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化,原指古代方士的一种点金术。《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灵照禅师有“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之妙。古代文论家借以指对前贤诗文语言的借鉴与与翻新。文学创作中的语言承继现象尽管早在汉魏时期的文人创作中已普遍存在,但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正式提出却是宋代的事情。北宋后期江西诗派的开山人物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点铁成金”遂成为江西诗派的重要文学主张。这种文学创作中的“点金术”,葛方立称之为“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南宋魏庆之撰《诗人玉屑》,专设《点化》卷,列举了众多诗词创作中“蹈袭古人之意”却“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的名篇佳计。对“古人之陈言”进行点化,方式多种多样,或整用成句,或增减字面,或翻换言语,或提炼文意,但都必须具有推陈出新、以拙为巧、化腐朽为神奇之妙,方不涉“窃取”之嫌。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和欧阳修齐名并称,均被视为北宋“疑经”思潮及”古文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学术分歧和人格差异.事实上,他们在学术上各有传承,治学理念与方法多有不同:范仲淹“祟古”“尊经”,欧阳修“疑传”“疑经”.他们虽皆“有志于当世”,且共同主张“君子有党”论,然范公沉稳持重,强调“师古”,故改革举措往往有“复古”过当之嫌;相对而言,欧公激越慷慨,少受“复古”理念约束,其革新措施更能体现“变通”精神.在诗文创作方面,范仲淹以律赋名家,常醉心于骈辞俪句;欧阳修则不好“四六”,专事“古文”.范、欧二公既能在学术、政事及诗文创作等方面相得益彰,又能保持“君子不苟同”的个性差异,其“同中之异”,无疑体现着“庆历”文化开放多元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期"前七子"复古运动从其退出历史舞台起就受到"唐宋派"、"公安派"、王夫之、钱谦益、叶燮等诗学家的唾骂,他们认为"前七子"是一味"模拟剽窃",徒具"古人衣冠",是"古人之影子"。虽然这些质疑都抓住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失败之软肋,但是仅仅抓住其"知复不知变"的诗学观这一维度是远远不够的,其失败与"政治之摧残"、"阳明学之诱惑"这两个外部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其失败是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在《墨子·天志上》中,墨翟曾形象地诠释了规矩和方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而对上海市信息“653工程”而言,培训课程开发要求的公布,正是为接下来的各项工作,制定了一个标准和尺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吴国伦诗文集版本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伦在后“七子”中享有盛名,其诗文集《甔甀洞稿》、《甔甀洞续稿》曾多次刊刻,因卷数多、版本复杂,故历来述者或失之笼统,或失之讹误,故此,有必要对其诗文集版本情况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误漏颇多。对“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数句的《疏证》补正如下:1.《疏证》谓《诗品》“尚规矩”之评本于《晋书.陆机传》“士衡‘服膺儒术,非礼勿动’”。按当本于《抱朴子》佚文及《陆机别传》等。又《疏证》谓“尚规矩”是褒义,不妥。2.《疏证》校释“不贵绮错”,前后矛盾。3.《疏证》未笺“直致”语源。4.还分别补述了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的种种表现等。其中,特别指出“尚规矩,不贵绮错”的实质,是只知“通”而不知“变”。  相似文献   

7.
明代七子派“复古而陷伪”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历时性的层层累加.达到了对七子派复古的丑化和妖魔化效果。这一命题有很大局限性,其弊端主要有三其一、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全面理解,侧重于从文学层面进行过度化概括;其二、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多层面阐发,将七子派视为一个整体,无视主流与末流之别;其三、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动态考察,未从变化的角度把握七子派成员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刻意制造七子派与其他文派之争,无视各文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传承。王世贞晚年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有矫正七子派末流之弊的用意。  相似文献   

8.
吴国伦在后“七子”中享有盛名,其诗文集《甔甀洞稿》、《甔甀洞续稿》曾多次刊刻,因卷数多、版本复杂,故历来述者或失之笼统,或失之讹误,故此,有必要对其诗文集版本情况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我国雁属有鸿雁、豆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灰雁、斑头雁和雪雁七种,均俗称“大雁”。其中仅鸿雁、灰雁和斑头雁在我国北方地区繁殖,其它几种在国外繁殖。但这七种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为冬候鸟或旅乌,这已被现在的科学考察所证实,而且古诗文中也体现了雁在我国越冬的普遍现象。古诗文中的大雁《吕氏春秋》中说:“孟春之月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唐朝李商隐在《霜月》中写道:“初闻征雁已无蝉。”即秋季无蝉鸣时,雁迁来。民间也有“八月雁门开”之语,这些都说明了大雁越冬迁徙的规律。古诗文中还对大雁的越冬地有所描述。六朝诗人庾信《咏雁》中有“南思洞庭水,北思雁门关”  相似文献   

