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考据学派与中国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奠宙 《科学》2002,54(2):43-46
看到最近几期<科学>上关于"自然国学"的讨论,觉得其中有不少问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一般来说,一个学科的建立,总要有一些研究加以支撑.因而不揣冒昧,想在这里谈谈清末考据学派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影响,特别是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影响.事实上,"人文国学"和"自然国学"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国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学是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大致可分为人文国学和自然国学两大部分.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一样,有着明显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今天弘扬自然国学,并非只为研究其历史,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我国当代的科技现代化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李世煇 《科学》2003,55(6):33-35
1970年代,吴文俊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数学机械化思想与方法,致力于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其几何定理机械证明研究成果被公认为世界领先.这一典型实例表明,被西方视为"种族科学",沦于边缘地位的中国传统科学,只要充分汲取现代科学技术精华,发挥自身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优势,中西互补,以我为主,在继承中开拓创新,就可能在21世纪复杂性研究中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刘长林等提出"自然国学"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实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但是有人说一些诗歌含有科学道理你可能就有些吃惊,是吗?会有这样的事情?其实,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观察自然,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揭示自然本质,艺术家则通过不同手法表现自然,但在观察自然的时候也能够发现自然的本质.中国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就包含着一些科学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两种文化的一次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雷 《自然杂志》2005,27(5):304-306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一书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早期碰撞时的情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本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科学本身的内涵,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以及科学文化如何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著名的化学家福井谦一说:"大自然深不可测,在科学的自然认识中,对科学创新最有影响的,就是直接地、如实地认识自然。整天和复杂而单纯的大自然打交道的科学工作者,若不靠这种认识方法,就不可能创造出推进科学前进的理论和新的科学法则。"在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直接、如实地认识自然",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科学与文化在近代中国多舛发展并渐进到20世纪的时候,丁文江的名字是应当被人们记起并应该给予格外注意的.丁文江首先是一位地质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兼具了作为"学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信仰与为科学真理的探求所应具备的深邃的思维、不懈的探索,坚强的毅力的科学的思想者.本文仅就丁文江作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倡导者,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推动与贡献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移植过程,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特定的价值取向对科学传播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50年前的4月18日,科学巨匠、物理"至尊"爱因斯坦溘然长逝.50年后的这一天,科学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追思这位伟人:这项活动就是"物理照亮世界"光接力活动.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自然成为这次活动的重要参与国.据报道,中国有10万人参加这次活动,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和学生.据说这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