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翁在《暴风雨》中把他的思想通过寓意的方式暗含到人物和情节之中。对最具象征性、寓意性人物普洛斯彼罗的解释,历代众说纷云,有人把他等同上帝;有人视若莎翁本人;而现代莎评家们则认为他是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象征,一代人主义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历来备受推崇,而萧伯纳的莎评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通过对萧伯蚋的莎评作简要的梳理,以实例来说明萧伯纳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所持态度不同于多数莎评家。  相似文献   

3.
在对莎士比亚包罗万象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莎翁的社会秩序观。其实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戏剧是时代的缩影”,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最关心人类和社会命运,渴望“向人们倾吐衷肠的”文学家们是无法脱离其社会观的影响而进行创作的.本文试图从剖析莎翁的独特的社会秩序观人手,进而揭示它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之间的关系,为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莎翁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四百年来,莎翁的戏剧、诗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宝贵资源之一,他所描绘和表现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与社会背景,尤其是对于人类共性与个性的深入探询和极致表现超越了时空,“不朽的莎士比亚”成为一种人类通灵的象征与符号。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运用形象这种生动的修辞语言展现了事物、行为或想法。莎翁在《哈姆雷特》中,用夜晚,监狱,疾病和疯癫等形象使得读者深刻的了解到戏剧中人物间激烈的矛盾、哈姆雷特的愤世嫉俗以及剧中人物情感所经历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在对莎士比亚包罗万象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莎翁的社会秩序观.其实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戏剧是时代的缩影",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最关心人类和社会命运,渴望"向人们倾吐衷肠的"文学家们是无法脱离其社会观的影响而进行创作的.本文试图从剖析莎翁的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进而揭示它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之间的关系,为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莎翁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我国介绍的第一位西方戏剧家。他的作品清末便输入中国,“五四”以后译介种类更多,影响也日益扩大。莎剧很早就搬上了中国戏剧舞台。建国后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被译成中文出版,莎剧的演出更为普遍,莎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有力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如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印度尼西亚的民间戏剧也是十分丰富多采的。特别是在爪哇岛,有多种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这里且不谈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皮影”,仅“人戏”就有多种。流传在东爪哇一带的有“鲁德鹿”(Ludruk),流传在中爪哇一带的有“格多柏辣”(Ketoprak),还有一种叫“马达兰达格兰”(DagelanMaturam)。这些剧种不像“哇扬人戏”那样具有宫廷味,而是从民间土生土长出来的。如果可以这样说,“哇扬人戏”有点近乎我国的京戏,那么其他几种剧种就有点近乎评  相似文献   

11.
正酒自然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说真的,这本书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努力把莎士比亚戏剧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把经典剧目中的鲜活人物带到现代读者面前。在莎翁的戏剧《麦克白》中,麦克自在女巫的引诱及妻子的怂恿下犯下弑君之罪,一步步走向毁灭。其中女巫是邪恶的代表,她们砍掉人的拇指,咒骂婴儿的灵魂,这些只是女巫的日常行为,在她们的官方节日万圣节,肯定会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人物性格与文化透视姜岳斌海明威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作品中的两类主要人物,即“迷惘的一代”与“硬汉”,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体现了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及其嬗变。“迷惘的一代”是一群在战争中饱受伤害的美国青年,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已开始了对传统的反叛,但在...  相似文献   

13.
张美兰 《科技咨询导报》2011,(7):208-208,210
在艺术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代表了人类戏剧艺术的顶峰,而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文章解读莎士比亚作品正是通过悲剧人物心灵内在化倾向,特别是通过人物的病态心灵表现社会异化、畸形和危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话剧的源头,早期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首先冲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并试图建立以人物死去为结局的反团圆结局,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悲剧意识的觉醒.从“团圆之趣”到“人物之死”,传统戏剧的圆形结构被突破了,人们对戏剧乃至叙事文学的鉴赏情趣发生了改变。早期戏剧为现代悲剧的崛起作出了勇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博览世界     
《世界博览》2011,(2):49+51-49,51
“塔莎”来袭 热带气旋“塔莎”给澳大利亚带来了连日的暴雨,昆士兰州有300多条道路被洪水淹没,许多人驾车举家外迁,希望在洪水把家乡变成“孤岛”前赶到附近的大城市。但洪水;中走轿车的惨剧接连出现,遇难人数超过十人,昆土兰州警察局号召人们不要再冒险涉水。  相似文献   

16.
戏剧中的丑角和其它角色一样是对现实人物的扮演和模仿,具有极强的功能性。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入手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小丑角色的伦理功能。在《李尔王》中,小丑角色的伦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以滑稽幽默的言语针砭人物的非理性举动,以犀利的批判声讨人物背离美德的行为,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承载道德构建的任务等。莎剧中小丑通过滑稽表演,既批判嘲讽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现象,又表现了莎士比亚美学立场和道德选择,带有浓重的道德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末魏初,荐举文书中的人物评价标准经过西汉对士人忠与谋的重视,东汉对士人自身秉性的认可而发展成为对士人清名的推崇。“清”成为汉魏易代之际士林人物品评的核心关键词。这种集中体现其时士人理想人格之“清”在承袭士人清白品性的传统意义之外,更增添了士人在乱世中激浊、厉俗的新内涵。汉末魏初士人思想的更新是“清”评形成的基础,而统治者对德高望重且清虚自守的士人的需求与召唤又加速了“清”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女性人物莎格·艾弗里的形象特征,并指出莎格身上兼具了女性的积极特质和男性的优秀特质,是双性同体的典型代表。双性同体的莎格是真正自由完美的人,代表了人类健全自由的理想人格状态。她的双性同体特质更颠覆了西方父权制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社会文化界定,是沃克笔下理想女性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柯蒂斯  严瑮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1):36-37,43
界画是我国民族绘画中很有特色的一门画科,它在东晋时已同人物、山水画并存,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高峰,但一直受到文人画的排挤。袁江、袁耀同时专工笔界画,为"有清一代推为第一"的界画家。袁江画风工整细致,山石的皴法上多以"鬼皴皮"为主;袁耀写实本领较强,经营位置细心,有取有舍,追求精益求精;他们二人的山水楼阁界画开创了清代山水界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