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由于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其“日本通”的一面几为遮蔽。中国现代史上精通日本的人,如周作人、戴季陶、郭沫若、郁达夫等,几乎都是男性。在这种背景下,凌叔华不能不显得很“另类”,然而,作为一名女性知识精英,她笔下的日本景观却有一种男性日本通们无法企及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史上的"中国通",往往被当作日本浪人来看待。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本的中国通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然而,通过考辨其历史成因得知,真正的中国通有别于日本浪人,他们是一些精通汉文化的、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群体。应该说,只有具备汉学或中国学素养的文人学者,才有资格被授以这种称呼。  相似文献   

3.
陈杜梨 《世界博览》2012,(17):48-49
正从"真由美"到苍井空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1997年3月,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主任。他首先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中国知识界,日本文化的地位比我们日本人想象的还要低"。沟口雄三发现,大多数日本高中生、大学生至少都能举出二三部中国古典作品的名称来,如《三国志》、《水浒传》等。而中国的高中生、大学生则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有一部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高傲的中国知识分子注意力依然是集中在欧美,对周围的亚洲诸国无暇顾及。"沟口如是说。那么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又如何呢?"歌舞伎"、"落语"、"浮世绘"、茶道、花道、书道能让欧美人感到异国情趣,中国人恐怕不能完全接受。歌舞伎会让中国人联想到京剧,落语会让人联想到单口相声,浮世绘和国画也有相通之处,至于茶道、花道、书法则至多不过被看成是对中国的模仿。对具有文化宗主国意识的中国人来说,日本的古代文化只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已。沟口没有想到,日本的现代影视剧反而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部部获得好评,但因为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中国现代题材连续剧在日本水土不服。2012年9月7日,李珍带着合作拍摄项目从日本回到中国,一周之后,西安、青岛、长沙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日游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被迫暂停。"我现在失业了,"她对《世界博览》记者开玩笑说。这样的经历并非第一次。2005  相似文献   

5.
日本明治维新废除汉医的成功,使中国人产生了效仿日本建立现代医疗卫生制度的动机,直接促成了大批留日医学生的涌现。这一留学生群体回国以后,在20世纪初承担起传播西医学的职责,成为中西医学跨文化传通的中介,并在推动中国医学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既为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在客现上造就了一批具有废止中医思想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人撰写的大量日本竹枝词反映出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从萌芽阶段的好奇,发展阶段客观与盲目的日本观并存,到繁荣阶段的理智、冷静的日本观,而尾声阶段的日本观却为淡然。然而,近代中国人"西教盛行,汉学更轻"的失落感与中华文化中心的优势文化心理始终贯穿在日本竹枝词的发展与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7.
《世界博览》2012,(17):34-40
正商业篇1日本技术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时谦称中国是"一个贫困的邻居。请多多关照"。参观新日铁公司的新工厂时,邓小平对新日铁的老板稻山嘉宽说,就照你们工厂的样子帮我们建一个厂子吧。当年年底,建国以来最大的现代化工厂——宝钢举行动工典礼。宝钢从日本新日铁引进技术的费用,相当于日本战后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引进尼龙技术的100倍。2009年,宝钢粗铁产量超过日铁,上演了学生超过师傅的奇迹。2家用电器1979年12月27日,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第7号橱窗开始展示以"实现家庭电器化,提高文化生活"为主题的松下电器产品。橱窗里,一个年轻貌美的家庭主妇模样的人形模特儿,手端茶盘站立在摆着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等各种家用电器的现代家庭环境中,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美好家庭生活的图画。橱窗上方,"松下电器"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扇橱窗,为饱经文革创伤的中国人民开启了一扇了解国外先进生活水平的视窗。虽然也有人批评说这是"宣传高消费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一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广东籍女作家,曾被人称为“新闺秀派”的代表作家,与“闺秀派”作家冰心、绿漪,“新女性派”作家沅君、丁玲齐名。钱杏邨在《现代中国女作家》一书中,认为谢冰心、庐隐、陈衡哲、袁昌英、冯沅君、凌叔华、绿漪、白薇、丁玲是中国影响较大的九个女作家,对她们分别作了专题评述。凌叔华原籍广东省番禺县,一九○四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书香之家。由于凌叔华的父亲在冰京做官,所以她是在北京出生和长大的。她幼年曾随母亲回番禺省亲,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是文学的两翼,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凌叔华的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高门巨族的精魂",是五四新文学所营造的平民时代中独特的存在。凌叔华小说中的贵族气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和内容上具有雍容冲淡、温婉含蓄的古典美;主题上对被封建礼教压抑的传统女性的同情与启蒙,表现了一种精英意识以及现代女性表达自我的欲望;注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描绘,表现婚姻内外女人的苦闷与无聊。凌叔华在创作中有对小说形式的探索,有对小说技巧的自觉运用。在现代语境中,其小说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古典美的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11.
高宇 《世界博览》2012,(17):31-33
正建交40年来的日式财富故事改革开放之初曾影响过中国的日本企业家和厂商,他们的后来,是浮还是沉呢?美国《财富》杂志的名字,如果用日语念起来,会让人联想到"浮沉"——有财富必有浮沉。中日建交以来,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命运,大抵也可以如此归纳——这是浮沉的四十年。建交的前20年:先驱者中国人开始对日本品牌的了解,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作为近邻,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首先将自己的产品输入大有可为的中国市场。1979年,民间称为"半截砖"的收录机成为首个被中国人认知的进口商品。当时的收录机,有索尼、三洋等日本品牌,还有一些台湾、香港的组装货。那时的潮流青年往往扛着一台巨大的收录机招摇过市,收录机的个头越大、喇叭越多。看上去越显气派。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找外汇券或者购物券,父辈们开始将半生积蓄拿出来购买电器。电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等家用电器领着中国家庭步入现代生活。那时候人们几乎无法分辨松下、夏普、东芝、日立这些牌子的区别——总之,日本原装就肯定是高级货。街上  相似文献   

