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成源 《科学通报》1995,40(8):719-719
1993年8月,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推选出4个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候选剖面,即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西藏色龙西山剖面和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长兴煤山剖面名居榜首.近年来,二叠-三叠系界线展中的牙形刺引起地层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只有牙形刺的精细研究,才能使二叠-三叠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得到厘米级的高分辨率.本文作者最近对二叠-三叠系已有的13种不同的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作了评述,着重指出,以往的几种生  相似文献   

2.
浙江长兴煤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金南  杨英 《科学通报》1997,42(23):2571-2573
自从1986年殷鸿福等人提出以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作为定义二叠-三叠系界线的标志化石以后,越来越多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工作者已经接受了这种观点。这样一来,牙形石就取代了先前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标志化石的菊石的重要位置,同时我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亦就具有竞争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的优势。1993年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正式将煤山剖面列为4个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之一。  相似文献   

3.
朱怀诚 《科学通报》1997,42(3):301-303
塔里木盆地西南皮山、和田一带有一套巨厚的陆相地层,关于这套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长期以来争论很大.早年被称为叶尔羌系,依据所产植物化石将其划归上二叠统到中、下侏罗统.1962年,斯行健等将叶尔羌系易名为叶尔羌群,并将涵义限制于这套地层上部的侏罗纪含煤地层.其下部原归上三叠统的部分因发现晚二叠世动、植物化石,遂改属上二叠统,后被另名为杜瓦组(新疆石油管理局编表组,1977).因此,本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缺失三叠系.1988年,刘淑文研究了李永安等在皮山县杜瓦地区采得的一批叶肢介化石,再次认为三叠系在这一地区存在,侯静鹏研究了该地区的晚二叠世孢粉.但这一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及杜瓦组的确切时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依据对皮山杜瓦地区杜瓦组19块样品分析出的孢粉所进行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该区早三叠世最早期地层的存在,论证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该区为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4.
长兴煤山褶皱-冲断构造样式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对长兴煤山地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古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以及古地磁学等方面,而关于其构造变形的报道则不多见。本次工作在长兴煤山一带发现了以褶皱-冲断变形组合为特征的构造样式。本文主要讨论这些构造样式的野外特征及其对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标准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守仁 《科学通报》1993,38(16):1493-1493
1985年,王新平等研究了江苏镇江大力山三叠系。因该区三叠系露头良好,化石较多,研究程度较高,成为江苏三叠系重要剖面。但是当时对二叠、三叠系界线问题,因浮土掩盖,未得解决。笔者于1992年重新研究了大力山三叠系剖面,在野外首次发现了该剖面三叠系与二叠系是连续沉积,在三叠系底部存在二叠纪腕足类与三叠纪双壳类、菊石混生现象,从而解决了该区三叠系与二叠系界线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兴"金钉子"),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主要保护对象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长兴阶层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剖面见证并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最大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国际对比意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该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先后创建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  相似文献   

7.
四川广元上寺二叠-三叠系界限剖面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华梅 《科学通报》1988,33(8):612-612
为探讨二叠-三叠纪交界时期地磁场变化特征,及为某些地质事件进行大区域间,海、陆间,乃至全球性对比提供重要依据,我们选择了已作详细古生物研究工作、并发现有铱异常、沉积连续的四川广元上寺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剖面,首次进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作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哈密盆地古地温梯度及有机质成熟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益群 《科学通报》1997,42(3):298-301
盆地古地温研究是盆地热演化研究的关键.盆地形成越早,演化史越复杂,则现今地温与古地温相差越大.沉积盆地的古地温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地质问题,必须依据大量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和不同方法相互相比、相互验证才能较真实地恢复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场状况及热历史.1 盆地构造演化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经历了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石炭纪~早三叠世陆内裂谷作用阶段(早石炭世~晚二叠世早期的裂谷一拗陷-萎缩期、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的前陆期)、中晚三叠世~早第三纪广盆形成阶段(中晚三叠世稳定~拗陷期、侏罗纪断陷-拗陷-挤压期、白垩纪萎缩期和早第三纪拗陷期)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挤压型山间盆地形成阶段.三叠纪~早第三纪成为稳定的拗陷型盆地,盆地性质类似于克拉通,以盆地的整体沉降、连续沉积、断裂发育、地层展市复杂、缺乏褶皱和角度不整合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藏措勤盆地上二叠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西藏改则肥下东乡阿多嘎布下二叠统下拉组剖面野外实测中,根据岩性尤其是古生物组合特点,分析该剖面可能有上二叠统的存在。室内大量古生物鉴定结果证实了这一野外推论的正确性。这一发现表明:“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普通缺失上二叠统”的已有研究结论值得重新认识。该组含有珊瑚,有孔虫,腕足,藻类等丰富的暖水型生物群化石,局部出现珊瑚,层孔虫点礁,这一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古特提斯域从高纬度又转变为低纬度的演  相似文献   

