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6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结论:浙江省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表现出严重两极分化局面。长期以来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代表的三角形发展模式,使其在资源获得、政策扶持等方面优势显著,尽管以此3个城市为中心,实现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但范围有限,新城市群发展模式有待形成。另外,浙江省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较高水平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沿海分布特点。由此,如何实现浙江省域范围内沿海经济、城镇发展向内陆扩散,是实现全省经济、城市共同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城镇化率统计和测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概念,以陕西省为例对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陕西省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和单一城镇化水平拟合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中西部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分为均衡型、资源驱动型和生态敏感型三类,并对各类模式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福建实际情况,选取12项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福建省各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对各县域进行排序和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县域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利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得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依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000-2012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13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变化、数量变化以及空间变化,以揭示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索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提升流域城镇化质量和促进流域城镇化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以汾河流域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构建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数理统计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地理探测器分析相结合,对2000—2018年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汾河流域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各县(市)的城镇化水平绝对差异逐渐增大,而相对差异逐渐减小;2)流域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明显,且随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逐步形成了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临汾市区为中心的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及文水县、汾西县和万荣县等形成的城镇化发展的边缘区;3)流域内大部分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以太原市区为核心的周边县(市)区域形成的高-高集聚及岚县、翼城和周边县(市)形成的低-低集聚;4)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和政策等对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由地理探测器的定量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和政策投资是影响汾河...  相似文献   

8.
以宜宾市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宜宾市10个区县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在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权重;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县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欠发展地区和县域城镇化水平落后地区3种类型。文章还对各类县域城镇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选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可量化指标,运用回归模拟分析方法,探讨南四湖流域不同产业发展中带来的水污染变化趋势与演化方向。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化肥农药使用总量不减,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第二产业由于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尚未成为政府治理的重点,其主要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基本呈自然波动。最后,结合南四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与环境于一体的区域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方法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横向比较陕西省与其他各省份以及陕西省省内10个地市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分析省际与省内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结果 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且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仍较低,且区域差异较大.结论 实现优势转化、积极推进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加快陕西省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从人口、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环境五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南宁市2001—2010年城市化水平,结果表明南宁市10年来城市化水平在持续上升,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口、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波动较大,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论述了各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促进城市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包括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规模、社会科技和政府支持5个主成分共17个具体指标的县域尺度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2004~2011年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1年北京市各区县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基础条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科技投入略显不足;政府支持因子各区县变动差别较大,资金支持的持续性较差.(2)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和各主成分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距中心城区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变面域和城镇化率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ESDA-GIS分析方法,从分区、市域、县域三维尺度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研究结果对时序特征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关联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尺度效应和异质性特征进行细化解释,旨在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分异状态,以期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推进和稳步前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招远市域主要作物土地生产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种植分区,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调查分析招远市基础数据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通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筛选确定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和因子,进行量化分级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对土地生产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完成了最优种植分区.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同一地块的等级随作物不同而不同;根据最优效益原则,可对各作物进行相对较优的种植配置,划分作物最优种植分区.  相似文献   

16.
以普兰店市为例进行县级生态城市评价与规划目标研究,首先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建立评价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和子系统评价值分析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和制约因索,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水平即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已成为反映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由此从该区域的城市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区域协调与合作、投资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县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以四川省洪雅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县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并以四川省洪雅县为例,在分析其资源环境特征以及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