12.
从日本文化中“拿来的”与“日本化”两个特征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化成功和现代经济腾飞的原因;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化缓慢的原因将有所启示,这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从近六年来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提高,日本越来越关注中国军队的海洋活动、海外派兵以及中国的军事高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的"中国威胁论"促使日本对中国的关注点更加细致和全面,对中国的安全战略和政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提供了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中国历史地理由沿革地理转变而来的过程中,这表层上的日中文化往来和影响,实际上又无处不渗透着西洋(欧美)地理学思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日本今日之茶道是从中国传来的。发展到今天,和初传来之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之上,甚至和中国的茶文化的精髓之处,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茶道在日本已成为很受欢迎的一项活动,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受到日本各个年龄层的妇女的喜爱。要探究日本人的价值观,分析日本人的行动特质,研究茶道的精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甚至可以说,从茶道上可以找寻日本文化各方面的特征。本文拟从茶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沿革谈起,分析茶文化在今天中日两国的不同,以求看出中日文化之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赵萌 《世界博览》2012,(17):46-47
正纯棉文化的时尚如今,在中国拥有超过100家门店的"优衣库"已然代替了东芝电视、索尼随身听,成为了一种新的、有消费号召力的"日本制造"符号。两部日本电影《望乡》和《追捕》在1978年唤醒了无数中国年轻男女的爱美之心。栗原小卷和高仓健修身、时尚的喇叭裤成为了当时青年们争相效仿的对象。4年之后。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中国热播。女主角大岛幸子(山口百惠)身上的学生装成为青年女性最为青睐的热门服装款式。短上衣"幸子衫"是时髦女青年的最爱。当时的报纸说:"日本电视剧《血疑》上映期间,有个针织厂积极组织生产一大批幸子衫,迎合一些青年人的弄潮心理,结果所产商品,抢购一空。"方进师傅是北京工人体育场的一名工作人员,80年代末,他的母亲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做保姆,日方工作人员离开中国时给她留下来一件"日本燕尾服",当时还没有发福的方进穿上精神极了。他看不懂衣服上的日文,只有汉字"昭和54年(1979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对日本衣服的精良做工也是他日后念念不忘的。当时风靡大街小巷的"的确凉"虽然不是学习国  相似文献   

17.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属于"支那史"、"东洋史"的分支;冈仓天心的中国美术研究较明显地带有军国主义思想的印记;即使比较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大村西崖等采取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将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准确地判断中国美术品的价值和地理分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为日本掠夺中国珍贵文物资源奠定了基础。由此,从日本的中国美术研究亦可窥见日本侵华的图谋。  相似文献   

18.
赵荫 《世界博览》2013,(12):78-81
那么重、那么轻的日本电影两部松竹映画,横跨半个世纪,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导演将"日本家族瓦解"这一不变命题放在变化的社会中,揭示了日本现代社会的问题和日本普通人的性格,尤其是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和临时雇佣制导致这一命题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19.
"通事"是替不通汉语的外国人和中国人翻译语言的,在中外贸易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通词"则是以翻译荷兰文和日文为职业。日本通词的社会地位明显要高于中国通事,并且中国通事所具备的西文水平是根本不能和日本通词集团相比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日本作为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给予中国美学、文艺学一个学科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范畴、概念、术语及文艺、审美观念和学科体系、方法论等学科构成的奠基性、根本性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巨大影响成就了20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结构性特征,形成了中国文艺学、美学的内在发展理路,表征为中国文艺学、美学现代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