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石拉沟石英石矿是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的原材料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了改造,出现滑坡、泥石流、地形地貌改变等地质环境问题,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特点,提出综合整治措施,为该矿山的地质环境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川口钨矿杨林坳矿区难采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经优选采用爆力运搬阶段矿房采矿法,成功地解决了该矿区占总工业储量60%以上(质量分数)的倾斜、中厚、多层、低品位难采矿体的开采方法,也为其它矿山同类型矿体开采提供了科学技术依据和工艺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各种充水水源通过不同充水通道进入采掘空间形成矿井水。由于充水水源水质不同,又受采掘活动的影响,矿井水中可能会含有有机物、悬浮物、菌类甚至有害成分。大量矿井水若未经处理直接外排,不但会造成矿区周围环境的污染,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矿井水资源化是在解决煤炭产区严重缺水和矿井水污染这两个困扰煤炭行业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针对矿井水资源化这一现实,提出了矿井水"排水(疏水)—供水—回灌—生态环保—安全开采"五位一体化模式的观点,根据邢台矿区矿井水的水质特征,选取章村矿井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矿井水资源化的最佳方案,实现矿井水的资源化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采矿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过程中, 在地压控制和采场矿石运搬方面存在的困难, 从充分发挥无轨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回采作业的安全角度出发, 提出"大盘区、小分段"的设计理念;通过数值模拟, 分析了采空区顶板形状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 强调了优化采空区顶板形状对控制采空区顶板稳定的重要性. 试验结果表明: 在大红山矿区的岩层条件和原岩应力作用下, 采空区的跨度不应大于20 m. 工业试验结果证明,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小分段空场开采嗣后尾砂与废石混合充填采矿工艺充分发挥了无轨采掘设备的效率, 保证了采场顶板的稳定, 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条件, 与传统的采矿工艺相比, 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矿山开拓运输系统,矿山边坡调控方面的新技术,新发展,分析了攀枝花牛兰矿区矿山生产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突破传统观念对采矿工艺的局限,从革新技术角度探索攀枝花铁矿石开采对策。  相似文献   

6.
镇城底矿由于断层多且比较发育、煤层顶底帮弱、局部地方低于奥灰水水位超过90m属于带压开采等不利因素形成了很多边角煤地段。该矿南一、东二采区都已进入收尾阶段,由于断层切割、无炭柱的影响留下多处不规则段。此类边角煤及煤柱在采区收尾封闭前如不及时回收,将会丢失。为了延长矿区寿命,尝试采用轻型支架放顶煤工艺进行边角煤回采、窄小煤柱回采及变采长壁式回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矿山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极大,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并造成土地资源的流失,对矿山废弃地进行有计划的复垦有着重大的意义.调查了石墨二矿矿山废弃地状况以及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矿山土地复垦规划.矿山废弃地的主要成因是废石堆占地和矿区基础设施占地,规划期内矿区总复垦面积为12.56 hm2.  相似文献   

