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娄烦县中华鼢鼠种群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头骨干重作为划分中华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种群年龄的指标,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在山西省吕梁山中部娄烦县农田捕获的中华鼢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鼢鼠的种群年龄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间变化。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甘肃鼢鼠(Myospalaxcansus)、秦岭鼢鼠(M.rufescens)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带型.发现两种鼢鼠在染色体组型及C带带型上均有一定差异.其中秦岭鼢鼠的染色体组型和两种鼢鼠的C带带型属首次报道.文中对有关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2004年至2006年,在进行"宁夏南部退耕还林(草)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期间,通过对宁夏固原市红庄林场甘肃鼢鼠分布密度、繁殖情况、危害情况及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1)退耕还林地和山间谷地鼢鼠密度最大;(2)4月份的繁殖率和平均胎仔数最高;(3)危害最严重的树种为落叶松.进而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5.
2004年至2006年,在进行"宁夏南部退耕还林(草)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期间,重点对宁夏固原红庄林场甘肃鼢鼠密度与植被盖度的相关性进行了专题研究,于2005年4月至9月对固原市红庄林场12个样方内甘肃鼢鼠密度与植被盖度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甘肃鼢鼠密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曲线为y=256.346 2-126.630 6 lg x.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高原鼢鼠为材料,运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对营地下生活的高原鼢鼠经过低氧处理后延髓中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低氧适应后,高原鼢鼠延髓中Fos蛋白表达的量随低氧浓度的降低而升高,较常氧组,低氧浓度14.1%7天组、低氧浓度10.5%7天组、低氧浓度6.5%1天组Fos蛋白的表达量分别升高了3.67倍、7.76倍和33.38倍.同时在一定的低氧浓度中,Fos蛋白的表达量随低氧时程的延长而降低.高原鼢鼠在低氧浓度14.1%以下,7天低氧适应延髓中Fos蛋白表达量低于4天适应的表达量(P>0.05);同时在低氧浓度10.5%下,7天低氧适应延髓中Fos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4天适应的表达量(P<0.01).由此可见,高原鼢鼠能够适应低氧环境,在低氧刺激下,神经系统反应敏感,能够主导机体各系统的低氧反应.  相似文献   

7.
宋绪子 《甘肃科技》2005,21(8):181-182
应用鼢鼠灵防治中华鼢鼠,校正灭效84%,具有适口性好,施药方便,成本低廉,二次中毒机会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理想的防治中华鼢鼠的灭鼠药物。  相似文献   

8.
对中华鼢鼠和罗氏鼢鼠阴茎骨的解剖,发现其形状呈背腹扁平、两端膨大、中央为一弯曲细柄状,略似亚铃形。罗氏鼢鼠远端部呈扁平三角形,中华鼢鼠远端腹面有一凹陷。对其长度和重量拟合以指数函数,罗氏鼢鼠为y=0.19e~(0.47x),中华鼢鼠为y=0.27e~(0.46x)。并进行了阴茎骨作为分类和年龄鉴定指标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云杉幼林地中华鼢鼠防治阈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经1996-1998年在祁连山、迭部山区调查,云杉(Picea asperata)幼林地内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危害幼树死亡率(y,%),与鼠口密度(x,只/hm^2)成幂函数相关:y=4.1791x^0.5439(R=0.9519),经济允许死亡率为0.82%。达到中国危害程度应进行人工防治的经济阈值(幼树死亡株率)为1.6%,鼠口密度为0.17只/hm^2。测定了不同初植密度林分的鼢鼠防治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刘志斌 《科技信息》2013,(12):406-406
<正>中华鼢鼠,俗称瞎老鼠、瞎狯、瞎鼠、瞎瞎和地老鼠等。是我省各地人工幼(果)林和苗圃常见的主要害鼠之一,广泛分布于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我县南部林区及耕地最多,北部少于南部,终生栖息地下洞穴,食性杂,不但啃食危害油松、落叶松、刺槐、苹果、山楂、枣、花椒、杏等多种幼树的根部,还严重危害农作物如小麦苗、玉米、油菜及蔬菜类,酿成植株死亡,致使幼林和苗圃缺株断行,成片被毁;农田大片空白,蔬菜有种无收。现介绍一种适合大面积防治中华鼢鼠的方法——吊杆法。一、吊杆的制作  相似文献   

