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榛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有独立思想且有重要影响的诗人、诗论家.他认为"浑"作为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具有内涵丰富、多层次的理论范畴.他重视浑然,认为浑然是一种诗歌由"精"而入"工"至"工而浑"的"造物"之境,是和自然之美相似,但又充满了诗人主体的能动意识的自然之境.在理论的建构上,他将"气"和"浑"联系起来,以"气"论诗和以"浑"论诗,堪为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2.
以《乐记》、《毛诗大序》为代表的汉代诗学,其本体论与价值论之间既有着尖锐的矛盾,又有着内在统一性。这种话语建构方式,是由士人的现实处境和士人自身的主体精神所决定的。作者认为,在大一统政权形式下,汉代士人一方面表现出了对君主专制权力的惧服和维护,一方面则又暗暗融入一种君权制衡策略。这种制衡策略体现在诗学话语建构中,就是在非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情性”说与具有十足的工具论和目的论意味的“讽谏”说之间,经学家们设立了“天”作为逻辑中介,从而将两种看似矛盾的诗学主张巧妙的粘接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强烈的伦理关注是但丁诗学思想的最重要特征。但丁把他的《神曲》看作道德哲学,说明他从本质论上强调诗歌的伦理价值;他的诗歌形象,无论是地狱的怪诞恐怖还是天堂的和谐崇高都体现为一种诉诸道德价值的审美论,他的诗歌批评思想也表现出一种伦理评价的意识。因此可以认为但丁的诗学是一种伦理的诗学。  相似文献   

4.
谢榛的修辞观是其诗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体的选择上,谢榛主张根据情感的表达来选择诗体,诗体应该与情感的表达相一致,并对各种诗体的创作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在文字的锤炼上,提出了准确和明爽的要求;在句子的锤炼上,主张自然而有变化;在声律问题上,主张要合乎音乐之美并且择韵审义;在对仗问题上,主张要虚实结合,对仗的运用应该与整首诗的艺术效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入蜀之行是陆游诗歌创作从山阴走向蜀中的过渡。在《入蜀记》中,陆游对前人的诗歌有所引用和考证。这些诗学考证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理趣,也影响了陆游的诗学认识。《入蜀记》中表现的诗歌认识在入蜀诗中得以呈现。入蜀诗融合自然、历史、情感,为后来陆游南郑创作的突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6.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本文截取诸多译家如郭沫若、王佐良、江枫、施颖洲的译本进行对比,首先从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译家的翻译风格;而后结合四人各自的译诗理论和实践探寻他们翻译方法中所受西方诗学的影响,进而将一篇<西风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数个译本和其中所体现的译诗理论作为数面镜子,从中管窥西方诗学对身处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巴赫金复调诗学看,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中出现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以对话主义的文学史观,大胆展现了一幅复调的文学史图景,闪耀着新的人文精神的光芒,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首先由王国维提出的,对一种未来形而上学的全新设计和执着追求,颇具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以席勒为参照,从哲学创新的主体素质、民族文化背景及逻辑思维内在生成规律诸方面,就王国维哲学探索的得失忧患,由哲学的进取向诗学的移入,作一现象的描述和学理的分析,或许可以得到溯源知流,以古照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现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报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宣传和报道任务。校报本身具有宣传和新闻的双重属性。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校报宣传性和新闻性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制约了校报的发展,影响了宣传报道的效果。校园网络传媒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与校报取得了很好的融合,化解了校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使校报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即由“校内宣传教育”转向“塑造学校公众形象”、由“普通的新闻报道”转向“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题报道”、由“缺乏新闻评论”转向“新闻评论持续增多”。  相似文献   

11.
叶燮《原诗》从批评思想来说,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批评的延续,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其创新求变思想也非常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其“新变”观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其破立结合与点面结合的批评方法,使其批评具有尖锐、犀利的风格,也使《原诗》不仅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性,同时具有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关于潘之恒《亘史》中谢榛卒年记载的争议,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结合相关材料,肯定了潘之恒的观点,并得出谢榛卒于1576年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郑之侨是清代中叶一位出色的地方官.每治一地均以勤政爱民、造福一方为己任.其中在湖南宝庆府(今邵阳)任职达九年之久,为当地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郑之侨为官邵阳的治绩,在于注重文教,力革弊政,体恤民患,鼓励农耕,推行德治的为政理念和廉洁奉公、勤政实干的作风.  相似文献   

14.
矛盾根本属性原理是我们做好的对外开放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同国际资本主义双方的矛盾同一性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矛盾斗争性,但这是第二位的。我们应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着眼于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使必要的斗争性服务与服从于同一性,以利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学是一种原诗学,其原创性主要表现在它因重新组合和语境变迁而产生新质上。中国现代诗学能够成为原诗学至少有四大原因,即现代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古代文化的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个性化的现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制约,以及现代诗学创造主体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6.
矛盾造就胜景奇观--浅论艺术中的矛盾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矛盾,就是差异和对立:哲学范畴中的矛盾不仅具有哲学的意义,而且具有美学的意义。在艺术世界中,许多矛盾的事物,矛盾的现象和矛盾的关系都能透露、显示或生发出种种不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回忆的诗学     
从诗学的视角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落实于"回忆与艺术"的话题,它所涉及的是创作实践的成功奥秘,其核心问题也就是生命记忆与审美体验的关系.回忆让我们从生命沉淀中汲取最为精华的东西,也有益于创作主体返朴归真拥有生命的本色.通过对回忆诗学的把握,我们能够对艺术创作实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元稹曾被远放通州(今四川达州),任通州司马,元稹奉诏后迟迟不抵任,对其原因的探讨学者说法不一.考证后认为,元稹迟抵通州主要由两个原因所致:一是对远放通州的怨恨和迷惘,一是对巴蛮之地通州的恐惧.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上有“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惠连是谢灵运与谢胱之间的过渡。他的创作,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模式,又开启了谢朓山水诗中情与景相融相契的创作倾向。由此,谢惠连成为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地域因素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作家的思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谢章铤作为晚清闽中词坛巨擘,在他的巨著《赌棋山庄词话》中流露出相当浓厚的闽地色彩,词学思想上流露出浓郁的乡邦情结。除此之外,谢章铤对于保存闽中文献亦有着一定的贡献,给闽中词学添上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