10.
说“黄鹤”     
说“黄鹤”严军“黄鹤”一词多见于古代诗文之中。北周庚信《小国赋》有“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爱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之句;唐李白《蜀道难》亦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猱欲度愁攀援”之感叹;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11.
“建安风骨”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作家群在创作中共同体现出来的悲凉慷慨的文学风格。它—直为以后的许多文人津津乐道。在这一作家群中,建安七子是难得的生力军,而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因为诗赋的成就,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他生活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环境中,有“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詠,下笔成篇”的良好天赋和卓绝才华,在文学上,成绩斐然。《隋书·经籍志》记载,王粲诗文十一卷,可惜在动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在《毁家诗纪》发表前为组诗添上注文,诗作抒情、注文叙事,诗文合璧,相得益彰;同时,国难与婚变的内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组凄恻动人的自传体诗篇。郁达夫用旧体诗创作《毁家诗纪》,并用注文记录“毁家”的诸多细节,既是其“袒露自怜”性格的体现,也是郁达夫作为一个“骸骨迷恋者”以诗为舌、以诗为伴的本能选择。《毁家诗纪》是了解“郁王婚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郁达夫旧体诗创作的重要文献。《毁家诗纪》中的自传体诗文书写推动了旧体诗自传体诗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汤茶伺候     
正古人待客之时,除了奉茶,还要端上汤。古人没有冰箱,没有超市和便利商店,买东西不方便,保存食物也另有法度。日常饮食自然与现代人有些不同。举例来说:客人进门先奉点茶水,这是古今同、中外同的礼节,但奉啥就有讲究。宋代诗人杜耒的《寒夜》诗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台北故宫  相似文献   

14.
李梦阳的诗文理论,在一般探讨文章和文学史中,大致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发展观上的所谓“退化论”,一是创作观上的所谓“拟古主义”,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对于由这样的诗文理论倡导起来的复古运动,评价自然也很低。有的著作虽承认它多少起过一点“进步作用”,说它“使人知道,在‘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传统的优秀的古代文学,但终究把文学引入了歧途”;有的则连这一点也不肯承认,说它是“和八股文异曲同工”的东西,“很难说是什么革新运动”,“社会影响也是不好的”。中国文学史上爆发过两次较大的复古运动。从所要变革的内容来看,由韩愈领  相似文献   

15.
拙作《右下角的审美价值》一文的发表,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和书爱好者的注意。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有的同志对“‘黄金三角’的审美观持疑”,有的认为“所授‘四法’也大可不必”,还有的同志认为强调右下角的安排是“让作者千方百计的故意做作”等等。我认为,这些同导对于我的观点并没有真正了解,对于我论文的实质也没有弄清楚,而只是断章取义的质疑发难。 自1990年发表那篇论文以来,两年的书法创作和研究实践,使我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词,自晏欧至柳永,都没有超越“词为艳科”的藩篱,也没有摆脱它作为乐曲歌词而存在的地位。换言之,词还没有成为独立发展的新体诗。苏轼的重大贡献,即在于他打破“词为艳科”的狭隘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胡寅《酒边词》序文云:“眉山苏氏—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怀浩气,超然平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棣,而柳氏为兴台矣。”他以诗为词,把词的内容扩展到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描绘山水田  相似文献   

17.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诗文当句对》条,曾举杜甫《白帝》诗“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和李商隐《当句有对》诗“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的例子。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二《诗病》二续有所论:“古人句法,有不宜袭用者。白香山‘东涧  相似文献   

18.
唐末季世中的西蜀文人群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与熏陶,他们具有强烈的"复古情结"和"崇雅心态"。这些文人士子出于补救时弊和端正文风的良好初衷,自觉秉承了传统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观,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出没二雅、独标高格,提出了"清丽"、"雅正"的诗文创作主张,其文学思想和审美意趣与当时文坛上"斥浮崇雅"的思想潮流同鸣共奏,与昭宗一朝推尊盛唐梦寐中兴的美好期望应节合拍,在唐末众芳竞艳的文学思潮百花园中芬芳四溢、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9.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唐朝阔老教授于学术研究之余,偶有雅趣,便乘兴而作,集腋成裘,不觉诗文已达数百首之多,其近日出版的《西山苦吟》(珠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一书便是其各个时段的诗文选录。《西山苦吟》共计120余篇(首)。他打破常规的“诗”、“词”、“联”的传统归类法则,而别有趣味地将其分为五言、七言、不等言、对等言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