8.
矿山按采掘方式可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和地下开采矿山两大类。本文主要介绍变频调速器在露天煤矿矿山中的应用的现状和应用前景,对其他矿亦有参考价值,因为露天煤矿和露天金属矿开采方式和生产设备基本相同,地下矿山除需要考虑设备的防爆问题外,大部分生产设备也与金属矿大同小异。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所用的生产设备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煤峪口矿及其存在的边角煤炭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开采边角煤炭资源的可行性,提出了开采边角煤炭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大型金属矿区面临大规模高强度开采的工程实际,为了稳定矿区平均出矿品位,更合理地开采回收资源,提出一种可靠的多目标资源开采规划模型。在分析矿山现有资源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资源开采规划模型规划矿区各个区段合理的产能以及各个中段合理开采规模。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计算模型结果。结果表明:制定大型矿区资源开采规划时,运用多目标资源开采规划模型能够获得有效的规划方案,采用提出的方法确定的开采规划方案符合矿山实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扩大,薄煤层的开采正规模化地进行,发展薄煤层机械化开采对于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和实现高效开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开滦集团东欢坨矿倾斜薄煤层开采工艺的特点,从采煤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为一体的防滑、防倒设备技术出发,结合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分析了倾斜薄煤层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了一套快速、安全、可靠的综采面开采技术,为倾斜薄煤层实现安全高效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扩大,薄煤层的开采正规模化地进行,发展薄煤层机械化开采对于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和实现高效开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开滦集团东欢坨矿倾斜薄煤层开采工艺的特点,从采煤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为一体的防滑、防倒设备技术出发,结合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分析了倾斜薄煤层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了一套快速、安全、可靠的综采面开采工艺,为倾斜薄煤层实现安全高效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平朔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煤炭资源开采大国,因采煤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露天采煤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体系,对探索适合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理论,实现煤炭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应用露天采矿、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农学、水土保持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对平朔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进行20余年的系统研究,初步形成适合黄土高原类似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相关技术体系,包括矿区生态系统受损分析、生态重建障碍因子分析、人工生态系统重建规划与设计、土地重塑工艺、土壤重构工艺和植被重建工艺,并提出平朔矿区重建人工生态系统将引伸今后研究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综采工作面对接与转向技术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荆矿公司综采工作面对接与转向技术的实践,从工作面设计,回采期间的技术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实施该项技术,有效解决了矿井不规则形状区域开采的难题,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对煤矿开采、特别是资源枯竭型矿井的储量挖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企业GIS平台、空间数据库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具有数据交换服务、企业GIS服务、目录服务、日志服务的数字矿山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是实现数字矿山建设目标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基于数字矿山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发实现专业应用服务的GIS适配器,实现对各类相关矿山应用服务系统的支持,可提升矿山测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划分矿山功能分区和地理网格,定义矿山地理网格部件和事件,并与矿区地测采空间数据库集成,可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与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对矿山安全、高效、绿色与集约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矿区水害是矿产资源开采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矿区水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探针接收地球内部向地表发射的电磁波,应用现代信号分析处理等技术提取地下水动态信息、裂隙信息等,有效解决矿区导水断层、老空区的探测和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系统已成功用于湖南黄沙坪铅锌矿非法呆区探测、南阳煤业公司前进煤矿局部地下水分布探测、娄底桥溪港煤矿水害综合治理等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表明矿区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准确有效地探测地下水径流带、地下采空区或裂隙等。  相似文献   

17.
为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需要在正常布置工作面开采完成后,采用适当的开采工艺对遗留的三角煤进行回收。本文以孔庄煤矿8331工作面开采工艺为例,介绍了大倾角条件下,综采工作面调面开采工艺,为水采采区遗留三角煤的回收或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综采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皖西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它的开发利用应以优势矿产为重点,搞好统一规划与管理。笔者在分析了皖西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了若干环保对策。一是应始终贯彻执行“谁开发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二是加强非金属矿山的环境地质工作;三是开发环保型矿产品,走生态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19.
急斜特厚煤层的开采在中小型煤矿一直沿用大放高非机械化开采方式,造成采区回采率低下,煤损严重。由于目前的煤炭效益越来越好,许多原有的地方煤矿开始进行采煤方法的改革,其中在从房柱式开采向综放开采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顶板垮落现象直接危害到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文中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控制顶板垮落动力灾害的关键在阶段煤柱的留设。  相似文献   

20.
软破矿体高效安全开采是一个现代采矿技术难题.基于采矿施工过程力学、结构力学理论基础,提出了采矿环境再造的新采矿技术与理论,即利用钢筋混凝土实现采矿空间结构再构,并以再构空间环境开展采矿作业.以Ansys软件为工具,对采矿环境的空间再构的结构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分析其应力、变形和混凝土的裂隙演化状态.在采空区未充填和充填两种模式下,再构空间结构的最大垂直位移分别是0.30 m和0.14 m,而最大的拉应力达到3.8 MPa,最大压应力达到42.2 MPa.而采矿过程中,未充填的人工再构顶板结构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的二维裂隙,并且在顶板中心位置存在部分三维裂隙发育.结果表明,在进行采矿环境再构的构筑物,能够承受采动过程中的应力转移,但由于裂隙的存在,顶板需要采用合理的锚支补强和空区充填技术,强化再构顶板构筑物的安全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