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阳武侯祠是全国众多武侯祠中建祠较早、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的一处,其始建和历代不断修葺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三国、魏晋时期,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即得到故将黄权等的崇敬,在南阳最先建庵祭祀;唐、宋时期,诸葛亮已经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成为艺术人物,南阳武侯祠当时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元、明、清时期,诸葛亮的形象被逐步神化,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大规模的扩建,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名遂千秋,卧龙岗也因此闻名天下。本文浅谈武侯祠园林意境的生成,并探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武侯祠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从而使对园林艺术的理解从一个直觉的层面进入一个科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卢偓 《西藏大学学报》2010,25(1):119-125
1946年6月于右任率团为新疆联合政府成立大会监誓,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新疆考察,这是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作的具有历史意义大事之一。卢前是于右任先生极为赏识并寄予厚望的大学教授和著名诗人,出于诗人特有的热情和敏感,在随团考察过程中对当时新疆的政治局面、社会问题以及自然景观,用报告文学、散曲和古体诗形式作了真实的系列记载,为我们今天解读国民党统治大陆后期的新疆,留下了大量可靠而形象的文字依据。  相似文献   

4.
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青年时代的躬耕之地,千百年来一直被作为众人纪念诸葛亮的公共园林。该纪念性公共园林以三国汉文化为主要根基,将园林的规则布局与自然布局相融合、规整的园林建筑与清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幽静自然的风景式园林景观。南阳武侯祠在造园上尊重原有地形,巧妙安排空间序列、植物配置、山石水体,营造出一种幽静、淡雅、古朴的自然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先生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采用理论先行、成立社团组织、创办专业刊物等方法,推广“标准草书”。作为书法艺术,于右任先生选择“标准草书”未荻成功,然而他为推动草书运动采取的方法却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9):1599-1604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IPA法进行分析给出景区的现状:南阳武侯祠的自然景观和卫生情况达到游客的满意状态;交通状况和门票价格重要性低,表现性高;宣传力度和服务态度重要性低,绩效也低;景区整体感受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高,满意度较低.从而建议在保持武侯祠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优势的同时,要根据游客年龄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大力提高武侯祠景区的多种门票价格策略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翟媛媛 《创新科技》2011,(11):50-51
坐落在南阳市名胜景区——卧龙岗之上的南阳师范学院,北依磨山之麓,南临清水之滨,西与乡村接壤,东与武侯祠毗邻,校园之内绿树成荫,环境怡人。我们此次南阳之行的目的地——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就位于这里。  相似文献   

8.
南阳目前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有许阿瞿墓志汉画像石、唐河郁平大尹冯孺人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杨官寺西汉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方城"胡奴门"画像石题记等。现存的汉代碑刻主要有:张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神祠碑、赵蓟碑、南阳都乡正为弹碑等。这些珍贵的汉画像石墓墓志题记和汉代碑刻记录了汉代的社会历史、书法等内容。对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处,在历代的重建、扩建中,其名称在不断演变,由最初的"草庐"演变为"诸葛庐""武侯祠""卧龙岗""诸葛亮庵"等。名称的演变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丰富了卧龙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对卧龙岗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双流中学创办于1940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省级重点中学和国家级示范学校.学校占地约300亩,现有教学班82个,教职工375人,在校高初中学生约5000人.校名"双流中学"由著名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于1949年题写.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陈方既关于书法美的本质的观点进行商榷,并提出"书法是一门艺术,应该具备艺术的基本属性,书法美是一种艺术美,必然符合艺术美的本质特征;书法美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书法的特有元素表现出形式美的悦目和内容美的赏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依据郑板桥的两件书法作品和有关献资料,考证程羽宸玉成郑板桥、饶五姑娘婚事,郑板桥题程羽宸《黄山纪游册子》为回报。  相似文献   

13.
北魏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重要阶段,形成了颇具时代特点的书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积极推扬、倡"尊魏卑唐"之论。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对康氏所概括的"魏碑十美"给予阐释,二是对其所分的"十六宗"予以辨析,三是对方圆笔法进行论述,旨在推进北魏书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傅山“四宁四毋”理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转变有着很大影响,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思想、美学精神、书风演进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理论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主要原因是理论核心背离了传统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然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云南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散文集《天使的花房》中大量运用了反复辞格,通过分析吴然先生使用“反复”这一在散文中不太常见的辞格的原因:为了激活接受者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以及帮助读者再建文本图景,进而归纳出《天使的花房》中使用反复辞格所体现的“突出审美意象、抒发强烈感情,增强音乐性、加强节奏感,构成回环美,凸现整体性”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渠县汉阙之沈府君阙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渠县现存汉阙6处7尊,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其中《沈府君阙)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书学价值。文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沈府君阙》阙主的官职名讳、碑亭记以及书法艺术等进行了充分的考证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书法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质技巧,积淀了数千年中国传统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民族化精神。从民族化的角度审视书法艺术的传统特质,理解其与华夏化的密切联系,可以提高广大书法爱好的化素质和美学修养,促进书法创作和书法审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留意”就会爱不释手,执著沉迷,给主体带来消极的影响。故而对于书画应该采取一种“悦”而不“执”的欣赏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蕴涵着禅门“于相而离相”、“住而不住”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伍雅清先生认为一些批评乔姆斯基理论的人士不具有批评的资格,理由是他们对"浩瀚的"相关文献不熟悉。伍先生这一观点值得商榷。通过分析潘文国、石毓智等先生与伍先生关于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讨论、争鸣,认为一些中国语言学家对乔氏理论的批评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