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室外运行的太阳能电池板裂纹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检测算法.首先,采用寻找轮廓、拟合四边形和透视变换等图像处理方法对采集的太阳能电池板电致发光图像进行矫正;然后,采用背景去除、图像投影、电池单元边界线寻找和透视变换等方法将矫正的图像分割为太阳能电池单元图像;最后,应用经训练的改进卷积神经网络检测电池单元图像是否含有裂纹.训练神经网络时,使用欠采样与过采样技术解决正负样本的不平衡问题.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可达96.37%,满足太阳能电池板自动分割的要求,能有效检测出有裂纹的电池单元.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地利用太阳能,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三种硅太阳能电池特性的影响。用实验方法对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特性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分析、比较了三种硅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佳负载电阻、填充因子、最大输出功率、光电转换效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三种硅太阳能电池特性有显著影响且比较复杂。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在相关应用中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硅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把相同型号光照强度接近的不同个数的太阳能电池板串联、并联、混联,用实验方法研究其特性.结果表明,不论是太阳能电池板串联、并联,还是混联接法,最大输出功率比单个太阳能电池板最大输出功率大,填充因子明显增大;随着串联电池板个数的增加,与单个电池板相比较,短路电流基本不变,电源的恒流效果更好,最佳负载电阻增大,电源的开路电压增大,对于较大的负载,输出功率增大,但是对于较小的负载,输出功率基本不变;随着并联电池板个数的增加,与单个电池板相比较,电源的短路电流增大,开路电压基本不变,最佳负载电阻减小,负载较大时,输出功率基本不变,但是对于较小负载的输出功率增大;电池板混联连接时,与单个电池板相比较,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都增大,对负载的输出功率增大.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评估和测量太阳能发电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与太阳光光谱相近的卤钨灯作为光源,研制了基于单片机数字测量的太阳能效率测量平台,利用负载等效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得到电池板的等效功率;同时使用光功率计获取光源中心不同距离处的光功率,采用积分计算出相应的等效功率,从而获取到太阳能电池板的等效转换效率。实验表明,该测量装置具有反应快,灵敏度高,结构简单的特点,可以满足对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应用广泛,其中太阳能汽车目前虽然还有许多性能不完善,但是今后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之一。该太阳能小车将建立由太阳能发电、蓄能及负载系统。通过实验测量,了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基本性能,掌握不同电性能太阳能电池之间的组合方法和规律;掌握了太阳能小车充、放电的效率、时间和其运动特性,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原理及如何应用其作为发电系统,提出了提高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光能利用率的多种方法。本文重点讨论了如何使用追光系统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光能利用率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漂浮式光伏发电具有不占耕地,温升效应低,防止水过量蒸发等优势,正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然而水面起伏波动导致光伏电池板产生的机械振动,会使其输出电压和电流产生低频振荡,发电品质急剧恶化。本文选择了一微功率光伏电池板,对其在典型天气下的动、静态输出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光伏发电的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得出了动态条件下的的光伏电池的P-U和I-U特性曲线,探究了光伏电池板机械振荡角度和频率变化下输出功率极值点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光伏电池板的P-U特性曲线会出现多个局部极值点,且电池板振荡角度对功率极值点的影响更大,为后续漂浮式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提出以STC89C52单机片为控制核心,采用MPPT技术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最大输出功率跟踪控制,并通过光敏二极管感光元件进行辅助性控制,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吴晓莉  邓晓颖 《科技信息》2012,(33):542-544
介绍了基于DJL—DE-11的太阳能电池I-V特性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设备。对硅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进行了测量与分析,测量在无光照时、有光照时硅型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相对光强。利用matlab软件数据模拟。进行数据拟合,得出了太阳能电池短路电流Isc、开路电压U。与相对光强J/J0之间的近似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用天然植物叶片作为原料,提取其中的天然有机染料,制备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优化了制备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最后测试了其电学特性,还比较了太阳能电池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的发电性能上的差别.通过测定电池的输出电压及电流,利用计算与做图的方法得到了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和光电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般太阳能供电系统中电池充放电频次高、太阳能电量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供电源自动切换功能的WSN节点供电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检测并分析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压值与设定阈值大小关系,由单片机根据分析结果控制供电源在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池之间自动切换。系统具有基本的电池充电及放电保护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在白天光照适合时有效降低电池充放电频次、提高太阳能电池电量利用率,可为野外环境中的WSN节点提供持续稳定的5 V和3.3 V工作电压,电压值平均偏差小于3%。  相似文献   

12.
对硅太阳能电池温度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在无光照条件下,太阳能电池可看做成一个PN结,正向电流在确定外加电压下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用高压氙灯模拟太阳光,测得太阳能下电池不同温度的光照特性。温度升高使得太阳能电池短路电流Isc小幅升高,开路电压Voc降低明显,填充因子下降,光电转换效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张飞飞  杨雪松 《甘肃科技》2013,29(14):19-21
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与照在其表面的光照强度和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成正比,而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即使是提高0.1个百分点都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要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可以通过提高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光照强度,当接受太阳光直射时,能够得到最大光照强度。介绍了一种智能型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能够实时跟踪太阳,使太阳能电池板总是受太阳能光直射,提高发电量至少在30%以上,该系统对提高光伏发电的太阳能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庆 《江西科学》2010,28(4):495-497,545
针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分析了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输出特性;为了使太阳能电池能够最大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给出了采用电导增量法的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控制策略;对于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的是全桥逆变电路,其直流侧为电压型输入,交流侧为电流型输出,并通过滞环比较的控制方式对并网输出电流进行控制;最后建立了并网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并网电流能够很好的跟踪电网电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能量利用率,改善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充电的电路拓扑方案。该方案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之间增加充电传导模块,采用动态电压调节方式实现蓄电池的常规充电和倍压充电,解决了弱光照时太阳能电池能量流失问题。通过制做实验样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模块具有完善的充电控制特性和低压工作性能,静态工作电流小于20μA,传送效率高达98%,是一款高效实用的充电控制模块。  相似文献   

16.
由于目前太阳能电池本身的光电转换效率比较低且对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低,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减少电能损耗,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全自动跟踪电池板及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三个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效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于目前太阳能电池本身的光电转换效率比较低且对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低,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减少电能损耗,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全自动跟踪电池板及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三个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效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制约各国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从介绍光电传感器入手,分析了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对不同原料制造的光伏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进行分析比较,展望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及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太阳能电池板图像的灰度直方图特征及大津法算法原理,在电池板外形尺寸测量过程中提出将大津法分类思想应用于电池板图像二值化阀值的实时设定。实验表明,这种实时设定阀值的方法克服了光照变化对太阳能电池板测量的影响,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奇闻怪事》2012,(2):57
我们都知道,太阳能电池是利用阳光来发电,而植物也是用阳光来为自己的生长提供能量。目前,制约太阳能发电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太阳能电池板成本太高。那么,有没有可能舍弃掉昂贵的电池板,而利用廉价的植物来作为太阳能发电的载体?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的确可以用植物来发电,他们还发明了一些用植物发电的新奇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