聚落的农户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stic模型,分别从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及农户心理认知状况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对农户参与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和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数和对现居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为影响农户参与集中居住的主要因素。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及农户心理认知状况4方面中,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对于农户集中居住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对现居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等因素与农户集中居住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总人口数、耕地面积、亩均粮食产量等因素与农户参与集中化居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三峡库区乡村聚落不同特征农户对于集中居住的意愿是不同的,影响参与集中居住的因素也存在着差别,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合理引导乡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的相关建议。这对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部分区县乡村聚落的农户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stic模型,分别从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及农户心理认知状况等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对农户参与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和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数和对现居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为影响农户参与集中居住的主要因素。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及农户心理认知状况4方面中,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对于农户集中居住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对现居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等因素与农户集中居住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总人口数、耕地面积、亩均粮食产量等因素与农户参与集中化居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三峡库区乡村聚落不同特征农户对于集中居住的意愿是不同的,影响参与集中居住的因素也存在着差别,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合理引导乡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的相关建议。这对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21家星级饭店员工调查,利用SPSS分析技术和IPA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星级饭店员工离职倾向及其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显示:①员工离职倾向形成的管理影响因素模型包括8个测量维度,按员工评价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同事关系、工作条件、工作本身、组织支持、职业管理、个人发展、晋升制度和薪酬制度;②离职倾向在工作类型上有显著差异,员工职位越低,离职倾向越高,一线员工离职倾向明显高于二线员工;③离职倾向与职业管理、工作本身、晋升制度、工作条件、组织支持和薪酬制度等管理性因素成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个人发展、同事关系相关性不显著,职业管理、工作本身和晋升制度是员工离职倾向形成的主导因素;④职业管理和晋升制度既是员工离职倾向形成的主导因素,也是员工感知评价较低的因素,是当前星级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重点强化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分析总结了影响城市活动区位的6个方面因素;历史背景,经济困难,政策政治因素,文化习俗,地理区位,历史和城市规划布局等,对两个经典的城市活动区位模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了几种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活动区位模型,人口系数模型,家庭容量模型和分类土地利用,就业岗位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Grzywacz和Marks的工作-家庭互相冲突量表、Cook的组织家庭支持测量量表、King,Mattimore和Adams的家庭支持量表、Aryee和Luk的家庭认同量表对北京市236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工作-家庭互相冲突影响因素及结果,探讨家庭认同对工作家庭互相冲突与任务绩效的调节关系。通过路径和调节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与生活满意度负相关;家庭-工作冲突与任务绩效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负相关;组织家庭支持和工作-家庭支持负相关;家庭工作支持与家庭-工作冲突负相关;家庭认同调节工作-家庭冲突和任务绩效,在较高的家庭认同下这两者负相关的关系更强烈。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在社会内部,利益矛盾的运动不断推动着利益的分化和整合。就个人而言,利益动机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同时也在塑造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对利益矛盾调控的水平将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状况、发展趋势和自身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考察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评判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归根结底看的就是这个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3.
唐代均田制度与前代相比,受田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妇女不再受田。导致这种变化的缘由值得深究:从根本上而言,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以一般妇女为主体的剩余劳动力;从制度层面而言,租庸调制的实行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土地兼并的情势而言,政府掌握的公田面积减少;从家庭而言,唐代家庭的组织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受田的唐代妇女,在家庭中对男子的依附地位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地区广泛栽培的22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常磷与低磷处理下,测定了与产量有关的百粒重、株高、节数、分枝数4个农艺性状。并进行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常磷条件下百粒重与株高负相关,株高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节数与分枝数呈正相关,百粒重与节数负相关。百粒重与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分枝数呈负相关;低磷条件下百粒重与株高负相关,相关系数小于常磷条件。株高与节数为极显著正相关,节数与分枝数相关显著,百粒重与节数为负相关.通径系数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在常磷条件下对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节数,株高对产量负的影响最大,粒重对产量是正影响,分枝数对产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收入差距扩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也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采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对西部地区3所高校431名来自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旨在探索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家庭经济背景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查"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独立性""利他性""成就""报酬""管理""舒适"和"安全感"7个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取向差异。其中,富裕家庭大学生和贫困家庭大学生在以上7个维度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利他性"和"安全感",比较看重的因素是"报酬",最不看重的因素是"独立性"和"成就";富裕家庭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安全感"和"舒适",最不看重的因素是"利他性"和"报酬"。为此,应充分重视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对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策略,立足学生终生职业发展,开展前瞻性职业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47名知识型员工的有效问卷调查,探讨自我导向完美主义与拖延的关系,发现自我导向完美主义与个体的拖延得分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揭示,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在自我导向完美主义与拖延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对尽责性低的人而言,自我导向完美主义显著降低了拖延,而对高尽责性的人而言,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对拖延没有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拖延这一日常现象及其影响拖延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的价格是由众多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是房地产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行政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是,区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尤深。文章通过分析区位条件与居住用房价格的关系,以期对房地产商和未来居住用房市场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对随机分层抽取重庆市13个区县1544名民众进行调查,着重考察重庆市民众心理和谐状况及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结果发现重庆民众心理和谐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家庭关系较好,人际信任较差;民众心理和谐受到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民众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家庭经济收入与居住地是制约人们心理和谐程度的重要因素,它们对心理和谐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针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教育缺失状况,以247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学习者英语词汇习得情感因素对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价值观与词汇习得效果不相关;自我效能感、坚持性与词汇习得效果有正相关关系,焦虑与词汇习得效果有负相关关系;2.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坚持性和焦虑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坚持性和自我效能感对词汇习得效果均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出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问题,并提出非正常生存问题的诱发性因素——家庭离散。使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留守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2012)”的数据,以家庭离散作为切入点,并作为自变量逐一与五类非正常生存问题进行回归分析,以此考察家庭离散与留守妇女问题之间的显著线性程度与影响大小。回归结果表明,家庭离散对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婚姻安全、代际关系以及自身发展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