12.
中华鼢鼠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鼢鼠是我国北方地区丘陵山区针叶林幼树最重要的害鼠。文章就该鼠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做了介绍,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邹军 《汉中科技》2009,(5):45-46
中华鼢鼠是林区的有害生物。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城固县的分布区域和危害现状。发生危害主要与地质、土壤、江河、溏库、生态环境和食物影响因素较大,提出了生物防治、药物防治、人工捕杀、粘杀、烟熏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94年3月-10月以及1995年4月-10月,在吕梁山南麓的山西省隰县,对花鼠(Eutamiassibiricus)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逐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花鼠种群全年的数量高峰出现在8、9月份,经过越冬后数量下降。种群的数量季节消长主要是繁殖和死亡两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繁殖后新个体加入种群,可使数量达到原有的两倍多。种群夏、秋季死亡率为6.94%,冬、春季死亡率为49.80%。繁殖和死亡相互制约的结果使花鼠种群数量虽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年度间却相对稳定。研究还表明,新个体的死亡率低于成年(包括老年)个体。  相似文献   

15.
用快速称重法,测定蒸腾强度。结果表明;蒸腾日变化曲线呈双峰状,最高峰约在中午11-13时出现。用烘干法测定组织含水量,结果表明:根、茎、叶含水量分别为37.54%,48.44%,61.03%。并用小液流法测定根、茎、叶的水势。最后通过测定酸枣的SLA(6.03m~2/kg);估算了酸枣的年蒸腾耗水量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中华稻蝗若干种群进行了基于形态分类学重要特征、染色体C带核型和RAPD分子标记的种群遗传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华稻蝗从形态上来看东部沿海种群体型较大,前翅较长,尾须较钝,而内陆及东北种群则体型较小,前翅较短,尾须较尖;但从外生殖器基本结构来看,不同种群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其次,不同种群在染色体数目、着丝粒位置以及C带带型等方面具有明显恒定的结构特点.从RAPD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种群拥有明显一致的分子标记数据.由此可见,我国中华稻蝗是稻蝗属中一个广布物种,其外部形态结构的差异可能与其分布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然而其外生殖器结构能够反映物种的基本特征.从种群遗传学角度来看,染色体带型结构和分子标记结果的稳定性更能体现物种遗传结构的本质,因此,文章支持Ho llis将无齿稻蝗等合并入中华稻蝗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中华大蟾蜍种群年龄组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有关中华大蟾蜍年龄组的划分。共获142只标本(♂88,♀54),于1987年12月至1988年5月采自贵阳市郊。笔者以水晶体干重作为主要指标,将该蟾划分为四个年龄组。  相似文献   

18.
1999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用沉降法采样,对聊城东昌湖三个湖区的眼虫(Euglena)进行了检测,共检出眼虫11种,发现水体的大小和不同的污染程度都对眼虫的种类组成和生物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对江西省境内三龙镇西河段、浮梁县昌江段、婺源县乐安江段、弋阳县清湖乡信江段、修水县修水段、吉安县永和镇赣江段和万安县窑头镇赣江段等14个河段和地点进行了中华秋沙鸭越冬分布地和数量调查,共记录到中华秋沙鸭82只,31雄51雌或幼.其中弋阳和婺源为有记载分布地;浮梁县昌江和修水县修水段为首次发现,且数量较大,分别达到22和23只.本次调查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环境特征具有明显共性,多选择生活在水质好、深度较浅、水流较急、河中央有砾石兀立或砾石漫滩的宽阔河流中.此外,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华秋沙鸭在江西省适合栖息的江段和越冬种群数量均应远多于此次的调查,江西省是中华秋沙鸭在我国主要的越冬分布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花鼠种群生态学研究(Ⅰ)——种群年龄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鼠(Eutamiassibiricus)第1上臼齿(M1)的磨损程度,将花鼠种群划出4个年龄组,对黄土残塬沟壑区花鼠的种群年龄组成及其季节变化规律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4、5月份种群中活动的全为成年鼠,种群平均年龄较高;6月中下旬开始,当年鼠加入到种群中活动,种群平均年龄开始下降;7月份以后,当年鼠数量超过成年鼠,种群平均年龄进一步下降.花鼠的生态寿命在3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