10.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曹长群  王伟  金玉 《科学通报》2002,47(4):302-306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有机碳与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同时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阶段,开始于23层底部的缓慢降低与有机碳总量(TOC)强烈波动的开始界面一致,反映了此阶段从无在库向有机碳库碳通量的相对增强;24e层顶部灰岩层出现降低幅度为2.3‰的无机碳同位素异常和26层内部3.7‰的有机碳同位素异常,27层内部无机 位素组成并不存在早期报道的8‰的负异常,有机碳同位素在下三叠殷坑组的高幅波动是陆源有机碎屑混入影响的结果,二叠纪末期碳同位素缓慢与陡然降低的连续性等特征表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朱洪发 《科学通报》1991,36(9):691-691
我国东南部早三叠世沉积相讨论甚多,绝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台地浅海沉积。三叠系浊积岩的报道仅限于南盘江地区。作者首次鉴别出:钦防-莲花-铅山、龙南-信丰、闽东三条北东向印度期浊积岩发育带。上述发现说明我国东南部早三叠世印度期,从北西向东南的沉  相似文献   

12.
梁汉东 《科学通报》2002,47(10):784-788
观察和研究了以中国煤山PTB(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第25层白黏土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及相关地层的岩石矿物记录,获得以下结果:白黏土下伏富针铁矿红色微层是PTB灾变事件的自然标志;碳酸盐岩沉积间断作为宏观地球化学标志指示了二叠纪末期灾为事件发生后的古海洋曾一度遭受严重酸化,海洋酸度达到pH<4.0;典型硫酸盐矿物石膏的形成进一步示踪了古海洋的酸性来自硫酸水合物,进而推论,二叠纪末期全球短暂升温事件和海氏短暂缺氧事件可能是海洋硫酸化的派生事件;海洋硫酸化事件本身则很可能直接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海洋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13.
层序地层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殷鸿福 《科学通报》1995,40(6):539-539
已有的层序地层学实践表明,在连续沉积的剖面上,层序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往往不一致.例如,中国南方的二叠-三叠系之交(三级)层序界面是一个Ⅱ类界面(SB_2),但无论在当时的碳酸盐台地区,或是台前斜坡和凹陷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的年代地层界线均稍高出该SB_2面数厘米到数十厘米.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特提斯南缘的巴基斯坦盐岭等地.纵观Haq等,  相似文献   

14.
水循环是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重要物质循环过程.本文根据地质记录和深时气候模拟等数据总结了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水循环演变.结果表明,水循环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生了重大变化:(1)地质记录恢复的气候带显示,当时全球的干旱带发生了明显扩张,蒸发岩面积从中-晚二叠世开始扩张,到早三叠世达到顶峰,中三叠世恢复至中-晚二叠世的水平,晚三叠-早侏罗世继续收缩;(2)全球年平均降水量在晚石炭、早侏罗世较高,中-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较低,呈现为“V”字形变化,显示出一次重大的波动;(3)全球大陆的聚合可能导致泛大陆巨型陆面风和特提斯区域跨赤道风的形成,进而构成全球性的超级季风;(4)热带辐合带摆动的纬度位置在志留纪-石炭纪以及侏罗纪-现代较低,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向高纬度大幅度漂移.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这些水循环的重大变化与泛大陆的聚合、华力西造山、晚古生代冰期的结束以及大量碳释放和升温事件吻合,这些因素与当时的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泛大陆的聚合改变了当时水储量的空间分布,同时改变了大气环流和“季风”,进而导致中-晚二叠世干旱带开始扩张,降水量减少;晚古生代末期华力西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5.
位于中蒙边境地区的索伦山蛇绿岩带,是古生代存在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形成的索伦山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索伦山蛇绿岩的研究,对认识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次工作采集索伦山蛇绿岩带硅质岩样品,对其进行了放射虫化石的分选与鉴定.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北部靠近中蒙边境线的索伦山蛇绿岩带硅质岩中发现早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包括5个属6个种,其中有4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Pseudoalbaillella bulbosa,Ps.solonensis Wang sp.nov.,Stigmosphaerostylus sp.,Ruzhencevispongus sp.,Cenosphaera sp.,Latentifistula sp.等.Pseudoalbaillella bulbosa这个种在日本、泰国、智利、北美西海岸和中国华南等地发现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硅质岩相地层中,在中国作为早二叠世早期的一个带种,成为广海相硅质岩相区石炭系与二叠系分界的标志.这套放射虫硅质岩属索伦山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该动物群的发现为索伦山蛇绿岩形成时间持续到早二叠世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新证据证实了古亚洲洋在早二叠世时仍存在,古亚洲洋通过俯冲消减最终闭合应是在早二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16.
1981年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陆相二、三叠系研究组与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研究所合作,开展北祁连地区的二、三叠系的考察,在以往没发现过化石的红层中找到了骨化石,是这年考察最主要的收获之一.玉门大山口的西大沟组上部的骨化石点经1981,1982和1985年3次初步发掘,表明是一处埋藏丰富尚待研究的晚二叠世脊椎动物群.于1991年和1992年做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现已修复约1/2的标本,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出这一脊椎动物群的总面貌,与俄罗斯地台晚二叠世早期Ⅱ带和南非新建立的始二齿兽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黄开年 《科学通报》1984,29(12):738-738
70年代初,云南省区域地质测量工作者,根据在洱海东侧二叠纪玄武岩系下部发现海相灰岩透镜体的事实,认为该区玄武岩系的中、下部可能为海底喷发而成。依据灰岩透镜体中所含之早二叠世筵化石,他们将玄武岩系中、下部划归下二叠统,而将上部归属上二叠统。在最近两年的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新证据,肯定了岩系底部为海底喷发的产物,这有助于探讨该区玄武岩系的喷发环境和形成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8.
晚二叠世磁性地层及国际对比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玉  尚庆华  曹长群 《科学通报》1999,44(8):800-806
磁性地层与化石带及同位素年龄的检验结果表明:石炭纪-二叠纪反极性超带与二叠纪-三叠纪混合极性超带的分界-伊拉瓦拉极性反转出现在瓜德鲁普世沃德期末,同位素年龄为265Ma,晚二叠世极性地层可以划分为4个极性带,分别约相当瓜德鲁普世卡匹敦期,乐平世吴家坪期,长兴期早期和长兴期晚期。这一磁性地层序列为超越长期未能克服的沉积相和生物地理隔障,为建立高精度的晚二叠世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伟 《科学通报》1997,42(4):406-409
Magaritz等通过对南阿尔卑斯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剖面δ~(13)C值变化研究认为,δ~(13)C值在P/T剖面上的变化是判断存在沉积间断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因煤山和上寺等P/T界线剖面的δ~(13)C值在界线附近的变化有明显的突然性,从P/T界线上下δ~(13)C值下降到恢复之间的间距太小(<2m),而认为这两个P/T界线剖面在界线附近存在沉积间断。我们通过研究西藏色龙P/T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和δ~(13)C值,以及对比现代海洋溶解无机碳的δ~(13)C的变化后认为,用扩δ~(13)C值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是否渐变,以及其在剖面中下降-恢复的距离大小,来判别剖面的沉积记录完整性的观点,尚需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四川峨眉龙门硐剖面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鱼类游泳遗迹:Undichnaunisulca(单槽波形迹),它由一条规则的波浪形正弦曲线组成,波长为28~32 mm,波幅为9~12 mm,波长、波幅较稳定,是一出露于下层面的下浮痕,并分布于同一层面.此遗迹种首次记录在三叠系地层中,目前是我国时代最早的脊椎动物遗迹化石记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